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的“边区造”手榴弹为什么用的是黑火药?

王司徒军武百科


这是一个很无奈的问题,因为当时的八路军只有黑火药能用!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咱们的武器装备极度的落后和匮乏。

原本日军的三八大盖在二战的步枪武器中只能算是一般,可以说是比较差了。但咱们用的是更差的中正式、甚至于已经服役几十年的老套筒、汉阳造,无论是火力、精度那都没法跟人家比。

这还仅仅是步枪,至于机枪、迫击炮等等“重火力”,那咱们是做梦都想要的。

所以那个时候对于八路军来讲,对付日军最好的武器,其实是手榴弹,扔过去炸就得了。

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手榴弹使用量接近3000万枚,造成了大约40万左右的日本士兵伤亡,这个数字已经占了侵华日军伤亡总数的三分之一。

但由于武器弹药的匮乏,咱们并没有多少手榴弹来“挥霍”。不夸张的讲,有“边区造”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然你以为李云龙为啥那么惦记那二十箱手榴弹,那是他们仅有的重武器啊。毕竟当时他还没有意大利炮呢!

当然,这“边区造”其实质量很差,无论是杀伤力、爆炸面积、甚至于爆炸率都远低于日军的木瓜雷。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这火药上!

咱们的“边区造”手榴弹用的是黑火药,而当时世界上手榴弹是黄色炸药,也就是咱们常说的TNT。

这两种爆炸品,区别是比较大,仅仅就威力而言,同等量的TNT至少是黑火药的3倍。而且它更加的稳定、易装填、易携带、易保存。其稳定道什么程度?一般来讲,即使被子弹击穿也不会燃烧和起爆。

哪像黑火药,一点就着(也有点不着的,那更没法用了)

黑火药早在十九世纪,随着无烟火药、TNT等炸药的问世就基本被淘汰了。

当时我们的手榴弹仿造的是德国的M24,但质量完全两样。《亮剑》中李云龙曾吐槽:“你们这些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只能炸成两半!”

这不是说说而已。咱们的手榴弹由于大部分是黑火药(有时候缴获的黄色炸药会被用上),而且其杀伤弹体还是铸铁。不仅爆炸威力小,弹片也少,还飞不远。无论是杀伤半径还是实质上的穿透力,都大打折扣。

优势几颗手榴弹扔道日军军很近的地方,仅仅就是皮肉伤。

而且由于黑火药容易受潮的特性,手榴弹保存极其困难,遇到下雨天,是真的麻烦,有时候一箱一箱的报废。

其实就是一个条件问题,咱们造不出来黄色炸药。

其实有黑火药都算不错了,像东北抗联这些条件更加恶劣的,他们只能用硫磺、木炭和铁砂铅屑一股脑的塞进玻璃瓶,用来当爆炸瓶。

当然了,咱们的兵工厂技术人员也一直在不断的改进技术。1940年,延安派了一批曾经在德国日本留学过的技术人员,来帮助根据地兵工厂解决炸药问题。

当时先辈们用铁锅、陶瓷大缸这些农用工具,加上自己砌的土炉子,硬是搞出了一套蒸馏设备、并用这些设备制造出了硫酸、乙醚、丙酮等等炸药的核心原料。最后在合理的配置之下,鼓捣出了一大批的烈性炸药,虽然其在纯度上比不上工厂出产,其威力也不如提纯的TNT;但是比黑火药可是要强太多了。

以前一堆黑火药手榴弹拿不下的炮楼,咱们两颗硝化甘油炸药手榴弹搞定。

那个时候,其实不仅仅是工艺的问题,更是原料的问题。换句话说,造出来什么手榴弹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原料的决定的。有黄色炸药当然最好,没有就只能黑火药,好歹能听个响。

这还不算厉害地,最神奇的是弹体材料,今天拔到铁轨了,那就用点好的;明天捡到破铜烂铁或者什么钢坯铝皮那也能用上。实在不行,石头都能拿来用。那时候的先烈们,拿着最简陋的武器去和敌人战斗,这一点更加值得我们敬佩。


白话历史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就是八路军造不出炸药吗!

很多人认为造炸药简单,似乎今天农村作坊都能造炸药。

其实,造炸药的门槛是很高的,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工业基础。

这也是个大话题,简而言之。

造大量炸药,比如比如有大量的硫酸、硝酸和硝化棉。

炸药是用来打仗而不是用来放鞭炮娱乐的,所以不能有丝毫含糊,必须保证原材料的优质。

而当时八路军没有正经的化学工厂,只能采用土造。

土造硫酸、硝酸和硝化棉,如果产量很低自然没有太大问题。

关键是需要一定的产量,就无法保证原材料的供应。

以延安紫芳沟化工厂为例,1940年建立以后,花费2年时间才生产出炸药。

如果说延安是后方,也许制造炸药还不太紧迫,前线也是一样。

晋察冀根据地是八路军重要的根据地。

从1937年抗战爆发以来,晋察冀根据地就全力自产武器,甚至在1939年成立了军区工业部,有2000多人规模。其中一部骨干,开始研究硫酸等基本原料的制造。

然而直到1940年才正式成立大岸沟化学厂,大体宣告研究成功。

即便如此,硫酸生产工艺又经过3次改造,才能保证一定的产量。

硝酸是硫酸加上硝经过加热脱水产生的,一般浓度达到98%以上,才能用于火药制造。

生产高浓度硝酸就更困难。

至于硝化棉则更是1941年才研究成功,它可以用于手榴弹的炸药。

而硝铵炸药研究成功也是1941年,抗战已经打了5年了。

而真正适合手榴弹使用的仿周迪生炸药,则是1943年才研究成功的。到了1944年,华北和华中根据地才掌握了硝化甘油的制备技术,但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

所以,在1942年之前,八路军手榴弹几乎都是使用低档次炸药,尤其是黑火药。

黑火药的威力小,有时候一炸两半,但制造容易,手工作坊就可以。

至于条件更为恶劣的新四军,就更是如此。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看过吴运铎的传记。

当时新四军无法制造炸药,必须从敌人丢弃的废弹或者未爆炸弹药上去搞来。

这是极为危险的。吴因一次挖炸药时发生爆炸,被炸成重伤。

还有一次,美军投掷了8枚重型定时炸弹落入新四军控制区。

谁都知道,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然而吴为了获得这8枚炸弹的炸药,冒死去拆卸炸弹。

所以,二战其实是工业化战争,不是一个农业国可以胜任的。


萨沙


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国军还算是拥有一些国内军工厂,如巩县兵工厂、金陵兵工厂、太原兵工厂等,可以为国军提供必要的陆军轻重武器,如中正式骑步枪、82mm迫击炮、马克沁重机枪、仿捷克的ZB-26轻机枪等。这些轻武器从性能对比上来看,并不输于倭寇,不过由于缺乏重装备、空中火力、装甲火力等都是不足,再加上指挥不利,最终导致大量国土沦陷。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处于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等地的八路局装备补给情况要远远差于国军,甚至还不如阎老西的晋绥军。面对倭寇时,往往火力处于劣势,需要通过缴获来进行武器装备的补给。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八路军总部成立了军工部,专门负责在后方进行所有军事装备的生产,为了防范倭寇的反扫荡,军工部的工作原则就是“缩小规模,分散转移”。

军工部下面设置了四个所,其中军工部一所(即黄崖洞军工厂)负责生产50掷榴弹、82mm迫击炮炮弹;军工部二所(西安里兵工厂)负责生产刺刀、50掷榴弹、82mm迫击炮炮弹还有地雷;军工部三所(高峪兵工厂)负责生产刺刀、50掷榴弹;军工部四所(梁沟兵工厂)负责生产步枪、子弹和手榴弹。

在军工部创立初期,由于缺乏生产技术和原材料,各厂生产的火药以传统的黑火药为主,手榴弹弹体也是无法进行锻造加工,所以采用了最简单的铸造方式,而且铸造原料也是最低级的生铁。

因此,这种边区造手榴弹在战斗过程中被扔出去火药爆炸后,这个弹体往往只能裂成两半,产生弹片太少,杀伤力远远低于当时的倭寇制式手榴弹。就是这样,这种手榴弹也是供不应求,毕竟有总比没有强。

1942年开始,军工部组建了自己的化学厂,开始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山区里面试制成功硫酸,并以此为基础成功生产出了硝化棉火药,这就比原先的黑火药威力要强了。在之后的时间,军工部一直不断的提高产量来供应前线部队,到了1945年军工部终于试制成功硝化甘油,并开始正式掌握黄色TNT炸药的工艺,可以为部队生产高爆威力的炮弹、手榴弹和地雷。

战争年代,八路军的坚持抗战精神和自力更生精神可是相当值得敬佩的。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老鹰航空


你这个问的也不太准确,八路军“边区造”手榴弹并不是一直都使用的黑火药。

早期的敌后战场因为十分缺乏火炮和枪支等制式武器,八路军就另辟蹊径的选择了技术含量最低的手榴弹和地雷进行自主制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边区造,虽然只能用于近战和偷袭,但是比大刀长矛什么的可就强多了。根据统计,在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敌后兵工厂一共生产了将近700万枚边区造手榴弹,产量是所有自制武器中最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能够一次性集中3600枚手榴弹轰炸山崎大队的历史基础。

黑火药不仅爆炸烟尘大,而且容易回潮,威力也比TNT炸药要小的多,但当时的边区造手榴弹却不得不使用。大家都知道,制造炸药必须要先制造出硫酸,而制造硫酸必须使用细白金粉或者使用铅板建造铅室,而当时的根据地根本就没有这两样东西,日军的严密封锁也堵死了进口的途径,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低劣的黑火药作为装药。当时的边区造手榴弹有多差呢?根据前线士兵的回忆,手榴弹丢到日军身边爆炸,经常只能炸成两半,甚至只能崩出一个缺口,常常听到被黑火药熏的漆黑的日军哇哇大叫,但其实只是身体受了皮外伤,并不能致死,杀敌效果很差。

但是这一尴尬局面在1940年得到了很大改观,1940年,晋察冀工业部技术室主任和化学技师发明了土制硫酸大法,就是使用当地耐腐蚀的陶制大缸作为容器提炼硫酸的方法,有了硫酸,根据地兵工厂很快就开始成批量的生产起了火炸药和无烟火药。从1941年到抗战结束,八路军敌后兵工厂总共生产了TNT炸药2.3万斤,无烟火药1.5万斤。所以抗战后期边区造手榴弹性能得到了巨大提升,不仅填充了爆炸效果巨大的炸药,而且还采用了先进的预制破片技术,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只能炸成两半的土疙瘩了!

(后期八路军手榴弹已经采用了预制破片技术)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制造过炸药过程中,许多先烈因为二氧化硫气体中毒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小小的手榴弹折射的不正是我军一步步从弱小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吗?


军武吐槽君


看这个化学式就啥都明白了:

苯和浓硝酸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三硝基甲苯和水。三硝基甲苯,就是我们熟知的TNT,是军事用途最为广泛的炸药。

其实八路军并非不想用炸药做手榴弹。但是由于八路军没有现代化工厂,土造办法生产的硫酸和硝酸产量非常少。兵工厂条件恶劣,实验器皿用的甚至是大缸和陶盆。

黑火药虽然威力低下,但是毕竟原料易得,只要有硫磺硝石和木炭就能造,前工业时代的中国就可以大量生产。因此不怕敌人封锁。

实际上经历大扫荡后,八路军越来越壮大,已经获得了可观硫酸和硝酸生产能力。只是造出来的TNT是优先用来制作炸药包、迫击炮弹和掷弹筒弹药这种作战效能更高的武器了。

1945年5月,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雁北的作战中,广泛使用炸药对日军据点进行破袭,取得了可观的战果。其中在攻打浑应川的下町据点时,八路军30团和35团官兵在民兵的配合下,采用坑道作业并埋入大量炸药,将日军围墙炸开了9米宽大口子,从而顺利消灭了全部守敌。在5月到7月3日的作战中,八路军共使用类似办法摧毁40余个日伪军据点。日军几个碉楼就能封锁一大片区域彻底成为历史,等待他们的只有最后的败亡。

八路军正在拆毁一处日军碉楼


纸上的宣仔


对于很多“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的人来说,“边区造”无疑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简单而言,老辈们常说的“边区造”其实指的就是抗战时期开设在陕甘宁边区的兵工厂所生产的武器的非正式统称!

不过由于当时受技术、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边区造主要以轻武器为主且大多存在威力有限、工艺粗糙等缺点,但也不失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优点;比如刺刀、地雷以及手榴弹。

以“边区造”手榴弹为例,作为我军抗战时期的主要杀伤武器之一,既然短期内无法实现质量的提升,那就用数量弥补:生产强度最高时,每天就有上万枚手榴弹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但当时边区造所生产的手榴弹装填基本都是黑火药;这与同时期德军的M-24型柄式手榴弹和日军的九七式破片手榴弹相差甚远:它们装填的都是TNT!仅就杀伤威力而言,远高于黑火药!

而黑火药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使其具备“技术相对简单、发展相对成熟”的特点,这对于当时正处于物资匮乏、技术落后、资金有限环境中的我们而言,已是十分难得的现成技术支持!

所以说,我们的“边区造手榴弹”之所以普遍采用黑火药填装,原因只有两个字:落后!不仅装药落后,就连弹体也是由无法锻压的生铁制成。但这种种困难也无法阻挡我军在前线奋勇杀敌,也算是迫于无奈的“因地制宜”。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因为除了黑火药,也没有别的可用,有好东西谁愿意用威力相对差一些的黑火药呢?

黑火药在我国诞生的历史悠久,以前的人为追求长生不老,会有方士炼丹,硝石木炭硫磺混合在一起可以燃烧爆炸,而黑火药很有可能是在四川被发明,因为这里是道教的发源地,炼丹大概在两汉前后最盛行,所以当时他只是作为一味药出现的。



到了宋代各种马戏杂技增多,在木偶戏中用的烟火等,都是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暴涨和土活等来制造神秘氛围,同时还可以以火药表演幻术,比如喷出烟雾遁人变物的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条件比较艰苦,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制作炸药的东西,而黑火药是一个可以用土办法获得的不错的原料,技术要求不高,很多民间就可以做,渠道多,容易获得,虽然和鬼子的没办法比,但是好歹有总比没有好。



一般边区造出来的手榴弹杀伤力有限,因为没有条件去做硫酸,工业基础不好,需要使用She白金粉或者用铅板建造谦是当时哪有啊?进口又是不可能的,一点半点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都是被逼得,有好的谁不想用呢?也是被逼无奈了。


风云一点通


这是落后的工业基础造成的无奈之举。就如同《地雷战》中,我们只能开拓民智发挥采用祖宗留下来土法子。


将影伴月


实际上黑火药用的比较少,绝大多数边区造的手榴弹,地雷,炸药包用的都是周氏炸药。

周氏炸药基于硝化甘油,但正儿八经的硝化甘油虽然爆炸能量比黑火药好的多,但太不稳定,所以用谷糠粉吸收硝化甘油,然后混入一定量精炼的硝,少量二硝基萘(用卫生球。这种爆炸物比黑火药强的多,又比硝化甘油稳定的多,关键是材料都好搞。不像TNT这种炸药需要石化原料,对于边区根本不可能...


疯狗的轻武


炸药的制造,需要硝酸等原料,当时边区工业基础几乎全无,加上国民党的封锁,这些原料都是稀缺物资,后来虽然实现了土法炼制,但是产量有限,所以手榴弹、地雷等产品都只能使用制造相对简便的黑火药。



使用黑火药制作的手榴弹,瞎火率高,威力小,破片少,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顺手捞走了200箱“边区造”手榴弹时不忘吐槽一番:边区造太差,一炸就成两半,根本比不上日本的“香瓜”手雷。



这也是符合历史的,曾经有过战例,八路军某部在进攻一个碉堡时,从射击孔里扔进去几十颗手榴弹,最后是爆炸产生的烟雾把里面的守军熏了出来,边区造手榴弹的威力差可见一斑。




边区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根据战士的反馈,不断摸索,对手榴弹的设计进行优化,一步一步提高了发火的可靠性和手榴弹的威力。1943年之后,“边区造”手榴弹质量已达到相当水平,而且产能也不低,基本满足了部队的使用需要。

这里我们要感谢那些技术人员和勇敢的战士,是他们的努力付出,为击败日寇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