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努力就輕言放棄?

反正無論怎麼努力我都學不會,乾脆不學了!"

"我什麼都學不好,我根本就不是學習的料!"

"爸爸媽媽都很忙,他們沒時間陪我,我現在也覺得無所謂了。"

"我已經很努力了,我也想考好,但每次都考不好,我也沒有辦法!"

"反正無論我做什麼,爸爸媽媽都不會看到,還不如打遊戲呢!"

……

你的孩子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嗎?

你認真考慮過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你想過如何孩子一直這樣下去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嗎?

我必須告訴你,一旦孩子出現這樣的想法和行為,就說明他已經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努力就輕言放棄?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泛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習得性無助專指由於多次努力仍無法達成目的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絕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及心理狀態。

舉兩個常見的例子。

例子一:媽媽帶著孩子去服裝店買衣服,跟孩子說:"孩子啊,你喜歡哪一件?"

孩子說:"媽媽,我喜歡這件!"

"這件不行,這件的顏色不好。"

孩子就說:"媽媽,我喜歡那一件。"

"這件也不行,這件的料子不好。"

孩子有些難過,但還是認真地選了又選了,然後說:"媽媽,我喜歡這一件。"

"這件不行,這件的款式不太好。"

孩子只好又選了一件:"媽媽,我選那件吧!"

"那件不適合你。"

然後孩子就不說話了。

媽媽又問孩子:"你到底想要那哪一件呀?"

孩子可能就會說:"隨便。"甚至以後媽媽再想跟他/她一起買衣服,他/她都沒有興趣,只是說:"你自己去吧!我無所謂。"

例子二:媽媽教孩子學習。

孩子算錯了一道題,媽媽就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還能錯。你看看小米,每次數學都考100分,你從來都沒考過100分,真是笨死了!"

孩子背書,背了幾遍沒有背好,媽媽又說:"這麼短一段話,你背了這麼多遍還沒背會!你到底怎麼回事?到底有沒有用心背?"

甚至有的媽媽還邊打邊罵,久而久之,孩子就認為自己"很笨""背不好",對做題、背書產生了"恐懼"心理,總覺得自己不會、不行。

漸漸的,孩子長大了,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好像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你問他/她一個什麼事,他/她就說"隨便"。好像也沒有任何鬥志,你給他/她設定一個目標,他/她也很茫然,總是說"不行""我做不到"。這種對生活、學習產生無望的狀態,這種消極、悲觀的心情就是"習得性無助"。

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成為這樣的大人:沒有主見,沒有興趣,沒有鬥志,也不知道將來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硬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了"活死人"的狀態。

很多大人甚至是我們自己就已經活成了這樣的狀態,還想讓孩子也活成這樣嗎?

相信沒有一個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的人生陷入這樣的茫然、無助、悲觀之中。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努力就輕言放棄?

那麼,形成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過大象,有沒有注意到,一頭成年的大象那麼大,那麼壯,僅僅用一根很細小的繩子就可以把它拴住,貌似是很不可思議。

訓大象的人在大象還很小的時候,用一根細繩子把它拴住,這頭小象會不停地想要掙脫繩子。可是它掙了一次,失敗了,又掙了一次,又失敗了,接著掙,又失敗了……在很多次失敗以後,這頭大象就不再嘗試掙脫,因為它知道自己掙脫不了,它就再也不會掙脫。慢慢地,當這頭大象長成了一頭成年的大象,非常強壯,非常高大的時候,它依然相信自己掙脫不了那根繩子,它也不會去掙脫。

大象的這種心情,這種狀態,也就是"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因為它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它堅信自己不能掙脫。這種自我否定的根源就在於,它經過多次的努力都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反而得到的都是打擊、失敗。久而久之,它就對這件事產生了絕望,認為自己從此再也無法掙脫那根細繩,最終直接放棄努力的行為。

著名心理學家塞得格曼曾將"習得性無助"的產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努力嘗試卻始終無法成功的"不可控狀態"中,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感。

大象小時候第一次嘗試掙脫細繩的時候失敗了,它就會產生自我懷疑: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還是無法掙脫?

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的挫敗感和失落感的基礎上,逐漸感到自己的努力和結果沒有關係,進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行為結果和外部事件"的認知。

大象在第一次失敗之後,繼續嘗試了幾次掙脫細繩,但都以失敗告終,它開始覺得自己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掙脫這根細繩。

第三階段:持續的失敗逐漸使人產生"將來結果也不可控"的認知,這種認知會使人覺得自己對外部事件無能為力或感到無所適從,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結果,進而產生無助感。

大象開始覺得,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掙脫細繩,看來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掙脫細繩!天啊,好無助!

第四階段:無助感轉化成動機、認知和情緒上的損傷,最後都演變為行為上的放棄。

大象放棄了掙脫細繩,乾脆就安心地待在原地。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努力就輕言放棄?

在家庭教育中,當孩子一次又一次抵被自己最信賴的爸爸媽媽否定,一次又一次地被爸爸媽媽安排好生活的狀態,一次又一次地被爸爸媽媽忽視,他/她逐漸就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他/她的大腦像被洗了一樣,遇到事情想的都是"我不行""我不會""我做不了""我幹不好"。他/她不會去發現問題,也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他/她也不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所以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他/她就陷入了一種束手無策的狀態,他/她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她也相信自己解決不了。

根據"習得性無助"的四個階段,我們可以大概分析出自己的孩子正處在哪個階段。事實上,絕大部分看似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孩子都只處在第一或第二階段,尚未進入"無望"的第三階段。

這個時候,開始糾正孩子"習得性無助"還來得及。

首先,家長要立即停止有可能導致孩子繼續"無望"的言行。

多體諒孩子的感受,放下對孩子的期待或者適當地降低要求標準,接納他/她,然後和他/她一起並肩作戰,面對眼前的困難。請相信,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其次,不要奢望一次就能幫助孩子徹底糾正,孩子很有可能會出現反覆。

比如,你之前要求孩子考100分,孩子每次都只能考80分,而且孩子開始覺得"不管我怎麼努力都只能考80分。"這個時候,家長試著降低自己的期待,幫助孩子設立了考85分的目標。孩子達成了目標,很高興。下次,家長又幫孩子設立了90分的目標,孩子還是考了85分。孩子又出現"習得性無助"的想法了,認為自己根本不可能考90分。

這個時候,家長不要焦慮,要看到孩子行為上的改變和進步,同時也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改變和進步。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說:"雖然你沒有考到90分,但你比原來寫字更認真了,卷面保持的很乾淨。"通過肯定、誇讚孩子行為上的改變和進步讓孩子逐漸建立信心。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努力就輕言放棄?

如果孩子還沒有產生"習得性無助",家長也不能大意,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刻意規避"習得性無助"這個魔鬼。

不過度地溺愛孩子。

其實,孩子的能力超乎我們的想象。

不是孩子不行,是我們有一個限制性的框框,是我們覺得孩子不行。不是孩子弱小,是我們覺得他/她過於弱小,需要我們去保護。我們家長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把所有的事情都包辦了,那久而久之,孩子沒有機會去做,沒有機會去鍛鍊,他/她的整個狀態是封閉的,是一個沒有被開啟的狀態。那這個孩子離開了家長,或者長大了以後,他/她就不知所措,他/她自己不會發現問題,也解決不了問題。

但是,人生之路畢竟是佈滿荊棘的,一旦他/她自己獨立面對人生,遇到了困難、挫折,他/她就沒有信心去解決,最終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這對孩子未來的人生無疑是一大打擊。

所以,不要過度地溺愛孩子,要給他/她鍛鍊、成長的機會。

不要過度地批評管教孩子。

孩子提出一些想法的時候,很多家長對孩子是批評的,管教的,說:"你這個想法不對,這個做法不對,你要這樣,你要那樣。"事事時時都把孩子給安排好了,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給孩子設定的路線來走,包括上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進什麼單位,甚至於要找什麼樣的伴侶,家長都給他設計好了一條人生路線,孩子只要按照這條人生路線就走就可以了。那久而久之,孩子在不停地被否定的狀態中,他/她就覺得自己很沒有能力,覺得自己很沒有用,只能聽從家長的安排。

多帶孩子出去見識世界。

見識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比如去旅遊,去參加會議,去參加婚宴,等等。讓孩子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接觸到更多的人,讓孩子知道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家長適當地示弱。

家長在合適的時候適當地示弱,告訴孩子,自己也有不會的時候,不行的時候。比如,媽媽買菜回去拎太多東西,可以對孩子說:"兒子,我拎不動了,你來幫幫忙吧。"爸爸在面對孩子請求幫助的時候,也可以對孩子說:"這個題目我也不會呀,我們一起查查資料吧!"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那麼厲害都還有不會的事,那有些事我不會做、做不好也很正常啊,畢竟我是小孩子嘛!同時,如果家長做不好的地方孩子幫家長做好了,他/她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棒!

這也是增加孩子能力和自信的一種方法。讓孩子感覺到"我可以""我行"。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努力就輕言放棄?

從小事開啟。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有"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了,那麼我們可以從小事開始讓他/她去做,並且在他/她做到的時候告訴他/她:"哇,你太棒了,你做到了!"然後,再給他一件事情做,然後再說:"你又做到了,非常好!"就這樣,不停地通過一件又一件小事幫助孩子重塑自信心,慢慢地。把他/她從這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當中拉回來。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中,家長及時地肯定是增加孩子自信的必要條件。如果孩子完成了,家長也沒有關注,也沒有肯定,結果可能反而更糟。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打起精神,及時關注孩子的行為並對結果進行肯定和鼓勵。

無論怎樣,要徹底避免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家長一定要突破自己的限制性思維,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相信孩子是可以做到的,我們家長儘管放手就好,給孩子去做的機會,給孩子去想的機會!同時,家長還要關注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幫助孩子發現、看到自己的價值。這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