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获“心”生 四川完成首例跨省空中转运心脏移植手术

通常情况下,一颗心脏从供体移植到受体,一般要求在6小时左右。患者罗某,因患扩张性心肌病11年前被当地医生判定最多能活5年。近日,一颗心脏从广州南方医院获得,离开手术室后经绿色通道直至广州白云机场,搭乘最近一趟航班飞到成都双流机场,再一路“绿灯”至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手术。

经过6小时02分的手术,千里外“飞”回的心脏在罗某胸腔内奇迹复跳,他重获“心”生。这是四川省人民医院首次心脏移植手术,同时也是四川省首例跨省空中转运心脏。

重获“心”生 四川完成首例跨省空中转运心脏移植手术

多次心衰 预计生命不足1年

患者罗某今年56岁,因患扩张性心肌病11年前被当地医院医生判定最多能活5年。扩张型心肌病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早期出现喘气、走路困难等,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但后期药效会变差,最后只能通过手术移植。

自2008年来,一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内科、心衰中心接受治疗,药物治疗效果良好,省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黄克力介绍,但近一年病情恶化,多次心功能衰竭,药物疗效差,预期寿命小于一年。唯一能延长寿命的方式,就是心脏移植。

同大多数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一样,医院将罗某的病情等各项资料录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等待一颗健全的心脏。11月9日,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罗某终于等到了“心”生,而这颗心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

重获“心”生 四川完成首例跨省空中转运心脏移植手术

争分夺秒!心脏与时间赛跑

很幸运的是,罗某很快就等到了合适的心脏。11月9日,南方医院出现了一例心脏供体。11月10日一早,黄克力团队便早已守候在南方医院,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

9点05分,移植心脏从供体取出;

9点50分,心脏存入保存液,一切准备妥当离开手术室,向广州白云机场进发;

10点40分,登上飞往成都的航班;

11点10分,航班准时起飞;

13点40分,着陆成都双流机场,救护车飞速奔往省医院;

15点07分,移植手术结束,心脏在受体内恢复健康跳动。

“每一分钟都是生命,千里迢迢获取供也是心惊心动魄。”黄克力回忆,“期间我们改了三次航班,其中一次是将11点50分的航班提前至11点10分。特别感谢民航系统的绿色通道,原本11点10分的航班因一名乘客未在规定时间登机将推迟10分钟起飞,经空管系统批准后特别插队起飞。”

“提着心脏,我都是一路小跑,就为最快时间将心脏运回。”他抿了抿嘴,“飞机停稳在双流机场,我提着装心脏的箱子就开跑,也往了跟乘务员道声谢。”

术后第一日拔管、第二日下地、第三日进餐

手术很顺利,心脏未经电极片除颤便自动在供体内复跳,罗某顺利返回外科监护室;

11月11日,术后第一日一早,停止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罗某开始自主呼吸;

11月12日,术后第二日,罗某已能下地活动;

11月13日,术后第三日一早,罗某开始自主进餐。

外科监护室的医疗护理工作继续进行,需重点关注免疫抑制和感染。“心脏不一样了,需要分开考虑术前和现在的中心静脉压。”“要注意室间隔运动幅度,还有排异反应的指标。”外科监护室内,黄克力反复嘱咐着护理团队。他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第一步。顺利的话,两周左右可以出院。

器官短缺 限制移植手术发展

中国每年心脏移植不超过300例,而需要进行移植的患者超过10万例。黄克力说,“因为供体太少。各地会将需要做移植的病人信息全部录入中国器官移植系统中,一旦有合适的供体,将进行匹配和随机分配,但还是供体太少,能做移植的患者不多。”他举例,“省医院肝脏移植一年有100多例,心脏移植还是第一例,而目前医院里还有几例患者在等待心脏,其中一例未等到已经死亡。”

重获“心”生 四川完成首例跨省空中转运心脏移植手术

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邓绍平介绍,器官移植是延长患者生命的最后一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器官移植覆盖面已经非常广了,除了肝、肾、肺、小肠、胰腺等,甚至细胞都可移植,已成为常规医疗手段。限制其发展的是器官短缺。

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地的医学者也在努力。邓绍平介绍,比如省医院正在着力推进异种移植课题研究,聘请了世界前沿专家参与。此外,也在推进深入药物治疗等其他手段代替免疫抑制剂的研究,他称,“以后,也许移植患者就不用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了。”

天府早报记者 赵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