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攻”德國

德國新能源市場正在遭受美國“造車新勢力”特斯拉的進攻。

據electrek報道,在上海“超級工廠3”建成投產後,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證實,特斯拉將在德國“柏林地區”再建造一家新的工廠——超級工廠4,新工廠將投產Model Y車型,同時其已經開始列出新工廠的工作崗位。

此外,特斯拉還將在柏林設立一個工程設計中心,馬斯克表示“德國向來製造偉大的汽車”是選定其作為歐洲工廠的原因之一。除了在柏林建設超級工廠,馬斯克還透露他們將在柏林建設一個工程和設計中心,他認為柏林的工藝技術在全球是最頂尖的。

雖然有人懷疑是長久以來德國製造的宣傳攻勢造就了德系信仰,但不得不承認,德國製造在全球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在汽車製造領域。但是在汽車電動化方面,德國以及歐洲汽車產業出現了反應遲鈍的現象,在電動車開發、電池供應鏈建設、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等許多方面落後於特斯拉以及東亞地區公司。

美國“進攻”德國

可以看出,特斯拉進入高端汽車製造商雲集之地德國,一方面是為了更高的製造標準,另一方面則是在向以大眾、寶馬、奔馳為首的“德國製造”宣戰。如今,面對特斯拉的咄咄逼人和東亞廠商的崛起,德國汽車業已經開始驚醒,他們紛紛展開合縱連橫,和昔日的“行業死敵”組建各種聯盟開發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

曾經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車企押寶柴油技術,與日韓的混動技術競爭。如今歐洲柴油技術已經停滯,電動化在全球範圍內飛速發展,在新一輪的較量中,潛藏著諸多的未知。

為什麼是德國?

其實馬斯克最一開始並不將德國作為唯一的選址地點。2014年馬斯克曾向媒體表示,他設想英國將成為研發中心以及潛在的歐洲工廠的所在地。那是英國投票決定退出歐盟的兩年前。

當近日馬斯克被問起這個問題時,其表示英國脫歐使其在英國設立超級工廠的風險太大。而最終為何是德國,其實也有理可尋。首先是德國汽車工業人才的富有。

馬斯克在德國首都的金方向盤頒獎典禮活動中表示:“每個人都知道德國的工程技術肯定是傑出的。這是我們在德國設立工廠一部分原因。”

美國“進攻”德國

據瞭解在前幾天,戴姆勒將在全球範圍內裁減1100個領導崗位,約佔其管理層的10%。此次裁員是新任首席執行官康林松(Ola Kallenius)全面削減成本計劃的一部分,而這些在德國的汽車人才很有可能就將走進特斯拉的大門。

風險投資公司Loup Ventures的執行合夥人吉恩·芒斯特(Gene Munster)說:“在柏林設立辦事處有兩個獨特的目標。吸引德國汽車人才到特斯拉是一項戰略,這也是特斯拉希望在德國超越當地汽車製造商的一個舉動。”

其實在德國,特斯拉已經“超越”了德國傳統汽車企業。據Autodate數據,截至9月份,特斯拉交付了約6.7萬輛Model 3。與此同時,寶馬3系的銷量僅為32,837輛,奔馳c級轎車的銷量為38,174輛,奧迪A4的銷量為20,049輛。

美國“進攻”德國

金融公司Capital One的一份新報告稱,特斯拉 (尤其是Model 3)在德國的需求強勁,正在加速推動德國豪華車價格走低。在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開啟電氣化轉型之際,這種現象可能會給他們的盈利帶來壓力。雖然奔馳、寶馬和奧迪等品牌紛紛推出更經濟的車型,但是這些豪華品牌的需求卻沒有得到提升。根據凱利藍皮書的數據,Model 3為今年第二季度成為最暢銷的豪華車型。研究公司AutoPacific的數據顯示,在德國豪華車市場,寶馬、奔馳以及奧迪的很大一部分份額被特斯拉奪走。

換言之,特斯拉正在蠶食傳統的豪華車市場,這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根據KBB Brand Watch的調查,第二季度,豪華車市場最受歡迎的車型是售價4萬美元的特斯拉中型電動轎車。據調查,特斯拉的客戶多為寶馬和奔馳的潛在客戶。

不僅如此,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政府和當地汽車製造商已同意提高電動汽車的激勵措施,從而加大德國為擺脫內燃機而減少廢氣排放的努力。根據永核(Evercore ISI)分析師給投資者的一份報告中的測算,大眾純電動車型ID.3在補貼提高後,每輛車德國售價將下降到約為2.4~2.5萬歐元(約合19萬元)。

美國“進攻”德國

此次德國補貼政策的最大變化在於,將開放對“6萬歐元以上的產品”的補貼。之前的德國補貼政策卡在6萬歐元的這個門檻,而現在,根據行業人士分析,“他們自信產品能跟特斯拉比,自然就放開了6萬歐元這個價格限制。”但這恰好給了特斯拉進入德國的最好土壤。

除了補貼之外,根據新華社柏林11月4日的消息,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聯邦政府將投入35億歐元擴建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5萬個新充電樁預計將迅速到位。預計到2030年,德國將有700~1000萬輛電動車上路,並將擁有100萬個公共充電樁。

而從技術上來看,特斯拉Model S在鈕北賽道上甚至超過了保時捷這個老牌傳統車企的純電動跑車,這對於德國汽車工業來說是除了銷量以外的最大打擊。如果從技術和銷量上都不及特斯拉,那麼德國工業的未來在哪裡?

不容忽視的日企

別忘了,在純電動汽車技術發展史上,豐田、本田以及日系車企還是行業先驅。

豐田章男賽車的愛好,業內皆知。當他坐在今年東京車展豐田展臺的e-RACER上時,開心的就像當年第一次衝過紐伯格林賽道的終點線一樣,儘管已經聽不到當年發動機的轟鳴。

美國“進攻”德國

從日內瓦到法蘭克福,電動化勢頭開始顯現,在TOYOTA下面的Hybrid只是一場預演。對日本本土來說,而今的電氣化趨勢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僅僅本屆車展,豐田、雷克薩斯、馬自達和三菱扶桑等都帶來了自己的全球或日本本土首款量產型純電動車。

電動化,是承載未來出行的基礎。在2019年鈴鹿賽車感謝日與豐田章男賽過車的本田社長八鄉隆弘,在東京車展上則帶領著本田展示了一場現實與未來相結合的企業願景。

產品愛好者認為,新一代飛度是東京車展最大的亮點,這顯然將看輕了本田。相比飛度更重要的是,本田宣佈了Honda e: TECHNOLOGY”,這是一種包括能源管理在內的,能夠“創造移動和生活價值”的高效電動化技術,標誌著本田的電動化戰略正式起航。

眾所周知,豐田、本田是油電混動HEV技術研究領域的兩大巨頭。自從豐田在1997年推出普銳斯混合動力以後,立即憑藉著THS混動技術以及專利封鎖成功霸佔了混動領域的頭把交椅。

美國“進攻”德國

此後,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技術宅”本田不甘落後,成功避開豐田的專利封鎖,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混動系統,也就是i-MMD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經過多年的技術打磨和優化,i-MMD系統已經發展到第三代,號稱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混動系統。

奔馳應該慶幸自己在東京灣目睹了這場“靜悄悄的黎明”,或許是看到了“風聲”,“新大眾”在東京車展還未結束之際,便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電動化市場的雄心。

有人說日本車企偏保守,很多最新的技術成果都不急於推向市場。但是,一旦它們投身到市場的洪流中,在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時,誰能自恃頂得住如此巨大的壓力?

在豐田章男的暢想中,兩輪和三輪的超小型EV工具所做的不僅僅是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豐田汽車還可以將其拆分成站立式、乘坐式和連接輪椅式等用途,適用於機場、工廠等大規模設施內的巡視、安保,或者是方便殘障人士出行等。

美國“進攻”德國

豐田章男稱之為“實現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出行”,實質上就是豐田汽車將要確定新型的商業模式,並向移動出行服務公司轉型。電動化最核心的技術是共通的,而豐田均做了充足的技術儲備。要不然他也不會在東京車展期間穿梭各個展臺,連發16條微博,張張配圖都噙著笑意。

全球的目光在中國

現在我們認為一向保守的日系企業突然在電動化方面變得激進起來,是與中國電動車市場高速發展密不可分的。

同時,在這片土地上,新能源汽車的爭奪戰也異常激烈。11月7日,工信部表示正牽頭編制《2021年-203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同日,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指出,各地區要保障內外資汽車製造企業生產的新能源汽車享受同等市場準入待遇。

第二天,首批國產特斯拉試製車正式在特斯上海拉超級工廠下線亮相。特斯拉在經歷過“中國速度”之後,國產化的“鯰魚效應”,將推動電動車市場形成新格局,形成充分競爭的局面。而大眾換標,被視為大眾在中國戰略的轉變,向新能源車市發出“戰書”。

美國“進攻”德國

“美國電動”和“德國製造”來勢洶洶,從中國市場自身來看,新能源汽車正在經歷銷量下滑,補貼退坡的陣痛期,這個讓行業內外及社會各界對於中國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未來出現一些悲觀的情緒。

騙取補貼、PPT造車、融資套現之聲不絕於耳。的確,在任何時期,陽光下總會有陰影。就如每一次變革都將經歷陣痛,但不能因為陣痛而停止不前。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新能源大潮的屍骨堆裡,有吉利、廣汽、長城等在摸索中前行,有蔚來、小鵬、威馬等新造車企業為電動化提供新的思路,有比亞迪與豐田的合資中化身為技術的創造者和輸出者。

同時也有“我們之前是搞地產的,在汽車產業方面是一窮二白,我們怎們跟一些歷史百年汽車企業去比?我們談不上彎道超車,我們叫換道超車,這就是恆大造車路。”當上層建築為“新四化”向全世界打開大門,平心而論,不去深究恆大造車的深層次原因,它的勇氣可嘉。

新能源汽車產業毫無疑問正面臨變革,由政策驅動為主轉為市場驅動為主,這也會推動行業的市場化發展,營造更公平、更充分的競爭環境。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導致行業大洗牌,中外企業不得不實施更積極主動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加緊技術研發的步伐。

美國“進攻”德國

這些年,經常有人問中國製造什麼時候才能趕上日本製造、德國製造。是依靠傳統車企沉住氣、專注專業,還是依靠互聯網企業突破科技壁壘?

2018年,被稱為中國電動汽車的元年。傳統車企既擔心掉隊落後於時代,又怕過分激進受損。造車新勢力風起雲湧,雖有特斯拉作為榜樣,但死去的企業也如過江之鯽。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國家,有覆蓋每個製造環節和巨大的消費市場。也只有中國,能夠如此包容,現在卻又不得強大之章法。

才能夠特斯拉、豐田、ABB、蔚來所代表的美、日、德、中汽車產業來看,全所未有的洗牌正在全球新能源市場上迸發,而這一天的到來比我們想象的要快的多。

再回過頭看,當特斯拉在中國建廠後又邁向德國這個汽車發源地,其野心也人盡皆知。市場和技術的雙重提升,是特斯拉未來立足於全球汽車工業的關鍵因素。當美國人再一次踏上德國的土地,我相信的不會是友好的花朵,留下的只會是最為激烈的戰鬥痕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