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来袭,是谁首先想到了中医药?

流感又来了,这是天气的变化的一种规律,但凡冬春或者秋冬交接时期,天气骤然变化总是会出现流感频发的情况。流感发生了,该怎么办?

最近国家卫健委又推出了流感防治的方案,对于方案,有中药有西药,能够出来总是好事,有个向导。对于流感的发生,基本上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而当方案做出来再普及下去,有时候感冒也就好了。而在推荐的方案当中,提及的西医西药和中成药来讲,最为雀跃的应该是相关的药物企业了。当然每逢这个时候,我最揪心的就是每年我国那么多的流感患者,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在抗流感药物研发上,却总是不够的。

流感来袭,是谁首先想到了中医药?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芯片卡脖子的问题,我们已经习惯了引进西方的现成的药物,拿来主义固然是好,但是我们不去研究探索,终归我们什么也没有。疾病发生了,大的医院或者所谓的权威专家就推荐起来了药物,实际上这个对药厂的代言带来药物的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

如此,老百姓感冒一场不就是为药厂打工一次吗?何况基本上都是西方的药企呢?中国十几亿人口,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抗感冒的化学的药品也研制不出来吗?

而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我们奉行的一上来抗病毒的疗法,可能多少年后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这就如同抗生素滥用一般,也堂而皇之的写进了教材或者指导类治疗方案。如此,一个劲的推荐使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从内心高度忽视了病人自身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培养,而单纯的抗病毒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实际上,这个也是会看到不良的结果。

我个人的主张,流感并不适宜大量的输注液体,一上来就大量的使用抗病毒药物。

这一切,应该回归到中医药上来。

流感听起来名字吓人,但是它并不可怕。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抗流感主要的还是正气的培育,这是极端重要的第一步。而正气的培育,需要的是对百姓进行健康的教育、预防的教育,当前流感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规律,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其主要与身体的变化有关,在加上外在气候发生的突然变化。

这方面,现在很容易被忽略掉。当我们已经适应了现代医学之后,对于疾病早起发生的蛛丝马迹就会失去观察判别的能力。比如近期听到很多小孩子感冒的事情,就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流感的发生,而这个时候就要主要孩子或老人身体发生的不适,一些孩子衣着不规律,一会脱衣服、一会又出汗,或者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者大便不畅等,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流感的兴趣。

流感来袭,是谁首先想到了中医药?

去年的时候北京有个老人,因为自恃身体好,结果出汗了就开窗穿薄衣服,然后感冒了。结果不良。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有很多规律可以寻找,早期的预防和处置十分重要。

而流感一般与风寒、风热有关系,有人讲风毒,实际上都离不开风的寒与热,由此就讲到了感冒的防治上来,对抗风寒或者风热。通过观察,很多流感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看到,但是很多人却总是忽视风寒的影响,一上来就考虑的是风热风毒,而服用清热解表的药物,这个可以不?对于风热的一般管用,如果有风寒的存在,流感来了打喷嚏、不出汗或出汗、怕冷、浑身拘束、鼻塞等,就要考虑从风寒而治疗。但是很多人考虑不到,有苦寒药物的使用,也有各种灌肠的使用从而引邪入里,也有输注抗生素的苦寒,这都是不妥当的表现,而由此就会导致风寒传变,加重病情。

有次中午下班,到了家属院就被一名教授拦住了,他不是学医的,问感冒了怎么办?他的情况是上午上课时候,突然的觉得冷了起来,而后就觉得感冒了。正好见到了我问问买什么药,这样的情况处理起来不复杂,他是因为上午上课受了风寒,而后怕冷寒战,如此一看典型的风寒表证,怎么办?辛温解表。而辛温解表的方式很多,可以吃药,也可以通过外治的方式。我让他赶快搓手,然后收缩骨骼,一会就微微的出汗了。回到家里再喝些热水,被子捂一下就好了。这是常见的早处理风寒袭表的方式,快速处理,往往迅速随汗而解除,但现实中很多人在这一阶段已经用上了苦寒药物,又伤阳气,邪气入里。这样的情况,就是推荐的连花清瘟、板蓝根也是不好的,对不住证。所以,中医药的使用,还是要紧密的对住病情,对住证。

流感来袭,是谁首先想到了中医药?

当然也会直接的出现风热的情况,这也不少,即使会短暂的出现打寒战的情况,但很快就变热起来。这里要说的是,并不是只有风热的会发热,风寒的热起来也很高的。而风热发生,目前的很多药物是适应的,但对于小孩子讲,必须注意其有无积食的情况,有时候小孩子几天不大便了,还是在喝药,却不去解表清热通便,这样的情况下,热会反复而起来。

中医儿科认为,孩子并一般单纯,稚阴稚阳之体,病得的快,好的也快。而现在因为对于孩子过保护,孩子免疫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又因为一得病就用苦寒抗生素或中成药,小孩子在经过一周左右的抵抗后,其体质会发生变化,现在不少反复扁桃体发炎、鼻炎的,多与此有关系。

如何让人们第一时间想到中医药?

其实并不是老百姓不用中药中医,而是不懂;而很多社区的医生或小区诊所,很多人无法胜任中医的医疗,就是有也没有药物。这样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快速的服用一些冲剂或者注射疗法。

因此,这里的第一需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儿科医生,或者全科医生,能够第一时间分清楚孩子究竟是什么情况,是风寒风热,这样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滥用药物。

第二个需要是培养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其实风寒风热对于过去的老百姓都很熟悉,都懂,后来就没人讲了,慢慢的后来人都不知道了。我们的朴素叫法,伤风、风发,早期的干预很重要。这个应该多做些科普,让更多的人知道,早期的得当处理,往往能够避免后边的被动。

流感来袭,是谁首先想到了中医药?

不接受中医药怎么办?

如今,对于中医的态度有很多,有些压根就不能接受汤药和散剂,太苦。这个问题,不需要中医去强制,也不需要去诱导非要喝汤药。对于中医来讲,可以越早的解决问题,但是对于一些问题也是常常无能为力。比如孩子就是不吃药的问题,揍也不行,灌也不行的真不少,这不能都去熬药服药,也需要与时俱进开发出好喝的中成药。

而连中成药都不愿意吃的,对这些人不需要辩解,是自己的选择。作为任何的疗法,都有长短之处,风险之处。对于那种已经加重的,或者家属情绪急迫的,甚至出现急危重症的,这方面就要结合起来治疗了。中午的时候,家里人说到有个村子一高烧不退的孩子,最后不幸。这样的悲剧,是想不到的。对于疾病来讲,有许多种,谁都没有全拿全包的能力,需要的是对人体健康的态度,需要的是平时对抵抗力的培养。

流感来袭,是谁首先想到了中医药?

流感来一次,也是中医西医很好结合的机会,毕竟敌人就在面前,目的相同。一个是要杀了病毒;一个是培补正气,压制了病毒。两者谁对谁错呢?对于人来讲,核心的是健康的保障,而这个能力的建立,需要中西并重的落实,真正的从治未病的角度,建立良好的预防保健体系,让疾病消灭在萌芽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