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時候奧迪是奧迪,大眾是大眾。
一個是德國第五,一個是第一,兩家公司沒有什麼關係,經過了二戰的洗禮才慢慢走到一塊的。
奧迪的發展道路是怎麼樣的?
- 世界大戰前四家公司合併成立奧迪
奧迪它用四個環做標誌,是因為它是由奧迪、霍希、漫遊者、DKW這四家公司,在1932年合併然後成立的。
這個時間點,馬上就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了,確實奧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也是遭受了重創。
- 1945年設備被拆走,奧迪開始重新創業
1945年,控制德國東部的蘇聯紅軍大筆一揮,說奧迪是“資產階級”的財產,我們共產主義就把它沒收了,把奧迪集團28000多臺設備當做戰利品都拆走運回蘇聯去了。
奧迪幾十年的沉澱基本上一瞬間就化為了烏有,大部分“奧迪人”就逃到德國西部,準備開始二次創業。
在德國東部殘存的這些車間、零件廠拼拼湊湊,勉強組成的一家叫做依發(IFA)的這麼一個汽車製造廠。
- 奔馳將財政危機的奧迪賣給大眾
1957年奔馳收購了德國西部的“新奧迪”之後,奧迪遭遇財政危機。
奔馳又不想給錢,於是在1964年到1966年,兩年時間內,一點點的把奧迪賣給大眾了。
德國東部的IFA依發一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才最終歸入大眾。
大眾的發展道路是怎麼樣的?
- 大眾“國企”身份,堪比國內一汽
大眾其實也挺有意思,它其實是屬於國企的,德國的國企。它受戰爭影響反而比奧迪小一點。
最早這個大眾是希特勒創立的標準“國企”,帝國長子,德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商,地位就好比我們國內的一汽。
二戰期間,大眾公司就變成軍工企業了,為希特勒納粹德國生產大量軍備用車,而希特勒也安排大量戰俘為大眾工作,待遇比遭遇滅頂之災的奧迪也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
- 德國戰敗,美國把大眾交給英國託管
就算是1945年德國戰敗,美軍控制了大眾公司的總部之後,也沒有像蘇聯一樣,把大眾“共產”掉,而是交給英國人託管。
在波茨坦公告問世之後,大眾總部作為戰爭基地,甚至還得到了修繕。
- 英國不重視大眾,將其免費送給福特
後來英國接管大眾集團的頭目,聽了自己國內的某汽車公司主管,也就所謂的這種專家意見,說大眾主力產品“甲殼蟲”又醜又吵,根本賣不出去。
認定在德國狼堡建造商業化汽車公司是一個非常不經濟的決定,於是想把大眾免費送給福特。
- 福特不願意接受大眾,將其還給西德
巧的是,當時福特的老闆福特二世,也聽了身邊親信專家的意見,覺得大眾也不是太好,拒絕了,白送我也不要。
最終英國還是把大眾還給了西德政府,沒人要。
雖然戰爭對大眾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但畢竟它是完整的,也一直是德國汽車工業的龍頭老大。
大眾和奧迪的品牌定位有什麼區別?
除了發展歷史,兩家公司奧迪和大眾的定位也不太一樣。
- 奧迪創始定位為豪華汽車
奧迪的創始人奧古斯特·霍希,原來是奔馳的車輛製造主管,之後再出來另起爐灶,創立了霍希公司,然後和合夥人意見不合,又創立了一個奧迪品牌,當然最後都合併了。
早在創立霍希公司的時候霍希就說了:“我決心在任何情況下都只生產大型、大馬力、高質量的豪華汽車!”
1937年,在4L以上排量級別的豪華汽車市場裡面,霍希大概有50%以上的市場份額,也是比較大的。
- 大眾最初定位是經濟適用
大眾就不太一樣了,這個是國企,當時沒有人投資,因為希特勒要求:為了給帝國服務,讓帝國的人民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體驗到汽車的便利。
要生產一款能坐下兩個成人、三個兒童,時速還要能達到100公里的汽車,而且要求價格在990馬克以內,當時這些錢也就夠買一輛簡單的小型摩托車。
這就相當於告訴別人,你給我造點經濟適用房,這個房子都要求3室2廳120平米精裝修,但是售價不能超過每平米1000塊錢,有點胡扯,但人家就這麼幹。
- 希特勒用“強權”成立大眾
私人是肯定不敢接這種生意的,包虧的,碧桂園都不敢接,於是希特勒他就用“強權”,讓德國勞工陣線來頂包,成立國有企業。
大眾公司叫大眾也是有道理的,成立的時候,的確是在他的角度想為民眾謀點福利的。
這樣的品牌定位即使在奧迪加入大眾集團之後,還依然是留存在那邊。之後既然都是一個集團了,很多車型看上去用的發動機也是一樣的。
修不好的大眾,開不壞的豐田是真的嗎?
奧迪和大眾還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呢?同平臺同發動機,奧迪就要貴個幾萬塊錢,買的人是不是都傻?有的人說就是傻,有的人說說傻的人才是傻,到底哪個傻?
- 關鍵詞:大眾
關注「備胎說車」,回覆關鍵詞「大眾」,就可以看到了。
奧迪和大眾我們暫且不說,大眾和豐田不是經常會比的,修不好的大眾開不壞的豐田,豐田是不是真的就不會壞?
大眾真的有我們說的那麼差嗎?資料也給你搜集好了,關注「備胎說車」,回覆關鍵詞「大眾」就可以了。
「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
閱讀更多 備胎說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