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在唐代“ 開元通寶”錢的發展歷程中,“容弱”版式固定背甲紋的出現,是“開元通寶”鑄幣的又一次革新,標誌著其自出現起就保持的光背形式被打破,也標誌著在早期光背形式基礎上偶發的背甲痕情況已經適應了大眾的審美,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在貨幣發行需求的推動下,發展成為了具有具體意義的固定紋飾即背“甲紋”。背面甲紋的逐漸豐富以及“容弱”版式有規律的面、背搭配(詳見【國慶節快樂】開元通寶“容弱”版式面文區分),以及隨後的“大字”、“大字狹元”出現的固定背甲紋形式,都說明了其鑄造爐別以及鑄造批次的增多,從而映射出了貨幣需求量逐漸增加的情況。

在早期“短頭元”及“短頭元手”光背形式的末期,即“容弱”背甲紋出現前後,“開元通寶”出現了一種文字仍保持了“短頭元”結構特點,但文字佈局均向穿郭靠攏的版式,即我們所稱的“短頭元——寄郭”,依文字離輪間距的程度又有“短頭元——隔輪”版式出現。“短頭元——寄郭” 以及“隔輪” 出現時期相近,在這一時期還有一類版式與上述“短頭元——寄郭” 以及“隔輪”並行,這類版式的文字特點也具有“寄郭”的特點:

一、“開”、“通”、“寶” 三字離輪;

二、通字小、通尾短且近輪;

三、“開”、“寶”二字離輪間距大;

四、 元字雙橫短、次筆起筆緩挑且收筆略向上翹、元尾闊

五、寶冠窄、“貝”部略闊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這類版式的文字特點鮮明,與“短頭元——寄郭“和“短頭元——隔輪” 在文字佈局上有明顯差異,由於其“開”、“元”、“寶“三字寄郭且離輪的特點較明顯,我們把這類版式稱為“短頭元——三寄郭”,剛剛接觸“開元通寶”版式收集的朋友,很容易將“三寄郭”與“短頭元——寄郭”以及“短頭元手——縮字”混淆。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從左至右分別為“短頭元——寄郭”、“短頭元——三寄郭”、“短頭元手——縮字)”

“三寄郭”這個名稱在《常磐譜》及吉田昭二先生的《開元通寶資料》中都有收錄。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短頭元——三寄郭”出現時間段較窄,早期均為光背形式,沒有出現“短頭元——寄郭”以及“隔輪”版式後繼的背甲紋和背月形式,晚期出現了雙月及會昌錢,但數量相對要少很多。

從面文細節區分 “短頭元——三寄郭”版式目前可分為以下幾個亞版式:

一、三寄郭——正樣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開”、“元”、“寶”三字離輪,“通”字近輪

二、三寄郭——肥字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元尾肥大且近輪

三、三寄郭——隔輪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雖然通字也已離輪(通尾短),但整體文字風格及細節仍是“三寄郭”版式的特點,結合其文字離輪的特徵,故稱“三寄郭——隔輪”

四、三寄郭——小字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文字小,寶冠低於面郭郭線,元字左足上揚,元尾略垂

五、三寄郭——垂尾元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三寄郭——隔輪”中的少見版,文字小且離輪,元字左足直且短,元尾垂。此版早期光背版少見,晚期會昌開元中此版固定搭配背右藍出現,俗稱“垂尾藍”。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會昌開元中的“垂尾藍”

我們在平時討論中所謂的“寄郭”版實際為“短頭元——寄郭”,此名稱是將文字的寄郭(文字向穿郭聚攏)特點作為了版式名稱。但是,在“開元通寶”中還有一些版式是將個別文字的寄郭特徵體現在了命名中如“寶寄郭”、“元寶寄郭”、“開寶寄郭”,這些版式均與我們所謂的“短頭元——寄郭”(即平時交流中的“寄郭”版)無直接關係。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從左至右分別為“寶寄郭”、“元寶寄郭”、“開寶寄郭”

2019年6月6日

北 京



淺析開元通寶“短頭元——三寄郭”版式


唐 周肪 簪花仕女圖卷(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