范仲淹三次得罪吕夷简被贬地方,竟创两名篇天下闻名

南阁水哥,谁听水讲。今天来聊一下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范仲淹。他的一些小事。

世人皆知范文正公。最有名的自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这篇散文被清人收录在《古文观止》之中,成为后世学人的启蒙教学材料。那么你可知道范仲淹这辈子宦海的几次沉浮都和另外一位名相有关吗?

范仲淹三次得罪吕夷简被贬地方,竟创两名篇天下闻名

是的,此人叫做吕夷简。

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位名相是比较的陌生的。但是在大宋朝,他们吕家可是了不起的很。他的伯父就是大宋状元宰相吕蒙正,而父亲吕蒙亨也是大宋的光禄寺丞一职。他的儿子是后来的司马光一派的吕公著,而后人中还有被称之“东莱先生”的吕祖谦。反正一句话。吕家是大宋朝难得一见的世代高官。当然吕夷简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名相。能够配享仁宗朝太庙,并成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就能看出此人的水平和能力,不仅仅一个秀字就可以说的。

可惜当吕夷简遇到了范仲淹,那就是有说不出的难受。一山不容二虎,说的就是他们俩。

范仲淹是一个穷苦出身。自考取进士获得官位后就一直是刚正不阿,是一个非常有干劲和魄力的好官也得到了很多名人的支持和举荐。其中一个就是晏殊,在他的推荐下,范仲淹可以到南京应天书院教席。这里说一句,此时的大宋南京是应天府就是商丘并不是现在的南京。

那么下一个举荐者是当时的宰相王曾。这王曾也是个状元,不,比状元更厉害,他可是真正的三元及第。他能举荐范仲淹更多的是惺惺相惜之感。于是范仲淹自然视王曾为偶像,很多行事风格都趋于一党。

当时是仁宗朝,但是由于皇帝年幼,朝政是由刘娥太后主持。刘娥当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差点就可以自己当女皇了。当然她最终的选择让大宋朝能够平安度过三四代的交接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

正是因为女主政,这让王曾和范仲淹他们心里不舒服,一心想着还政于仁宗。而刘太后一派的主要 支持者就是吕夷简。很显然两派必然会争斗。

天圣七年,范仲淹公然要求太后还政。让太后非常不爽,吕夷简此时就开始鼓动,先找个理由把王曾贬去青州,而范仲淹在失去了支柱之后也自请调离。调往河中府通判,第二年改陈州通判。

范仲淹三次得罪吕夷简被贬地方,竟创两名篇天下闻名

范仲淹第一次从庙堂之高来到了江湖之上。心里有惆怅,也有再次崛起的信心。于是勤修政绩,在地方做的有模有样。

三年后,太后驾崩,仁宗正式亲政。王曾和范仲淹又一次的被调回了朝廷。而吕夷简呢?仍然是宰相。仁宗对于他的信赖比以往更加深。理由很简单,作为刘太后的支持者,吕夷简劝说太后不要称帝,也就保证了大宋朝的延续,对仁宗是有恩的。而且吕夷简确实是一个治国的能臣,宋史的评价也非常的中肯。

“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

可惜现在问题来了。老对手王曾又回来了。这一次他们遇到了一场更大的风暴。

废后!

仁宗皇帝不喜欢郭皇后。吕夷简似乎也不喜欢。首先郭皇后是代北名族之后。她的爷爷是北宋英国公郭崇。而且此女非常受刘太后的喜欢。既然是刘太后喜欢的,仁宗就莫名的产生的厌恶,似乎有种这个皇后是太后派来的奸细的感觉。所以等到太后一死,仁宗就想着换皇后了。

这废后可不是开玩笑,国家大事呀。于是朝廷里很快就分成两派,有赞成也有反对。吕夷简是赞成废后,而王曾和范仲淹自然就是反对咯。结果很明显。郭皇后被废了。范仲淹再次给赶出朝廷。这次要去的地方更远,叫做睦州。

睦州是哪里?在现在的浙江,这个地方其实算是好地方了。当年赵匡义都是兼任睦州防御使一职,说明地方富庶,虽然是贬官也比去破乡下地方来的要好。这下睦州当时刚调来一位新的团练,叫做柳永。于是范仲淹就和柳永有了一次亲切友好的照面,两位文坛巨匠竟然能在小小的睦州这样遇上,真的是天下的巧合。

范仲淹三次得罪吕夷简被贬地方,竟创两名篇天下闻名

当然范仲淹在睦州时间不长,却留下了一篇旷世名篇《严先生祠堂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中将汉光武帝和严子陵两相对比。心中一定在想,我虽然是严子陵,可英明的光武帝怎么还没有出现呀!

范仲淹曾将《严先生祠堂记》拿给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就是一个字要改一下,如果将它改过来那就更完美。”范仲淹很高兴地握住他的手,向他请教说:“是哪个字?”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看是否把“先生之德”的“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欣然改之。这一字之师注定成为名篇。

当然在江湖的时间匆匆三年过去,仁宗终于又想起了他的“山中宰相”。又一次将范仲淹请回来。可是此时的政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场叫做景祐党争的内斗愈演愈烈。当然主角依然是吕夷简。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当然是要反击的,于是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党争。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而范仲淹早早的被赶到了饶州。

在饶州的岁月,范仲淹的好朋友梅尧臣给他写了一首《灵乌赋》,劝他少说话。这是最大的劝诫。可是范仲淹这个耿直boy,依然捍卫自己的说法权利,也写了一首《灵乌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句坚定如铁的论断注定了范仲淹一生的注脚。

庆历四年,折腾了一辈子的吕夷简去世了。而范仲淹主政的庆历新政在两年后也草草的宣告失败。这一点上来看,吕夷简看人是对的。范仲淹真的不是那个可以主理朝政的人,他不过是刚直的有点过硬的忠臣罢了。

这一年,范仲淹去了邓州。在那里留下了举世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三次得罪吕夷简被贬地方,竟创两名篇天下闻名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那一年,他是否真的会想起,和吕夷简在朝廷上争锋相对的那些个美好的日子。

退入江湖,却见不到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