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到了红安,自然要参观、瞻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董必武故居。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故居,就在红安县城正南街,可以说,是现在的繁华地带。这是一座老院子,门口"外方内圆",是个月亮门,不知原来就是如此,还是后来复修建成了这个样子。"外方内圆",可体现出一个做人的原则,以及执法的风范。董必武就曾两渡日本攻读法律,从事法律工作,也是著名的法学家,解放后,担任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进了院子是一栋平房,有六七间。堂屋侧面是董必武祖父与大伯父的住房。堂屋北面的后半间房,是董必武的出生地,中半间原是二伯父住房,后来为董必武父母居住。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的父亲叫董基文,弟兄八个,行三,是个忠厚老实的乡土教师。母亲蔡氏是个勤俭正直的家庭妇女。全家二三十口人吃饭,除靠父亲、叔叔教学和伯父经商做小买卖外,还要靠母亲和婶婶纺线织布度日。当年的纺车、织布机至今还放在室内,已成了文物。

这到使我想起西柏坡董必武故居,也有一架纺车,是他们老两口纺线用的,董必武还特别有体会,写诗道,"捻线巴掌握手拳,看时容易做时难",都是从小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体验来的。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生活的艰苦,促使董必武从小就刻苦读书,还练起了毛笔字,这与他父亲一次被辱有关。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到麻城镇附近教书,当地不三不四的人自以为才华出众,要与他父亲比出对子,并当场书写出来。当董必武的父亲书写完后,他们又讥笑,字写的像鸡爪子,东倒西歪。一直跟父亲读书的董必武,恨不得上前与他们比试,可惜自己的本事还太小,从此,暗下决心,苦练了一手好毛笔字。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参观石家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旧址"得知,第一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以及面额汉字,就是由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书写。当时,筹备中国人民银行的南汉宸认为,董必武的书法在中国共产党内是第一流的,就建议他书写。战争年代哪有那么多客套,董必武就答应了,在西柏坡小院中,摊开白纸书写起来,还特意书写了几种不同的写法,交给南汉宸他们去挑,就这样,第一套人民币诞生了。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生,名贤琮,号璧伍,又名用威。1903年,董必武参加清政府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同住的一名考生不幸被卫兵提枪捅死,考生们见政府草菅人命包围了贡院,"文章斗不过权力,正义斗不过刀枪",还是被抚台派兵镇压下去。董必武虽然这次中了秀才,但心灵中却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同年秋天,董必武赴武汉张之洞创办的新学考试,填写名字时,写罢"董"字,未等"贤琮"浮上脑海,就写下了"必武"二字,立志萌发了反清的念头。自此,董必武这个名字伴随他革命的一生。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纪念馆,就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展示着他光辉革命的一生。

董必武,可以说,是湖北第一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中国同盟会。1919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领悟到中国革命必须效仿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1920年,为宣传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办了武汉中学,培养人才,并与陈潭秋组建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又与陈潭秋一起到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武汉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的总指挥潘忠汝,就是董必武武汉中学的学生,后毕业于武汉中央军事学校,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幸在后来突围中牺牲。他生前诗云:"尧天舜日事经过,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黄麻起义,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起点、星火,它始终燃烧着中国革命的道路。

吴焕先,原红二十五军政委,上学期间就开始接受进步思想,一次回家,把马克思的像贴在神龛上面,父亲很是不高兴,让他扯下来,他说,人家董必武董先生都敬仰他,我们有什么理由怠慢他?父亲一听,也就不再坚持,因他肚里也有墨水,早就闻董必武的大名。

正如李先念参观完董必武纪念馆所说:"董老是湖北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的事迹何止这些,他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他培育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他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1945年,他代表解放区参加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解放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他重任在肩,却始终不忘家乡,不忘老区,他不顾年迈三次回红安。1956年3月,董必武第一次回到阔别十八年的家乡,他不仅到处看望大家,还邀请解甲归田的红军老团长,以及乡亲们开座谈会,了解家乡的情况。1958年3月,董必武第二次回到家乡,他特意去了有"列宁市"之称的七里坪,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也是将军的摇篮,他写诗道:"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1962年5月,董必武第三次回到家乡,参观金沙河水库时,上坝、下坝陪同人要扶,董必武说,二万五千里长征,难走吧,我都没要人扶,也希望你们不要人扶。一语双关,告诫县里的同志。又写诗道:"三度回乡景不同,树高草密麦收丰。人民生产皆积极,共说中央政策工。"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也就是这一年,纪念黄麻起义三十五周年,又勾起了董必武战争岁月的回忆,写诗道:"廿二年间起伏多,黄麻革命涌洪波。大山三座终移去,党引工农奏凯歌。""燎原烈火起星星,烧却江淮腐恶根。英雄斗争成绩夥,山区到处见新村。"

乡情、乡谊,使董必武特别留恋家乡,就是家乡的小吃也偏爱。红安的腌豇豆、绿豆粑和臭皮子,只不过是最普通的食品,董必武也爱吃。因绿豆粑吃了老人不易消化,医生只规定董必武吃一个,董必武吃了一个总觉得亏亏的,还想吃,趁医生不注意,又夹起一个,刚咬一半,就被医生发现制止,只好带回招待所,留下顿再吃。董必武一生廉洁,常写“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也是他一生勤俭为政的写照。

红安,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故居

1975年3月5日,正值董必武90寿辰,他并没把自己的病挂在心上,他早就说过,"老去自然理,不因谁愿否",只是回首了往事,写下了最后的诗篇:"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弊病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新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诗写成了,没想到28天后,董必武与世长辞,告别了他留恋奋斗的人间。

祝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永垂不朽!

九口2019-11-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