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強市”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淮南工業經濟成就綜述

淮南,現代化新型能源基地,素有“華東工業糧倉”“能源之都”的美譽。

當前,長三角地區每用4噸煤,就有1噸來自淮南;上海市每用6度電,就有1度來自淮南。伴隨著中安聯合煤化工建成投產,實現了淮南煤炭由燃料向原料的“關鍵一跳”,亮出煤炭深加工與清潔利用的“關鍵一招”。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工業經濟走出了一條從“地下”到“地上”的嬗變之路,工業發展質效雙升,駛入轉型提速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工業脊樑更加堅挺

70年來,淮南主攻工業號角嘹亮、步伐穩健,工業經濟定海神針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全市工業快速增長,總量規模、經濟效益、發展貢獻不斷提升,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工業總量擴大。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668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為1157.1億元,按現價計算,是1949年的4258.7倍。

經濟貢獻提高。1978年,全市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3.3%,到2010年工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至64.3%。進入經濟新常態後,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然佔據主導地位。

生產能力攀升。全市共有18對現代化礦井,6座大型發電廠,已建成兩條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淮浙煤電、淮滬煤電實現了淮南市向先進發達地區直接輸送能源。

經濟效益提升。1980年全市規模工業實現利潤總額7008萬元,到2018年利潤總額增至58.5億元;1980年全市工業企業上繳稅金5735萬元,2018年達到129.3億元,是全市財稅收入增長的主力軍。

轉型發展成效明顯,工業筋骨更加強健

1978年以來,隨著各項改革不斷深入,對外開放逐步擴大,淮南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企業競爭力逐步增強,工業經濟保持了快速健康的發展勢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主動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積極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工業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製造業是工業發展的“定盤星”,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製造業強則工業強,工業強則城市強。近年來,我市“製造強市”奏強音,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非煤電產業完成工業投資228億元,佔全部工業投資的82.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4.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6.9%;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9.6%。我市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步伐加快,運用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同工業生產融合,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水平。目前,我市7家企業通過國家“兩化”融合貫標體系認證,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7個。

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工業動能更加多元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工業項目建設,工業版圖亮點頻現:

新型煤化工領域,項目總投資267億元的中安煤化一體化項目打通全流程;裝備製造領域,煤礦機械、盾構機、消防滅火偵查機器人、塗裝板材、陝汽重卡等優勢產品暢銷國內外,新光神生產的航空航天專用特種線纜,成功應用於“風雲一號”、“嫦娥一號”衛星及“神六”、“神七”載人航天飛船;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建成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一期、國家煤化工檢測檢驗中心、江淮雲產業平臺、智慧谷、大數據展示中心等5個大數據產業重點項目;建材領域,石灰石、大理石、煤矸石、粉煤灰等建築工業資源豐富,目前我市從事利用煤系固廢物作為原材料生產建築材料且手續齊備證件齊全的企業有26家,已形成磚、板、塊等各類新型牆體材料生產能力30億塊(折標磚)。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現代煤化工、高端金屬製造、陝汽及其配套、大數據、煤電固廢綜合利用五大百億產業正在加快推進。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工業後勁更加充足

我市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

市場主體不斷壯大。2018年,全市共有私營企業39847戶,個體工商戶14.47萬戶,各類市場主體19.42萬戶。我市實施培育規上工業企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淨增規上工業企業72家,居全省第三。

企業貢獻持續加大。2018年,全市中小企業納稅74.5億元,貢獻全市稅收的50%以上,吸納全市從業人員的90%以上;規上中小企業工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5%以上。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8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96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0.8億元,同比增長26.9%。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78戶,已成為引領中小企業轉型升級主力軍,推進經濟轉型發展新引擎。(記者 周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