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迅速提高创新能力的捷径,已经风靡整个医药界

由于“4+7”集中采购等政策的影响,我国仿制药领域高毛利下滑的趋势不可阻挡,众多仿制药企业均在寻求对创新药的转型升级。然而,由于创新药的超长研发周期,如何快速提高研发能力、获得创新药产品就成了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从全球医药企业发展史,以及我国医药企业的近期动作来看,专利许可的“license in”模式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

1.“License in”:仿制药企业转型的捷径

从全球医药行业发展历程来看,医药企业获得创新药有三大途径:自主研发、并购以及专利许可。

图表1:医药企业获得创新药的三大途径:

这条迅速提高创新能力的捷径,已经风靡整个医药界

专利许可的“license in”模式是指通过向创新药的专利所有者(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首付款,并约定后续的里程碑款项及未来的销售提成(非必须),从而获得在全球某个地区(一般为引进企业所在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权利。与自主研发需要时间及人才积累、并购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相比,license in模式对产品引进者的要求相对较低,风险相对可控,成为我国仿制药企业获取创新药,继而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模式。

图表2:近几年我国医药企业license in代表案例(图片点击可放大)

这条迅速提高创新能力的捷径,已经风靡整个医药界

数据来源:公开材料整理,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2.抗癌药最多,临床阶段以II期为主

从近几年的交易案例来看,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上引进的新药以抗癌药为主,另外也不乏针对糖尿病、乙肝等疾病的新药。这与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领域分布大致相似,也体现了我国的市场需求。

而从临床阶段来看,交易目标以临床II期为主,这主要是结合项目风险与价格两方面的因素。在临床前及临床I期阶段,新药项目的风险难以评估,商业化时间较久。而在临床III期阶段及产品临床完成后,其高昂的费用往往令国内企业又难以承受。

3.交易价格受多方面影响,交易模式逐渐固定

从交易价格来看,各个项目的交易总金额从千万人民币到百亿人民币不等。影响项目价格的因素极多,包括药物的研发难度、临床阶段、授权范围、市场空间、售价、专利期、竞品的上市时间、市场准入壁垒等。

而从交易模式来看,国际上已经形成了通行的交易模式,即首付款+里程碑+未来销售提成费用。对买方来说,该模式减少了首付资金压力,并降低了项目风险;而对卖方来说,该交易方式也表明了其对项目的信心及认可,并可以在产品上市后获得较高的销售收入。总之,该交易模式使合作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共同获得高额收益,贯穿整个产品周期,联系得更加紧密,从而提高项目成功率。

4、总结

虽然license in模式是迅速提高销售型企业的研发创新产品的捷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近几年与国外药业合作的大部分还是国内医药领域的龙头企业。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的能力同样必不可少。从项目的选取与风险评估、项目资金、国内临床的推进、销售能力以及与原有产品的协同等,无一不是对买方综合能力的考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