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需要每年篩查一次宮頸癌?

宮頸癌是威脅中國婦女健康和生命的主要殺手之一。中國每年有2萬~3萬女性死於宮頸癌。

為了早期發現宮頸癌、改善女性健康,醫生們開展了宮頸癌篩查。

為什麼不需要每年篩查一次宮頸癌?

一,宮頸癌篩查的細胞學時代

1920年代起, George Papanicolaou 醫生開始進行了宮頸陰道塗片研究。1941 年George Papanicolaou 和搭檔 DrHerbert Traut 首次發表了關於宮頸細胞學塗片與婦科腫瘤的研究,也就是後來眾所周知的「巴氏宮頸細胞學篩查」。

採用該方法篩查,可以早期發現宮頸癌乃至宮頸癌癌前病變,從而讓宮頸癌發生率、宮頸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為什麼不需要每年篩查一次宮頸癌?

偉大的George Papanicolaou 醫生

但是,宮頸細胞學篩查存在大量的漏診情況。普遍認為,傳統細胞學敏感性只有 51%,即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會有49%的宮頸癌、或宮頸癌前病變被漏診。其根源是病理醫生對宮頸細胞的閱片是主觀性的。

Spence 等學者對 1950 年-2007 年的 42 項研究進行了 meta 分析發現,估計有 29%宮頸浸潤癌是由於細胞學的假陰性(即宮頸細胞篩查漏診)導致的。

基於此曾採用每年進行一次宮頸細胞學篩查來克服。但更高頻率的檢查真的讓人獲益嗎?

Kulasingam 等學者發現,對於21歲到29歲的女性(未滿30歲),每3 年一次的宮頸癌篩查的預測宮頸癌死亡率為 0.05/1000 人。如改為每年一次,或者每2年一次,其預計的宮頸癌死亡率並沒能下降。但陰道鏡檢查率增加了 40%。

也就是對比每3年一次,每年或者每2年一次的宮頸細胞學檢查並沒讓女性獲益,反而增加了女性的痛苦。

為什麼不需要每年篩查一次宮頸癌?

宮頸篩查癌症示意圖

二,宮頸癌篩查的HPV時代

實際上,宮頸癌是一個較為獨特的癌症。幾乎所有的宮頸癌跟HPV感染有關。

1976年, 德國科學家zurHausen 教授首先提出了 HPV 與宮頸癌發病可能有關的假想;

1977年, Laverty 首次在宮頸癌活檢組織中用電鏡觀察到 HPV 病毒顆粒的存在。

1995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nter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IARC) 專題討論會指出: HPV 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主要原因。

2008 年, ZurHausen 因發現HPV 感染導致宮頸癌的重大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目前研究認為宮頸癌的發生要經歷4個主要步驟:

  • 1,子宮頸上皮被致癌性HPV感染
  • 2,HPV感染的持續存在
  • 3,持續性病毒感染導致宮頸細胞克隆進展為癌前病變
  • 4,癌前病變進展為真正的宮頸癌
為什麼不需要每年篩查一次宮頸癌?

HPV與宮頸癌

既然如此,針對宮頸篩查HPV病毒感染是否能獲益呢?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發現,針對HPV的篩查能更好的減少漏診,能進一步降低宮頸癌的相關死亡風險。

實際上,幾乎所有性活躍的女性都曾有過HPV病毒感染風險。但絕大多數是一過性的,即不治療的情況下會在6到12個月自發清除。只有帶來宮頸癌的高危HPV病毒株的持續性感染才可能演變為宮頸癌。

由於25歲前女性往往存在反覆的HPV病毒感染,因此針對HPV的篩查的幫助不大。現在主要是在年滿25歲,尤其是≥30歲女性採用針對HPV的篩查。研究證實,每5年一次的篩查就足以把宮頸癌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更高頻率的篩查不能讓女性獲益。

為什麼不需要每年篩查一次宮頸癌?

接種HPV疫苗是很好的預防宮頸癌的措施

三,總結

我們可以發現,針對宮頸癌的篩查並不是做得多就是做得對。檢查本身也會帶來副反應。在權衡利與弊後,選擇最合適的方式,最恰當的篩查頻率,才能讓女性得到最大的獲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