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瑪:扶貧路上的“夫妻檔”

劉鐵軍、武曉慧,是呼瑪縣的模範夫妻,更是少有的“扶貧夫妻”。一個是呼瑪鎮副鎮長主抓扶貧工作,一個是三卡鄉扶貧專幹、民政助理、江灣村第一書記,近年來,夫妻二人始終奮戰在呼瑪縣的脫貧攻堅戰場上,他們扶貧戰線的故事在興安嶺上傳為佳話,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扶貧路上的“夫妻檔”。

呼瑪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49戶1342人,分佈在8個鄉鎮。三卡鄉現有貧困戶142戶247人,呼瑪鎮現有貧困戶205戶356人,這兩個鄉鎮的一共有347戶603人,貧困戶數和人口占全縣的比例分別為46%和45%。單從數據上就能看出,他們夫妻倆的扶貧工作任務有多繁重。恰恰是壓力有多大,動力就有多足,這些年在農村基層鍛煉出來的那種“倔強勁兒”又在他倆身上迸發出來,他們夫妻倆暗自較勁,比著幹,誰也不服誰,都想在扶貧工作上超過對方。

三卡鄉距離縣城80公里,一個小時的車程,可她在精準識別貧困戶工作時,一連兩個月不回一次家,鐵軍在家也是加班到深夜,把兒子送到岳母家讓老人幫忙照顧,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貧工作當中。他們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三卡鄉和呼瑪鎮的扶貧工作在全縣名列前茅,在連續兩年的市地交叉檢查考核中,他們倆所在的鄉鎮都獲得了省地的讚譽。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他倆平時辛勞的付出密不可分。

武曉慧自從被任命為鄉扶貧專幹以來,家人都說她變成了“鐵人”。2016年初到2017年10月期間,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動態調整是常態,省、地、縣三級扶貧工作報表就像雪片一樣,沒有工作日和休息日,沒有假期,有的時候甚至下班的時間收到的表格要求當天晚上就上報。有一天,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到媽媽的兒子哭著在電話中對她說:“媽媽,我想你了!”可她卻對兒子說:“兒子堅強一些,媽媽忙完這陣就回去看你。”可是一忙起來又是兩三個月沒有看到兒子,每一次想起來,都是思念的淚水在眼睛裡打轉,所有的委屈只能自己一個人默默的承受。一名普普通通的鄉鎮扶貧專幹,卻幹著不普通的工作,為百姓謀實事、付真情,特別是有脫貧攻堅任務以來,更是傾注大量的心血。她總是說:精準扶貧就是黑夜裡的一絲燭光,雖然微不足道,但彙集起來就是一簇亮光。

呼玛:扶贫路上的“夫妻档”

在全省“回頭看”後,按照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她細緻地研究扶貧工作建檔立卡的每一個細節,調查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詳細情況,並按照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的要求,為每一戶都安排好相應的幫扶責任人。在承擔幫扶任務之外,她主動與沿江村的臧寶田聯繫成為他們家的幫扶助困負責人,針對該戶家庭經濟困難、兩口子歲數較大,妻子患病、勞動能力弱的狀況,她就像關心家人一樣幫助臧寶田一家人,每逢過年過節都能看到武曉慧同志的身影,為老倆口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今年4月份在得知臧寶田的妻子要去黑河住院治療,剛參加完縣脫貧攻堅項目推進會的武曉慧就第一時間送去了200元錢,又倡議鄉鎮幹部職工捐款1000元為其治病。自從幫扶臧寶田一家以來,武曉慧回到縣裡的家也常常想起這家人,沒事打個電話問問老倆口,生活上有什麼困難,與臧寶田倆口成為了一家人。

劉鐵軍,是主管呼瑪鎮的扶貧領導,在他領導下的呼瑪鎮扶貧工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18年年底,呼瑪鎮205戶356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他在廣泛調查入戶走訪的基礎上,根據每戶的致貧原因不同,有針對性地落實了幫扶舉措,選定了15名保潔人員,10名防火巡護員,4名護林員,馬鈴薯種薯基地就業人員10人,其他靈活就業人員35人,為12人申報了低保,為貧困戶送去米麵油累計500袋(桶)。各幫扶責任人也為對接貧困戶進行了實地幫扶,送去了政策、技術生活補貼等。按照“實地規劃、統籌管理”的扶貧資金使用原則,他規劃完成了紅邊村種薯繁育基地、河南村邊溝改造、三村和湖通鎮村農田路維修、蔬菜保鮮和冷凍加工項目、103頭肉牛養殖、五龍屯和鹿鼎山下土地流轉項目、榮邊村油料和飼料加工等10個扶貧項目,並將完成的項目收益資金按時分配給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根據扶貧工作要求多次召開幫扶責任人參加的動態管理等各種扶貧專項會議。今年呼瑪鎮的產業扶貧項目收益達到40多萬元,光這一項貧困戶人均收入就達到1100元。在鐵軍副鎮長的帶領下,呼瑪鎮的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正在向著全面小康而努力。

呼玛:扶贫路上的“夫妻档”

呼瑪縣的貧困人口於2018年年底全部脫貧,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像他倆一樣,具有過硬的本領,“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工作者群體。(作者:徐迎鋒 記者 馬朝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