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命运串联国家发展,“希望”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

在电视剧《希望的大地》中,有各领域主人公砥砺前行中的奋斗故事,也有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发展历程。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大地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以工、农、商、学、兵等领域为代表的奋斗者踏上了奋力前行的道路……电视剧《希望的大地》的故事就此展开。

以人物命运串联国家发展,“希望”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的推荐剧目,《希望的大地》于10月2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以来,借由宏伟的故事架构、浓郁的年代感以及昂扬向上的立意引发观众共鸣。

11月13日,《希望的大地》研讨会在京举办,该剧主创会同来自业界、学界等的诸多专家就该剧的创作进行复盘和评点。

以人物命运串联国家发展,“希望”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

联通“小人物”,讲述改革中的前行故事

着眼于“希望”二字,《希望的大地》塑造了十六位涵盖工、农、商、学、兵等各领域的主人公群像,讲述了这群坚韧勇锐、热爱生活的“小人物”在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希望曙光下,大胆闯、勇敢试,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在城乡、军民、产业、科研等各个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故事。

以人物命运串联国家发展,“希望”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

复盘整个创作历程,导演吴子牛坦言,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剧作,《希望的大地》展现的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风云激荡岁月,这一“命题作文”对于创作团队而言“难度很高”。“通过寻找角度和突破口,我们将大背景设定为改革开放后风云激荡的34年,主角为老百姓,并确定了人物的命运采用平行式交叉叙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看来,《希望的大地》具备非常明确的形象体系。“该剧深刻诠释了在改革和发展中间,处于国家关键地位的人物——企业家,并阐释了中国优秀企业家是如何锻造出来的。”

以人物命运串联国家发展,“希望”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

“历史要具体讲述才可能被看到,历史要生动讲述才能被记住。”《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希望的大地》在众多信息和素材中提炼出了一条线索,即用知青这一特殊群体的代表人物的奋斗经验,连接和打通城市和乡村两个空间,塑造了一些和他们有关的人物与人物命运,勾勒出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这一重大节点作为创作背景的剧集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出新考验着每一位创作者的功力。

对于《希望的大地》的创新之处,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予以肯定:“创新建立在尊重生活的基础之上,它跳脱以往作品以主要线索为核心、搭配几条副线的创作手法,涉及工、农、商、学、兵等各个领域,整体呈现出全景式、浓缩式的结构。”在尹鸿看来,《希望的大地》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剧中每个人物都足够丰富,他们的台词、行为、细节都具备扎实的生活基础。

以人物命运串联国家发展,“希望”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

《希望的大地》不仅真实再现了一众“小人物”通过解放思想,逐渐实现“富起来”的过程,而且全景式地勾勒出改革开放发展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样貌,展现了中国人民革故鼎新的精神主脉和自强不息的价值信条。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所言,“《希望的大地》通过表现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揭露了人民在这场变革中精神风貌发生的深刻变化。”

将“希望”二字贯穿始终

以“希望的大地”为名,“希望”二字始终贯穿于剧集始终。

创作初期,“如何立足于希望”是编剧王成刚等主创“打磨”许久的课题。据王成刚介绍,对于“希望”的解读最后落实到剧中的一句台词——“希望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期许,更应该不忘出发时的诺言”。

以人物命运串联国家发展,“希望”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

作为主创之一,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本剧总制片人王雁也提到,历史是过去的记忆,也是未来的指引。“我们一直想呈现观众喜欢看的好故事,不论是聚焦英雄还是历史,希望观众在看完作品之后能够对历史有认知,对未来有拼劲儿。”

对于创作团队不断打磨作品的精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综合处处长周媛媛予以肯定,她表示:“这部剧给了我们很多惊喜,我们也从这部剧里面看到团队的职业操守、专业素养。”

以人物命运串联国家发展,“希望”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

李准认为,《希望的大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和美好生活的希望,形象地揭示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二字既是出发点亦是落脚点。

什么是希望?是国家发展壮大,也是人民安居乐业。刘琼提到,“《希望的大地》既真实深刻地刻画出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农村物质生活的困窘,也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特殊时期整个社会从物质到精神的极大困顿,通过这些呈现,强烈地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热切希望与期盼。”

以人物命运串联国家发展,“希望”是这部剧的点题之笔

“越是要写希望,就越是要写苦难,我觉得这部剧对这点把握得非常好。”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谈到,“导演和编剧有勇气把生活的苦难表现出来,这些情节可能非常刺痛人心,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才更能让人感受到‘希望’的温暖和感人,让人心里有一种冰释的感觉。”

作为青年观众代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苏米尔也就该剧传递出的“希望”分享了自己的观感,他认为,《希望的大地》折射出一种人格魅力,赋予了当代年轻人在当下社会奋进前行的精神动力。“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而没有经历改革开放初期市场转型那一代人的创业之艰。在《希望的大地》中,无论是一路摸爬滚打最终成长为大企业家的马尘,还是富有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的工程师柳莹,他们身上都具备一种突破逆境,向着希望出发的力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