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周至曾被金国统治,富仁镇有一支蒙古族遗民:辛氏族人

 

  在周至县富仁镇恒州村,有一套保存了数百年的挂轴,是辛氏族人祭祀祖先用的,除了高2米、宽1.5米的大幅规格让人惊奇外,其供奉的“达鲁花赤神主”辛德禄的画像,无论是金发碧眼的长相还是红袍长翎的服饰,都极具少数民族的特色。

  据有关史料和辛氏族人代代相传,辛德禄是蒙元时代皇家敕封的恒州达鲁花赤,民间称“鞑王辛德禄”,其府第就在今天的富仁镇恒州村(原辛家寨恒州村)。

「荐读」周至曾被金国统治,富仁镇有一支蒙古族遗民:辛氏族人

辛德禄画像(辛氏族谱局部)

  周至县最早建制于西汉建元初(约公元前140年),到南宋时,周至还是凤翔府管辖下的一个县。1142年8月,屡次战败的南宋割陕西秦岭大散关以北地区给金国,周至开始被金国统治。

  金贞祐四年(1216年)于县城东辛家寨村(时称祁家寨)置恒州,辖周至、终南、眉县,隶凤翔府。蒙军攻占陕西后,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受命镇守京兆。大蒙古国沿袭金朝旧制,保留了恒州建制,恒州继续下辖终南、周至、眉县,归凤翔府管辖,州治仍然在辛家寨。但蒙古征服其他民族和国家后,无力独立维持在当地的统治,往往委托当地统治阶级人物治理,设置“达鲁花赤”进行监督,也就是当地的最高统治者。

  据史料和相关碑文,在恒州地区有据可查的达鲁花赤只有一个,就是辛德禄。公元1354年《大元重修终南山上清太平宫记》、1574年《楼观宗圣宫重建三清殿记》功德榜里,“元宣差前恒州总管达鲁花赤辛德禄”和陕西行省、京兆府要员赫然并列。达鲁花赤一般由蒙古人或个别出身高贵的色目人担任,以此保障蒙古贵族对全国行政、军事系统实行最后裁决的权力。据此,辛德禄应是蒙古族。

「荐读」周至曾被金国统治,富仁镇有一支蒙古族遗民:辛氏族人

楼观台宗圣宫三清殿。修建于元代至元14年(1277)至大德7年(1303)间,1968年拆毁。(图片由刘合心摄于195

  蒙古族的姓氏大多来源于氏族称呼及谐音,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氏族部落很多,仅鄂尔多斯部落的氏族就有二百多种,其中,辛呼尔钦、青纳其、色尔格钦等十多个氏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汗身边。辛呼尔钦氏族和其他鄂尔多斯部落族人一道,一直服务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祭祀大典,其子弟大多数被编入大汗护卫亲军怯薛军。成吉思汗去世后,这支怯薛军由拖雷(成吉思汗幼子)家族继承。作为辛呼尔钦氏族子弟,在怯薛军里屡立战功的辛德禄被封为恒州达鲁花赤。

  蒙元时期,周至数次分合、改制,至元七年(1270年)废恒州,终南县并入周至县,属凤翔府。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周至属之。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周至属之。也许正因如此,在凤翔府、京兆府的史料中,恒州少有记载。但是,作为蒙古族在关中的一支遗民,辛氏族人在当地久负盛名。

  辛德禄受封的恒州,当年是傥骆道出秦岭后北去乾州的必经之地,城内有“七大街,八小街,三十六个丁字街”,一派繁华。四周有城,东西长约4里、南北宽约3里,年久无存。如今的村民还对村南的耕地有“州城里”“州城外”之分。州城外东、西两侧有“教场”,是恒州练兵之地。恒州村至今有南堡、北堡、西堡之分,北堡俗称当堡子,至今是辛氏族人主要的聚居地,各堡原来都有独立完整的城墙、护城河(城壕)。

  除了恒州村,今富仁镇五合村、广济镇商家磨村、厚畛子镇钓鱼台村、武功县辛家村等的辛姓人家均是辛德禄家族的后裔,他们祖上供奉的都是“达鲁花赤神主”辛德禄。

  辛家祠堂在今恒州北堡中间,占地三间,坐北向南,仅存地基。族人保存的那一套挂轴,也叫族谱,是清朝中期族人仿照原始挂轴制作的,用于祭祀,共有四套,存世的只有一套。挂轴上除了辛德禄的画像,两侧还有相对较小的后世画像。从内容看,是辛德禄“第二十代贤孙”辛一汉的后人供奉的。辛一汉的神位上边,分别供奉的是“怀远将军侯达答力”“淮南一路总制明威将军利顺”,是辛一汉的先祖,还有其高、曾、祖、考四代祖先,均是明朝服饰。据此,恒州辛氏已经繁衍了30余代。

  辛氏祖坟在恒州村西北约两公里,占地约15亩,今属湾子村,而湾子村的辛姓是当年守护祖坟的族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各村的男性族人都坚持在辛家祠堂和祖坟集中祭祖,而辛家寨、湾子村的族人则负责招待本家。

  元末,蒙古大军北退,因为恒州已撤销近百年,大部分辛氏族人不愿再长途跋涉返回大漠,在此定居下来。随着后来的民族大融合,这支来自蒙古草原的鞑王后裔也早就汉化了,不过,他们真正的出身,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