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命运(1)

美丽的山城群星 -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安俊杰主席在河北省图讲坛上的演讲

今天,我和各位聊聊我们张家口。

其实,在中国的大地上,张家口并非独一无二,而是共有四个。

其他三个是

从南往北数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峰乡有个张家口村;

北京市延庆区大榆树镇有个小张家口村;

张家口市赤城县炮梁乡有个小张家口村。

论年龄,北京延庆的小张家口村是老大。这个村地处燕山支脉两山之间的东侧,在元朝末年就有张姓人家居住,是北出塞外、南进大都的民间通道。原名张家口村,到了明朝,这里虽然也修了长城,但没有建堡。因为同处一条长城线上,当时的官府为避免与修了堡的张家口混淆,便在村名前加了个“小字。但是该村具体何时建立?我曾实地做过考察,没有记载和传说。

老二便是现在张家口市桥西区的张家口堡。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批准了淮安侯华云龙关于“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的奏议,启动了修筑边墙的浩大工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命都督刘真和指挥使李彬勘定宣府需要设防的险隘之处,并拿出兵员布防和落实屯田的实施方案。当时,宣府所辖的五路卫所,经勘定共有67处关隘需要戍守,其中右卫4处关隘中就有张家隘口。这里地势险要,清水河从东、西太平山之间穿过,南边却十分开阔,西岸有个从山西招募来戍边的张姓民户聚居而形成的叫张家庄的村子。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里建立了巡抚行台,在官方文书中称其为张家口。9年后的宣德四年(1429年)由万全指挥使张文主持,在这里建筑张家口堡(bao)。到今年已经587岁。按当时官方的规制,属于戍卒驻守的戍堡(即战斗堡垒),四里见方,东、南两面开门。在万全西路五个堡中名列第二,比洗马林堡小一点。

老三是赤城县炮梁乡的小张家口村。这个村的名字最早出现在《龙门县志》中,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该村地处山谷口,据说建村时8户人家中有个姓张的虽然贫寒却很能干,村里的事打里照外全靠他,故其姓被冠以村名。到了民国初年,《龙关县志》中仍称为张家口村;而在1934年编纂的《察哈尔省通志》中则成了小张家口村。

老四则是湖北宜昌小峰乡的张家口村,建于清嘉庆初年,距今200多年。该村原本默默无闻,后来因为与一个邻近小村楠匾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而小有名气。楠匾村老户易氏在清代为官时曾受御赐楠木金匾,村名遂改为楠匾村,文革破四旧时改为南边村,后来合并村时称为张家口村。村中现有60余间古民居,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重点。

如今,这四个张家口都还健在,其中三个一直务农,都是行政村。只有老二成为全国283座地级市中的一座比较有资历的城市、河北省的一座颇具特色的省辖市。

再说我们这个张家口,又有

大小之分:大张家口,辖19个县区,460万人,36191平方公里,比台湾还大600多平方公里。而小张家口,别称张垣。仅限于市中心城区,即桥西、桥东和经开区,约30万人。

张家口的命运(1)

讲身世,首先要说张家口的历史源头,最简要地表述,就是我们的省委副书记赵勇提出的“三个走来”中的“两个走来

”:二百多万年前,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创造了阳原县泥河湾石器文化大约在五千年前,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形成了涿鹿三祖文化。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张家口的文化与其历史如影随形,延绵不断,历久弥新。

其次,要论小张家口的来历,则是战争的产物,由长城造就。张家口境内现有从最早战国时期修的赵长城开始,八个朝代修建的1800多公里长城,由于长城文化源远流长,被学界称为长城博物馆。明朝修建的这个供军人驻守的堡垒,只不过是长城线上叫口的61关口之中

普普通通的一个戍堡,经过近六个世纪的发展,不但让其他60个“口”望尘莫及,而且把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等八大关远远甩在了后面。历史告诉我们;凡是战争年代,张家口地域就成了群雄争霸之地,凸显其战略地位之重要。

为什么万里长城线上的一个普通戍堡,会发展成为京西军事重镇、北方陆路商埠、察哈尔省会以及晋察冀边区首府?为什么它能取代了宣化府的功能,牵引着坝上坝下前行?是什么成就了它的辉煌?

我翻检史料,从元、明、清三朝的宏大叙事中寻找张家口的身影;在地方史志的具体记载里观察张家口的细节。有人说,历史不忍细看,大概是怕看到不愿看、不敢看的东西。我的感受是,唯有细看,了解当时、当地的一些人和事,才能避免概念化,而且还能勾起你对往事的回忆。惟有细看,才能发现过去被忽略的东西。况且,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因一人一事甚至一句话而引发的历史转折或国家、社会巨变的例子并不罕见。今天看来,虽然都是早已消失的瞬间,但是当时却影响或扭转了时势的进程。

因此,我们应该从微观到宏观的结合上来感知历史发展的大势,捕捉历史跳动的脉搏。今天,我们就重点讲张家口历史上的要点和亮点。

根据地理学和经济学所揭示的地域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有地理梯度、环境差异、经济势能、文化底蕴、政治形势、历史机遇和人的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而我们这个张家口特别是小张家口,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上述某几方面的优势,从而比较迅速地得以发展。

张家口的命运(1)

从建堡到现在的580多年来,张家口历经沧桑,在历史的大流程中出现过一些节点与拐点,影响或扭转了时势的进程和张家口的命运。概括起来,主要有五次大变样和五个大亮点。具体说:


第一次大变样军堡变武城。万历九年(1581年),张家口这个军堡,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先后经过5次展筑关城、开小北门、土城包砖和加修城堞阙楼,才发育成熟,设置完备、功能齐全,常年驻扎着为数上千名的官兵及其家属,被公认为宣大地区首屈一指的“武城”。从一个的普通堡垒变成了固若金汤的军事城堡(bu)。清代诗人陈逢衡曾赋诗赞曰:“欲把舆图求胜概,张城第一塞垣冲。”意为:要是打开长城线上的部防图,哪里最为坚固、敌人难以攻破呢?第一个便是张家口!

第二次大变样武城变商城。32年后,宣府巡抚汪道亨修建了专事互市贸易的来远堡,从而一堡

(bu)变两堡。这样既与蒙元实现了持久的和平,又促成了全面的互市。武城变商城,多了一个重要的功能,实现了转型和跨越,意味张家口向真正古代城市的蝉变。

第三次是商城变大市。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亡清立,在小境门旁开了个大口子,修建了大境门。这不但标志着北方民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而且大大促进了蒙俄贸易的发展。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开通两国间贸易。随着张库商道的繁荣,张家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城市。在俄罗斯探险家的笔下,“张家口买卖城可以说是中国对俄国贸易的集中点。”成为万里茶路上的中段环节。当时的一些大茶商如常万达就在福建武夷山一带购买茶山建茶园,把茶叶通过走水路从汉口运到上海、天津,再用小篷船运到通州。然后用骡马或骆驼运至张家口,进行分箱包装和官府发龙票。再从张家口运往各地。乾隆二年(1737年)清廷正式下令,以张家口、归化为货物集市散地。这样张家口的贸易也就越做越大,成了商贾云集的大市。

张家口的命运(1)

第四次大变样是大市变省城。乾隆二十六(1761),朝廷在张家口设立察哈尔都统,次年建都统署,管辖蒙古地区的察哈尔八旗四牧群。从此到宣统三年,一直延续了150年,张家口成为清廷蒙古族实施统治的行政中心。辛亥革命后,几经演变,成为塞上四省(热河、绥远、宁夏、察哈尔)之一的察哈尔省省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11月15日撤销。由于蒙汉民族的长期和睦相处,使草原文化、察哈尔文化

成为张家口的两大特色。1860年,法、英、俄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张家口被辟为北方地区对外贸易的陆路商埠,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107个城镇之一,进入了我国近代贸易商埠城市的序列。历史的拐点在这里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到清末民初,张家口专事蒙俄贸易的商户已达700多家,其他商号800余家。张家口的贸易覆盖了京西北和整个蒙古草原,还辐射到西伯利亚地区。在归化、多伦诺尔、平地泉、贝子庙等贸易边城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民国七年(1918年),民国政府国务院内务部颁布筹办张家口商埠的公文,划定了开埠地点和范围,成立了张家口商埠局。天津怡和洋行在清水河东岸兴建了大批商铺和住宅,短短几年,便形成了怡安街,桥东区显现雏形,城市大面积扩容,形成了一河相接,东、西两区的格局。从此,张家口的发展大大加速,张家口到库伦间的汽车运输开通,皮毛加工业迅速发展,张家口市区和阳原县、蔚县等地从事皮毛加工的人员多达4、5万人。以致当时张家口的皮毛价格一度曾直接影响着天津、武汉乃至国际市场。各国纷纷来张经商置业,最多时设立洋行达44家,全市商号增至1600多家,在金融方面,张家口也是当时全国票号、银行居多的城市之一。年贸易额最高时达到1亿5千万两白银,成为天津之后的华北第二商埠,标志着张家口进入了繁盛时期。欣欣向荣的
商贸文化,促进了张家口人文精神的全面养成。

第五次省城变首府。抗战胜利后,张家口成为解放区最大的城市和晋察冀边区的首府,并且是我军打通从西北、华北到东北的战略走廊,通过这里将大批干部、部队官兵派往东北,进一步开辟和扩大解放区,为实现党的“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同时,中共中央要求晋察冀中央局将张家口建设成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城市,为接管更多城市探索政权建设和市政管理的路子。随着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的光复,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迁入,边区和延安的文化艺术教育团体也陆续来到这里。据《晋察冀边区文化史稿》记载:“1945年云集张垣的延安、晋察冀的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等文化名人达3000余人。”这样,“张家口不仅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政治、军事、交通的中心,而且还是全国解放区的文化中心。”一些国统区和外国的报纸记者认为:“张家口已形成文化城”“如果以人口与文化人来做比例,恐怕张垣是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城市了”可谓“东方模范城市”。在民间,人们称张家口为“第二延安”。因此,成为张家口历史上用重墨浓彩书写的光辉篇章。

待续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张家口的命运(1)

安俊杰,原张家口市政协副主席,长期在坝上、坝下工作,先后两次在蔚县担任县长、书记,长达8年。退休后致力于研究张家口历史文化。已出版《解读张家口》《细说张家口》《文论张家口》《泥河湾寻根记》《体会命运》等著作9部,主编《一代名臣魏象枢》等12本。其中所写散文、论文和一些著作曾多次获奖,本人获市文艺繁6荣特别奖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创作、传承文化艺术先进个人称号。安俊杰 先生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2017年10月13日15时29分与世长辞。

张家口的命运(1)

安俊杰

张家口的命运(1)

安俊杰与封金玉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