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藩王與明朝政局

明朝實行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製,又規定無皇子時須兄終弟及。明朝十六帝中以嫡長子繼位的只有三位,另外還有四位藩王先後繼承了皇位。入統藩王繼位或是武力奪位,或是特殊情況,又或兄終弟及,都充滿激烈的政治鬥爭,且他們都有一些政治作為,影響深遠。明朝藩王有政治軍事特權,藩王爭奪皇位的重大叛亂先後有四次,這就造成了明朝政局的動盪。而入統藩王的政治作為深刻影響了明朝政局演變,他們為政不乏弊政,但其歷史地位也應予以肯定。

淺談藩王與明朝政局

一、明朝立嫡立長制下的藩王入統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 1368 年) 建立明朝後,創制了國家的各項政治制度,為他的後世子孫制定了必須遵守的祖訓制度。明王朝的政治制度繼承前代而又有所變革,專制皇權得到加強。明太祖初即 位,即冊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在皇位繼承的方式和原則上,朱元璋規定“國家建儲,禮從長嫡,天下之本 在焉” 。洪武三年( 1370 年) ,明太祖封建諸王詔書又強調“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 , 從而確立了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製。同時,太祖考慮 到了皇帝無子時的皇位繼承問題,又在《皇明祖訓》 中規定如朝廷無皇子,必須兄終弟及,且須立嫡母所 生。皇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 1392 年) 四月先於朱元璋病逝,朱元璋這時已六十五歲,朱標的死使他不得不再考慮繼承人問題。他對群臣說: “‘第四子類朕,朕欲立之’”,翰林學士劉三吾進言將怎麼 對待秦、晉二王,並說皇孫正年輕氣盛,民心歸屬,應正位儲位。朱元璋聽後大哭,九月將朱標長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在明朝得到確立。

由於種種原因,明朝皇后大多無子,因而明朝十 六帝中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只有仁宗朱高熾、宣宗 朱瞻基、武宗朱厚照三位。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的, 先後有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鈺、興獻王世子朱厚熜、信王朱由檢四位。其中,燕王朱棣是以武力起兵的方式奪取皇位,郕王朱祁鈺、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和信王朱由檢是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位。朱厚熜和朱由檢兩位皇帝是在明武宗朱厚照和明熹宗朱由校兩位皇帝無皇子的情況下以非皇子身份繼位的,而朱厚熜又是在明武宗是明孝宗獨子的特殊情況下以堂弟身份繼位的。以庶長子和藩王身份入統的皇帝佔了明朝皇帝的絕大多數,而以藩王入統的皇帝佔了明朝皇帝的四分之一。

淺談藩王與明朝政局

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宗室子弟為王,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被分封到全國各地作藩王,藩王地位極 高,各擁重兵。明制規定皇子封為親王,就藩各地。 藩王食祿萬石,“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 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藩王擁有重兵護衛 為藩王叛亂提供了武力支持,朱元璋又在祖訓中規定 藩王有起兵討伐奸臣的權力,這些特權使藩王覬覦帝位。朱允炆為皇太孫時,諸王各擁重兵,多驕縱不法。 此後,明朝發生了四次重大的藩王叛亂,藩王對皇權的爭奪造成了明朝政局的動盪。

二、藩王與明朝政局

( 一) 入統藩王繼位充滿政治鬥爭

歸納明朝入統藩王繼位的方式有三種: 其一是採 用軍事手段奪取皇位,即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位成功; 其二是皇帝被俘的特殊情況,即郕王朱祁鈺以英宗之弟身份繼承皇位; 其三是皇帝無子,即興獻王世子朱厚熜以武宗堂弟、信王朱由檢以熹宗之弟先後繼位。這些入統藩王在繼位之時,都充滿激烈的政治鬥爭。

淺談藩王與明朝政局

1. 燕王起兵靖難,成功奪位

明朝的第一個入統藩王是燕王朱棣,燕王朱棣採取發動軍事政變的手段奪取了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 位皇帝。燕王在北平手握重兵,多次率兵打敗蒙古北元勢力,得節制沿邊兵馬,威名大震。建文帝朱允炆深得民心,但年輕即位,削藩過急。“而燕王橫貪天位” ,早已有奪位之心,他的重要謀士僧道衍即姚廣孝密勸他起兵。朱棣聽從姚廣孝的建議,決意起兵, “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 建文元年 ( 1399 年) 七月,燕王朱棣援引祖訓以“誅奸臣,清君側”為名在府邸北平起兵靖難。經過四年艱苦戰爭,建文四年( 1402 年) 六月,燕王率軍直驅而入明朝都城南京城。宮中一場大火後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入南京城即位,是為明成祖。大批建文舊臣反對朱棣篡位,朱 棣殘殺數萬人,文學博士方孝孺拒寫登極詔書被誅十族,左僉都御史景清犯駕行刺朱棣被剝皮實草。燕王 通過武力奪取皇位的方式得以繼承皇位,從此明朝皇 帝世系由朱標一系轉到朱棣一系。明朝藩王以武力方式成功奪位的只有一例,也即燕王朱棣。

2. 英宗被俘,郕王監國登極

明朝的第二個入統藩王是郕王朱祁鈺,郕王朱祁 鈺因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得繼承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七 位皇帝。正統十四年( 1449 年) 七月,明英宗不顧大臣苦諫,聽信宦官王振慫恿下詔親征瓦剌,八月兵敗土木堡,被瓦剌俘虜。明英宗被俘後,瓦剌欲借英宗對明朝進行要挾,而孫太后又不肯讓郕王朱祁鈺繼 位,只命郕王監國,代理國政。孫太后又立英宗年僅兩歲的庶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以牽制郕王。郕王沒有皇帝的最高權威,使得明朝不能形成一個指導全國軍民團結抗戰的領導核心,明朝在與瓦剌的作戰中處於被動地位。明朝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隨時可能有亡國危險。兵部侍郎于謙等大臣及時察覺到了孫太后這些做法的危害性,以國有長君是社稷之福力勸孫太后請郕王繼位。孫太后經不住朝臣不斷的聯 合請求,無奈只好同意朱祁鈺繼位,八月二十九日命太監金英傳旨: “‘皇太子幼衝,郕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國家。’” 九月,朱祁鈺即皇帝位,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鈺是為景泰帝。

淺談藩王與明朝政局

3.“大禮議”與世宗入統

明朝的第三個入統藩王是興獻王世子朱厚熜,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因為明武宗無子且又是明孝宗獨子 而得繼承皇位,成為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 年( 1521 年) 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死,無子。明孝宗只有朱厚照一個兒子,張太后在和內閣首輔楊廷 和商議後,決定以與武宗血緣關係最近的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入京繼位。張太后派使者往湖廣安陸迎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入統。此時,武宗寵幸的江彬欲陰謀作亂,張太后與楊廷和合力剷除了江彬。明世宗個性極 強,有自己的主見,他要大權獨攬,不做張太后的傀儡。在明世宗入京即位禮儀等方面,發生了著名的 “大禮議”。“大禮議”不是簡單的世宗生父興獻王 “應得名號問題的爭議,實則是一種現實政治格局重構的方式,是皇位更替之際政治制度部分調整中不可避免的鬥爭。”在世宗進城禮儀上,世宗抵達京師郊外後,禮官議定朱厚熜如皇太子即位禮從東安門進入。 世宗認為“‘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堅 持從大明門進入。張太后和楊廷和對此妥協,世宗最 後從大明門進入; 在世宗年號上,世宗拒絕使用楊廷和擬定的“紹治”,而改為“嘉靖”; 在世宗生母蔣氏入 城上,世宗即位三日後遣使奉迎蔣氏入京,蔣氏快至京時,張太后和大學士楊廷和認為蔣氏尊號未定,蔣 氏不入國門。蔣氏抵達京師附近通州後,聽聞朝廷欲 使世宗尊明孝宗為皇考,己子要為他人子,憤怒停留不肯前行。世宗也“涕泣願避位”,以奉母歸藩 相威脅。張太后命改稱蔣氏為興獻後,蔣氏才同意入京,最終蔣氏從國門大明門進入皇宮; 在世宗生父母尊號上,禮臣援引漢定陶王、宋濮王舊例,議定世宗尊 明孝宗為皇考,尊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王妃蔣氏為 皇叔母。世宗和朝臣三年爭議,最終在嘉靖三年 ( 1524 年) 九月,世宗下詔稱明孝宗為皇伯考,以興獻帝為皇考,歷時三年之久的“大禮議”以明世宗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4. 熹宗病危,信王受詔

明朝的第四個入統藩王是信王朱由檢,信王朱由檢因明熹宗無子受熹宗遺詔繼承皇位,成為明朝的第 十六位皇帝,同時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明熹宗昏庸無能,朝政黑暗,大權盡落於客魏二人之手。天啟七年 ( 1627 年) 八月,熹宗病危,由於熹宗無子,客魏陰謀 以養子假稱皇后子繼位,熹宗張皇后堅決反對二人的 這一計劃,而後力勸熹宗以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熹 宗召信王朱由檢入宮受諭,對朱由檢說: “‘吾弟當為 堯舜之君’” ,命朱由檢在他死後嗣皇帝位。熹宗張皇后為熹宗起草了傳位遺詔,宣佈由信王朱由檢繼位,魏忠賢無奈也只得同意。隨後,張皇后“召上入繼大統,戒勿用宮中食。上從周戚畹奎處作麥飯, 袖而食之。”在張皇后的周密安排下,朱由檢最終 順利入宮即位。

( 二) 入統藩王的政治作為

淺談藩王與明朝政局

明朝的四位入統藩王在位期間都有一些政治作為,對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成祖是明朝歷史上的有為之君,他的一些為政措施深刻改變了明朝以後的歷史。景帝主持的抗擊瓦剌的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使 明王朝渡過了亡國危機,明王朝的統治得到繼續發展。明世宗即位初期革新政治,後期抗倭戰爭取得勝利。崇禎帝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即位時內憂外患不斷,為了挽救朱明統治,朱由檢勵精圖治。

1. 明成祖雄才大略,積極進取

建文四年( 1402 年) 八月,明成祖簡選解縉、金幼孜等七人入閣,是為明朝內閣的正式創始。明成祖以 藩王成功奪得皇位,對於藩王權勢過重的危害性深有認識,但皇位還不穩固,不能過急削藩,採取先予後奪的策略解決了削藩問題。北部邊防的藩王大半內移, 藩王或被削除護衛,或被廢為庶人,削藩的目的基本達到。“永樂以後,藩王集團雖然仍在明代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卻絕無對抗中央皇權或稱兵作亂的可能。”明成祖五次北上親征漠北,沉重打擊了蒙古北元勢力,與蒙古諸部建立了朝貢關係,穩定了北疆; 在西北西南建立了眾多羈縻衛 所,在東北設立了奴兒干都司等,促進了邊地開發,加強了邊地與內地的政治隸屬關係; 派遣鄭和下西洋, 加強了與海外諸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宣揚了明王朝的國威,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 銳意文治,命人編著多種書籍,其中命解縉等纂修的《永樂大典》規模宏大,全書 22877 卷,3.7 億餘字,引書七八千種之多,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具有極 大的學術價值; 即位不久即詔建北京宮殿,修成正式遷都北京,從此北京成為明清兩朝的都城,故宮是中國乃至世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 景帝登極守禦,瓦剌敗退

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的消息傳來後,舉朝震驚,群 臣大哭無策。國家危難之際,郕王朱祁鈺監國後進帝 位,主持抗戰。頗懂星象天文的翰林侍講徐珵甚至大言: “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 ”徐珵力主南遷的主張為太監金英叱責,胡濙、陳循等也力執不可,于謙說提南遷的人應當斬首。 徐珵因主張南遷為朝臣訕笑,長久不得升遷,後改名 為徐有貞。景帝任用於謙為兵部尚書,全力信任重用於謙,堅持抗戰,下詔天下勤王,加強京師防守。在於謙和石亨等人的指揮下,明朝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北京保衛戰勝利後,朱祁鈺又信任支持于謙整飭武備,增強了京師防守力量。瓦剌太師也先妄圖借明 英宗要挾明朝的陰謀失敗,與明廷的戰爭又告失敗, 只好答應與明朝議和,送還明英宗。朱祁鈺作為年長之君,對於安定明朝宗社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清修《明史》對景帝評價很高,稱其“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 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

3. 明世宗即位新政,抗倭有成

淺談藩王與明朝政局

明世宗在位 45 年,是明朝在位時間僅次於明神 宗的皇帝。明世宗初即位,宣佈要革新政治,去除武宗弊政。“世宗御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 稱治。” 這些具體做法是: 誅殺江彬、錢寧等武宗寵幸的佞幸之臣; 罷免大半由恩幸得官者; 裁汰錦衣衛、內監局旗校工役 148700 人; 減免漕糧 1532000 餘 石; 恩恤正德年間因言事罪廢諸臣,予以重新起用優待; 賜天下明年田租一半,免除正德十五年之前所欠賦稅; 廣開言路,求言納諫等。嘉靖中葉,政治腐敗, 武備廢弛,奸商海盜大作,終於導致了毒害東南二十 多年的倭寇之亂。嘉靖二十六年( 1547 年) ,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日趨猖獗。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 ,倭寇與中國海盜汪直相勾結大舉進犯東南沿海,“南自臺寧嘉湖以及蘇松至於淮北,濱海數千裡同時告警”。倭寇焚劫民產,殺害居民,犯下累累罪行, 沿海民眾奮起反抗倭寇侵擾。倭寇侵擾愈演愈烈,從嘉靖二十六年( 1547 年) 起,明世宗先後任用朱紈、張 經、胡宗憲等任剿倭統帥,負責剿滅倭寇事宜。嘉靖帝、嚴嵩、胡宗憲等人支持戚繼光等一線將領剿滅倭寇,御倭戰爭得以持續。嘉靖中後期湧現出了戚繼 光、俞大猷、盧鏜等著名抗倭將領,這些將領奮勇作戰,屢打勝仗,給倭寇以沉重打擊,倭寇不斷南逃。嘉靖四十四年( 1565 年) ,戚繼光和俞大猷密切配合作戰,全殲廣東地區的倭寇,明朝抗倭戰爭取得最後勝利。嘉靖末期抗倭戰爭的勝利,基本消除了威脅明朝兩百年的倭患,是中國軍民抗擊外來侵略的光輝範例,使東南沿海保持了長期和平穩定發展,這也是明世宗的最大政績。

4. 崇禎帝誅滅閹黨,勵精圖治

天啟皇帝朱由校一味信任客氏與魏忠賢,朝政大 權盡落二人之手。魏忠賢排斥異己,招權納賄,大肆 打壓東林黨人,朝政黑暗。天啟末年,農民起義此起 彼伏,動搖著明王朝的統治。後金崛起於關外,時刻覬覦明政權。天啟七年( 1627 年) 八月,熹宗臨終前囑咐五弟信王朱由檢嗣位,朱由檢成為明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為崇禎帝。崇禎帝面對的是神宗和熹宗留下的爛攤子,而“求治心切,勤於政事,銳意革除時弊。”崇禎帝即位後隱忍不發,仍表現出信任魏忠賢,委任如故。這時,閹黨內部發生分化。十月,崔呈秀被彈劾歸家守制。此後,不斷有朝臣上疏彈劾魏忠賢,魏忠賢大懼,請求解職。十一月,崇禎帝同意魏忠賢的解職請求,將魏忠賢貶至鳳陽,後又下令逮治,魏 忠賢畏罪自縊。崇禎元年( 1628 年) 正月,崇禎帝下令磔魏忠賢屍,斬崔呈秀,又斬客氏屍。崇禎帝除掉 魏忠賢后,處死、罷免、降用大批閹黨分子,逐步清除了閹黨勢力。崇禎帝盡撤邊鎮鎮守內臣,下令內臣非奉命不得出城; 整頓吏治,考核官吏; 重視邊防,起用 了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 對經筵日講堅持不懈,毫無倦意; 勤於召對,選拔人才,訪求治國良策。 崇禎帝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他早起晚睡,不近聲色,躬行節儉,裁膳撤樂,勤於國事,年僅二十多歲就已滿頭白髮。官軍剿匪抗清不力,久旱不雨,以及農民軍建立政權,朱由檢都要多次下詔罪己。

( 三) 明朝的藩王叛亂

外藩爭奪皇位衝擊著明朝的皇權,明朝歷史上發生了數次藩王叛亂,造成了政局的動盪。明朝重大的 藩王叛亂先後有四次,除了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還有漢王朱高煦之叛、安化王朱寘鐇之變、寧王朱宸濠之亂。燕王朱棣靖難成功為外藩爭奪皇位提供了成功範例,明朝外藩多次發動叛亂,與之有很大關係。

淺談藩王與明朝政局

漢王朱高煦是明成祖次子,明成祖議立太子時, 朱高煦因功幾乎被立為太子。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 朱高煦陰謀奪嫡,“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 ,企圖取而代之。明仁宗即位十月而駕崩,奪嫡失敗的朱高煦仍野心不死,在封地樂安州招兵買馬,企圖攔截皇太子朱瞻基北上繼位,而自己趁亂奪 權。仁宗張皇后採取果斷措施粉碎了朱高煦的陰謀, 朱瞻基順利入京即位。宣德元年( 1426 年) 八月,朱高煦謀反。明宣宗親征樂安城,朱高煦畏懼出降,餘黨皆被擒獲。朱高煦父子被廢為庶人,並被監禁於西安門內,朱高煦的奪位活動宣告徹底失敗。

安化之變與宸濠之亂均發生在明武宗正德年間。 明武宗昏庸無能,受武宗寵信的大宦官劉瑾專權,劉 瑾把持朝政,引起朝廷內外普遍不滿。安化王朱寘鐇是朱元璋第十六子慶靖王朱的重孫,他非常自負, 早已覬覦皇位,在寧夏封地聯絡同黨,準備起兵。正 德五年( 1510 年) 四月五日,安化王朱寘鐇殺赴宴寧夏總兵官姜漢、巡撫都御史安惟學等人,以誅劉瑾為 名起兵反叛。這次叛亂僅 19 天就被陝西總兵官曹雄、遊擊將軍仇鉞迅速平定,安化王被擒獲賜死,部眾 皆散。寧王朱宸濠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五 世孫,封地在南昌,他見朝政混亂,也覬覦皇位,與朝臣交結密切。正德十四年( 1519 年) 六月十四日,寧王朱宸濠殺赴王府道謝巡撫右副都御史孫燧、副使許逵等人,借明武宗荒淫無道起兵叛亂。這次叛亂僅 43 天即被汀贛巡撫僉都御史王守仁、吉安知府伍文定果斷平定,寧王朱宸濠、李士實、劉養正等人悉數被擒,寧王朱宸濠被挫骨揚灰。

三、明朝入統藩王的歷史地位

明朝的入統藩王中,明成祖朱棣在位 22 年,夙夜 圖治。景帝朱祁鈺在位 8 年,即位後信任於謙,堅持抗戰,安定宗社,功績巨大。明世宗朱厚熜在位 45 年,初期革新政治,後期抗倭戰爭取得勝利。崇禎帝朱由檢在位 17 年,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努力挽救統治危機。

淺談藩王與明朝政局

一方面,入統藩王在位期間,為政不乏弊政。明成祖生性殘忍好殺,奪位後大殺反對自己的建文舊 臣,晚年屠戮大批宮人,又重用宦官,北征、營建北京宮城、鄭和下西洋耗費大量國力; 景帝是一位庸碌無為的皇帝,費盡心思改立太子,後又重病仍不願再立 沂王,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迎英宗復位,于謙、王文等有功大臣被殺,景泰新政廢黜殆盡; 明世宗議禮 尊崇生父母,迷信方士,修道齋醮,靡費無度,長期怠政不朝,拒絕蒙古多次通貢請求,引起明蒙長期戰爭, 內閣爭權造成政局動盪,奸臣嚴嵩專權; 崇禎帝生性 多疑,性格偏狹急躁,不信任閣臣,又重用宦官,殺戮 剿寇抗清不力大臣,為奸臣溫體仁、周延儒矇蔽,治國舉措失當,又急於求成,“於求成,“他雖然始終在為挽救明王 朝而作努力,但他的所作所為反而加速了明的滅亡。 或者說明亡得他雖然始終在為挽救明王朝而作努力,但他的所作所為反而加速了明的滅亡。 或者說明亡得如此之快,責任實在他自己。”另一 方面,入統藩王的政治作為也應予以肯定。明成祖與崇禎帝都是勵精圖治的君主,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 運。明成祖雄才大略,創造了“永樂盛世”,大明國力強盛,崇禎帝志大才疏,雖勤於國事仍身死國亡。景帝在明王朝生死存亡關鍵之際,信任於謙,堅持抗戰, 保存了明朝社稷。明世宗前期勵精圖治,後期御倭戰 爭勝利光輝不朽。藩王爭奪皇位的叛作亂多發,外藩對皇權的爭奪造成了政局動盪,是明朝統治者內部皇權鬥爭的重要部分。而入統藩王的政治為深刻影響了明朝政局演變,入統藩王為政不乏弊政,但其歷史地位也應予以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