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靈王確實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楚靈王的奢侈,除了可以從他繼位前後的一系列行為得知,楚國國內建築的興建也可以佐證其豪華鋪張。

《左傳》雲:“楚子成章華之臺,願與諸侯落之。”

楚靈王建成章華臺,要求諸侯們前來共襄盛舉。楚國賢臣伍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先從楚莊王為刨居之臺的規格以及對人民減少干擾的態度談起。我們都知道,楚莊王時期的與會的諸侯們,皆是一時俊傑,而楚莊王建臺的目的,則是“除亂克敵,而無惡於諸侯”。

楚靈王確實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然而,楚靈王“為此臺也,國民罷焉,財用盡焉,年榖敗焉,百官煩焉,舉國留之,數年乃成”。我們都知道,楚莊王是為了天下而建臺,但是楚靈王則是為了炫耀才興建,所以伍舉並不認為章華臺美。

伍舉直截了當地指出楚靈王“德義不修”,這樣的行為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令人奇怪的是,伍舉的直言竟然沒有被楚靈王所記恨。究其原因,就是當初楚靈王上位時,伍舉的功勞甚巨。如果不是有此深厚的患難之情,伍舉的下場可能就像伯州犁一樣,要被殺掉了。

伍舉指出了楚靈王的虛榮心,並非是長久的治國之道,假如他不願意修正心態,向楚莊王看齊,而是隻顧著炫耀章華臺之美,那麼楚國“將殆矣”。

楚靈王確實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事實上,伍舉勸諫楚靈王五年之後,楚國一直在效仿楚莊王當初問鼎中原時的行為,而楚靈王確實也有逐鹿中原的志向。

《左傳》雲:“楚子次於乾溪,以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豹舄,執鞭以出。”

楚靈王十一年,在州來狩獵時,他讓楚國大夫圍攻徐國,以此來警示吳國,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吳國害怕。楚靈王認為晉國已經被自己擺平,而吳國只要使用蠻力就可以取勝,並沒有把吳國放在眼裡。下雪日,楚靈王穿著厚大衣、豹鞋,手拿鞭子,他看到了楚國子革,便卸下皮衣放下鞭子,表示自己對子革的尊重,並敘說了問鼎中原的志向。

楚靈王對自己的功勞很是得意,他沒有像楚莊王一樣,以祖先開創基業來詢問,而是從楚國昨日與今日的區別來詢問,表示從前諸侯們都依靠晉國,如今楚國有陳國、蔡國、不羹這些遼闊的土地,自己所得的賦稅有千乘之多,諸侯們是不是會畏懼楚國呢?子革也給了楚靈王肯定的回答——“畏君王哉!是四國者,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析父並不認同子革的回答,他認為楚靈王再像這樣驕橫奢靡下去,遲早沒有好下場。可見,析父是真心實意記掛楚國政事的人。在析父看來,子革回答楚靈王的話,對國家的前途是毫無幫助和益處的。

楚靈王確實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其實,這只是子革的策略而已。子革所言乃是先投其所好,之後再予以迎頭痛擊,給楚靈王灌下“迷魂湯”之後,再用冷水潑到他臉上。子革告訴析父已經準備要讓楚靈王醒悟了——“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

前面子革與楚靈王的對話,只能算“熱身運動”。為了讓楚靈王遭到當頭棒喝,子革引用《詩經》表達出——君王應該有法度,並且應該以身作則,如此一來,便能讓國家強盛。這一番話令楚靈王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好幾天都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左傳》最後引用了孔子的話——“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溪?」”

《國語》曾經記載範無宇對楚靈王提出了建議,但是楚靈王聽了只是沒有采納而已;還記載了白公子張勸諫之事,楚靈王雖然不愛聽,但是“尚能容之”。這些事例都顯示出楚靈王晚期的反省之心。

楚靈王如果早先就具備反思自己行為的能力,可以提早想到楚國未來的結果,那就好了。令人遺憾的是,楚靈王現在悔悟,已經太晚了,他也來不及挽救自己的命運了。

楚靈王確實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東周列國·春秋篇》伍子胥劇照

以楚靈王的驕橫奢靡作為反例,春秋時期有伍子胥曾經以“楚靈王建章華臺”一事,來勸諫吳王夫差。這也說明了在那個時候,吳王夫差的情況與楚靈王是相當類似的。

伍子胥的諫言云:“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乃築臺於章華之上……三軍叛王於乾谿。王親獨行,屏營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見其涓人疇。王呼之曰:‘餘不食三日矣。’……王覺而無見也,乃匍匐將入於棘闈……王縊”。顯示出楚靈王晚期落魄、沒有依靠的狀況,而其失敗的原因,正是在於“不修方城之內,逾諸夏而圖東國”。

在伍子胥看來,天下驕縱的君王,應該都要有所警惕。可憐的是,楚靈王最後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只有“申亥負王以歸,而土埋之其室”。申亥雖然忠於王,但是也挽救不了楚國的頹勢。

楚靈王縱然有反省之心,但是他悔悟得太晚了,實在是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