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作者:徐海涛 智纲智库广州中心高级咨询师

5年前的2014年,春节刚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一起舆论监督节目,不仅彻底击碎了东莞的年味,也使东莞陷入迷茫:暴风骤雨式的扫黄打非之后,东莞如何告别路径依赖,找到全新的发展之路?

5年之后的今天,东莞不仅有望迈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更是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省域“第三城”——紧跟广州、深圳;更别提全球四分之一的手机出货量、吸引华为落户的松山湖科技园区。

显然,东莞已经走出五年前的那次史无前例的阴影,但却仍处于深圳的阴影之下:在深圳科技创新高歌猛进的对照下,东莞俨然只是深圳的后厂。但正如深圳从香港的后厂蝶变一样,东莞制造业的雄心,会甘于仅仅做“世界工厂”和深圳的后厂吗?如果东莞的雄心不止于此,东莞又将如何蝶变?

东莞最近越来越热了!

今年4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提出“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他认为深圳将会超越硅谷的原因所在:“主要是硅谷没有一个像东莞水平的工业区”,一度把东莞推向本年度被讨论最多的城市之一。

入选新一线城市、莞佛之争、华为迁往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规划出炉...好消息不断,但实际上,东莞并没有这么轻松。从深圳的秘密花园,到深圳的后厂,深圳仿佛一片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东莞上空。

想要实现阴影中的蝶变,东莞必须要正视其在土地利用、城市形象、产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倒逼改革。东莞必须要向高科技产业要价值,不断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彻底成为深圳的后厂。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松山湖华为南方工厂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中国40年的一面镜子

东莞制造业的4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从1978年到2019年,东莞GDP翻了近300倍。1978年开始,东莞创办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凭借着“东莞模式”一跃成为“世界工厂”,甚至辉煌时有“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美誉。可以说,东莞制造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牵扯着世界制造业的神经。

我们(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先来看看东莞的成绩单:

2018年东莞手机出货量为3.68亿台,意味着全世界每四台手机就有一台来自东莞,华为、OPPO、vivo三大品牌智能手机厂商业务收入超过5062亿元;

东莞每天诞生5.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天产生55个发明专利;

东莞有30多个行业,6万多个工业产品的品类:大至电器机械、电子信息,小至服装、玩具、纺织用品,应有尽有。而且在很多领域能达到世界先进,如东莞全球手机供货量第一、有世界最大的玩具制造商、计算机电源供应商等。

东莞制造业之牛,就像张五常先生所说:“东莞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业区,不像温州那样专于小商品,不像苏州工业园那样名牌满布,不像阳江那样专于一两项行业。东莞是无数种产品皆可制造,而且造得好、造得快、造得便宜的城市。”

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提档升级,东莞发展也积累了很多棘手问题:

城市形象需升级。东莞是“直筒子市”,这种垂直的管理模式在过去为东莞发展减少了行政约束,促进了镇域经济发展。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TOP100榜单,东莞达到惊人的15个,长安镇GDP更是超过600亿,比很多地级市还能挣钱。

但这种模式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镇域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大区域规划,导致过去几十年粗放式发展,“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形态,让东莞很多时候看起来像个不太发达的三四线工业区。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土地利用效益低。正如东莞市长肖亚非先生所说:“东莞土地开发强度接近极限,达到49.4%。土地空间的利用和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东莞土地面积仅为2465平方公里,开发强度已高达46.7%,接近深圳,并远超国际公认的30%的临界点。

过去依靠要素驱动和增量空间拉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对东莞来说,空间资源告急的背后,真正的症结在于效益。东莞的土地单位产出率仅为深圳的30.2%。

存量巨大,增量压力大。东莞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工业园区,28个镇街里,大小工业园林立,虽然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东莞经过漫长的“腾笼换鸟”,先进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5.2%)。

但是东莞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传统工业园,让少有的增量板块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板块显得弥足珍贵,他们承担着为东莞产业升级的重担。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滨海湾新区功能分区图

总结来说,东莞的问题是发展阶段与模式的问题,过去的“东莞模式”,是依靠土地、资金、劳动力的相对优势来实现经济腾飞。但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模式发展亟需升级,尤其是对东莞这种土地紧张的城市,倒逼着东莞要向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要价值,如何提高单产成为东莞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其途径是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科技竞争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的竞争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本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生态的竞争。

全球竞争模式已经由原来的单个企业竞争、供应链竞争、创新集群竞争发展到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

有人说,硅谷的成功是斯坦福,是仙童、谷歌、苹果,是风险投资。其实都不是,硅谷成功在于他独特的、几乎无法复制的创新生态系统。美国波士顿地区、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地科技的蓬勃发展都源于此。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硅谷企业分布图

创新生态系统改变了人们过去只重视科技创新本身的狭隘观点,使人们意识到创新不是企业孤立的行为。

它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系统要素载体的复杂网络结构;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金融机构是金融创新的主体,中介组织是服务创新的主体。他们相互配合、共享、支撑,共同形成一个开放式创新交互网络。

它是一个具备完善合作创新支持体系的群落,创新物种集合形成种群,种群共生形成群落,群落在动态演化过程中形成生态系统。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例如美国国家制造业中心。通过顶层推动将政府部门、大中小企业、行业联盟与协会、高等院校、社区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非营利组织等纳为会员,构建了一个以特定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产学研政”共同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中心设董事会,“产学研政”各方都会拥有一定的席位,使得创新技术甄别、技术路线选择等更能贴近产业需求。如今,美国建成了7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七家的成员数共达到800家左右,集中了美国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创新,推动了美国重大创新的进展。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深圳、东莞是中国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区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未来要成为全世界的经济中心,那么必须站在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在粤港澳湾区协同的机遇下,培育和发展创新要素,建立创新生态。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东莞的科创升级之路

东莞已经压重注在创新产业上。

电子信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 2017 年的 34.6%提升至 2018 年的 35.2%;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由 2017 年的 55.9%提升至 2018 年的 60.6%。

《2018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年会暨广东制造业 500 强企业峰会》颁布的 2018 年广东省制造业 500 强企业研究报告,东莞上榜广东省制造业500强的37家企业。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其中被赋予龙头引领的创新板块是松山湖以及滨海新区:松山湖的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产业等占比均占各区第一;滨海湾新区已经被看做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重要引擎。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但和全球知名科创湾区相比,笔者(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发现,东莞强在制造,在创新生态构建上,尤其是在创新要素、科创服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东莞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从跟跑到领跑,创新集群竞争要向创新生态系统竞争跨越。东莞的制造业优势已经由原来的单个企业竞争向创新集群竞争迈进,比如手机产业链,已经形成创新集群和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一小时活动圈在东莞能找到所有配件。

但毋庸讳言,东莞的创新集群仍然停留在生产阶段,下一个40年,东莞要想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从跟跑到领跑,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培育更多潜力企业,这需要从创新集群向创新生态构建的跨越,如何形成创新培育的土壤、共享开放的创新环境。

创新要素缺乏,更要把握湾区协同时代机遇。高校资源很重要,比如硅谷有斯坦福、伯克利分校;波士顿地区有MIT、哈佛等高校。东莞在教育领域的资源匮乏,成为过去阻碍东莞创新突破的一大因素。

但是在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背景下,行政边界会打破,过去困扰东莞的高校基础科研、科创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会随着大湾区的机遇而改变。

深圳本身也没有名牌大学,但它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科创人才,东莞在粤港澳湾区及深圳产业外溢的机遇下,可进一步加强和香港、广州等知名大学、创新机构进行合作,引进基础科研、创新平台等。

从房东到“时间合伙人”,科技创新服务需要不断完善。YC孵化器创始人评价中国孵化器时说:“很多中国的孵化器没有设置门槛,他们只是希望填满办公空间。在国外,好的孵化器的要求非常高。”

这也折射出中国科创服务的短板,曾有机构对东莞19个创新平台打分,其中仅有4-5个平台创新效能较好。无论政府背景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还是民资背景的企业孵化器等,在运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靠”、“等”政府支持的现象,不能主动对接客户、提供专业性的科技服务。

很多科创服务平台只做企业的房东,而不是“时间合伙人”,和企业共同成长。这一点全球顶尖的YC等科创服务平台很值得学习。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做好重大创新生态系统平台,引领大东莞转型升级。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部分企业以组装加工、贴牌生产为主,产业附加值在国际产业链中基本处于加工组装及配套环节。

东莞的大船需要龙头引擎带动,作为东莞重要增量的滨海湾新区等责无旁贷,如何将“产学研政”捏合到一起,让基础创新、孵化培育、政策指引、技术转化等共享共生,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平台,带动大东莞制造业升级,是他的重要使命。

2019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中美之争从去年开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而中美之争的背后,是整个中国在各个方面开始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全新格局。东莞,这面中国改革开放的旗帜也在努力破旧出新,从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到已经走出了一大批的东莞品牌:电子行业的OPPO、VIVO;食品行业的徐福记、华美食品;服装行业的都市丽人、以纯……东莞将迎来难得的机遇。

我们有理由期待,东莞的下一个40年,将会更加精彩。

END

东莞丨阴影中的蝶变

千金难买回头望

智纲智库——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