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时间走了,把万物都惹老

有的销声匿迹了,有的还傲骨屹立在内江这座城市,从来都不缺故事

内江各个工厂的故事,也以自身不可比拟的存在

见证了内江这座城市的百年沧海桑田与变迁

多少峥嵘岁月的印记,都刻在了它的骨子里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如今走进它们,仍旧能看见它们旧时的模样

它们就那么安然又静默地伫立在那里

一言不发,像极了一个疲惫的老人

在这平淡的日子中,岁月在它身上雕琢出过往

伤感吗?觉得其实丝毫不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岁月薄情,但它却有自己最深情的厚重

这些不起眼的建筑群,不只有斑驳与惋惜

它反而营造出了浓郁的怀念氛围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斑驳脱落的外墙,老旧的木制楼梯

内江很多工厂废旧的像是从上个世纪穿越而来

自带岁月的痕迹,仿佛稍作驻足

便能从它的模样中窥探出那些熙攘的曾经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01

椑木·内江糖厂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内江(八县一市)工业经济

在四川(包括重庆)占据重要地位

史称“内老三”

其中内江糖厂的规模、产能、人员构成

对地方经济起着支撑作用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内江由于盛产甘蔗、蜜饯

鼎盛时期,内江的糖产量

占到全川的68%、全国的26%

故被誉为“甜城”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内江大大小小的糖厂数不胜数

但是椑木这座糖厂当属内江

最大的糖厂只不过,现在的糖厂

车间大门紧闭

铁门、铁链、铁锁清晰可见的锈迹废弃、破旧的设备也随意的丢弃在厂房内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走在厂区高处

眼下有很大一片纵横有序、密集排列的红砖瓦平房

这些“五十年代特色”的职工宿舍

大部分已经不再有主人

风风雨雨几十年,而今老厂已无当年模样

而在在厂区旁的家属区

也不会再有喧闹声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 —工人俱乐部

糖厂工人们下班放松的地方

多少人回忆里

还留有,这里的欢乐回忆...

那些厂子弟们的回忆

@Miss Yuan:看到平房家属区各种泪点,寻找哪一户是自己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内糖八零后真的太多关于糖厂的回忆。

@泡芙君!:地道老糖厂人,毕业于子弟校,奶奶爷爷距今还在糖厂住,每次过年回去都是在糖厂过的,现在糖厂人很少了,都只剩下些许老人,老人们因为舍不得一些回忆所以才没有搬离这个地方。

@今晚打老虎:土生土长的内糖80后,怀念当初的大澡堂,作为孩子们的“水上乐园”厂外的人是理解不了这种感觉的。还有我们的内堂子弟校、幼儿园,满满的童年回忆;晚饭后人们一起压后马路和到球场坝看电影也仿佛再现眼前。

02

东兴区·西南医用设备厂

西南医用设备厂的宿舍楼

你可以看见那些被常年踩踏后的石梯

眼前的景象,很容易把人拉回十几年

就像回到小学读书时每天上下楼梯时

所要踩踏的石梯和触碰到的扶手一样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这些老厂房,保留了独栋旧楼原有的风貌

从那些细节

还能依稀看到那时它风华正茂的样子

茂密的植物,也遮不住它苍老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每一栋宿舍楼都饱经岁月沧桑

楼房外观和内部设施已经非常破旧

曾经人声鼎沸的筒子楼

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上下两厂被八号路分割开

设备厂子弟校(现外国语小学)的孩子们

每天穿梭、奔跑

在两个厂、学校、宿舍楼的各个角落

蛋糕、葱油饼、冰糕...

那一样不是美味的记忆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每一扇玻璃窗后面

仿佛还留有某一家人的欢乐故事

只可惜这里已经人烟稀少了

那些属于设备厂子弟校孩子们的回忆

还能找回来吗?

那些厂子弟们的回忆

@老兵新貌:从小生活、学习都在这里,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亲身经历了设备厂从兴盛转向衰败的日子,永远记得父母辛劳工作供我读书的日子。考入了好大学以后,从此离开了家,脑海里的家乡也就牢牢停在那个年代。

@Da。:儿时的记忆。还记得以前妈妈需要在水厂值班。晚上都是带着我在水厂睡。还有十六栋旁边食堂的葱油饼是我小时候的最爱。也还记得以前子弟校。都是回忆啊。

@阿秋:70年,随父母从上海到内江,西南医用设备厂给我的印象,既是厂又是家,我从小学生到进厂工作,我人生最美好的27年是这里度过的,所以这个“家”不仅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故事,也给我留下太深太深感情,我会把这个“家”永远留在心里。

03

市中区·棉纺厂

1958年,内江正式成立内江棉纺织厂

同时也开始了内江市第一大国企的时代

鼎盛时期,“内绵”的员工人数高达7000多人

全体职工聚餐,足足分批吃了七天才结束!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别看这只是一个工厂

但是在这里子弟校、影院、运动场、卫生所

样样都齐全

基本的生活所需都能满足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虽然看上去是显得有些破损了

但只要你靠近它,就能被它吸引住

旧有旧的美,沉淀后的事物沉重得更有力量

也更值得后辈去记住去怀念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秋天了

防洪墙外沿江路上的银杏叶也黄了

如果有时间

一定要去走一走

这里美的像是一幕久别的情景剧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那些厂子弟们的回忆

@嗨 !玉玉:在棉纺厂出生,长大。现在拆了,真的舍不得,从小在电影院凭票看电影,妈妈上夜班睡在车间里,听着机器声,莫名安心。南苑那颗大大的树是我们的乐园,太多太多的儿时回忆,长大了,它老了,珍惜吧!

@吴涛:我的童年记忆留在了棉纺厂,虽然现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北京,不过常常会想起子弟校,工会电影院,教导队的河边。

@晓晓:内棉厂兴盛时,以前的老厂长曾经说过,厂里三年不开工,工人都有吃的。现在只剩下满满的回忆了。

04

市中区·锻压厂

锻压厂,曾是内江人的骄傲

锻压厂研制的y99——100型100吨精密冲裁液压机

通过省级鉴定

为锻压机械行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建设、发展、破产、

棚改、拆迁....

锻压厂最终还是走向了终点

和其他衰败的工厂一样

棉纺厂也只剩下凄凉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昔日的热闹辉煌不复存在

变成了如今这般被遗忘、

被荒弃、最后被取代...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那些曾经充满油味整日轰鸣的厂房

变得杳无人声

虽然厂房外的标语依然激昂

电桩上的喇叭依然还在

但楼空了,人走了,时间像被冻结了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那些厂子弟们的回忆

@安静jiang:还记得在那美好的夏日里,在夜幕下的灯光球场看篮球赛;在那电影院里看电影;在那电影院的舞台上和各车间的歌咏比赛……青春就如此绽放定格在那里!

@鸽子:生长在内棉厂、玩耍在锻压厂,十来岁时那些少女时代的足迹与回忆都只能永远记在心里头了哦,别了…两个厂…以后有时间再回去看看了……

05

白马·发电厂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白马发电厂

从最初的筹建到后来的转制

老电厂走过了几十多年的历程

时至今日老电厂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是大家不会忘记那段奋斗的青春

那些辉煌的岁月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随着经济发展的迅速

住在这里面很多年轻人都出去了

好多楼、好多房也空了下来

在外地,深夜加班的那些人也依旧会想念

当初这个从小生长大到的地方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从最初的筹建到后来的转制

老电厂走过了几十多年的历程

时至今日老电厂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是大家不会忘记那段奋斗的青春

那些辉煌的岁月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那些厂子弟们的回忆

@华一:09年在白马电厂实习了4个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良好的印象,作为全国首台300MW和600MW循环流化床机组示范基地,白马电厂为全国输送了大量电力人才,直到现在,还走在时代前列,为中国循环流化床锅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城东张亚英:对白马的回忆远远不只这些,操场坝的电影、绞车坝的碗豆粑、白马台下游泳,太多的记忆了。

那时候

“内老三”的工厂多的数不胜数

每一个工厂就是厂里员工的全世界

每一个厂子弟都有自己独特的回忆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时光荏苒

随着国家和时代的快速发展

这个曾经火红的小世界日益萧条

很多老厂要么合并要么破产,要么拆迁……

内江厂子弟,内心故乡不是某个城区,而是相似又不同的“我们厂”

我们能做的只是缅怀和回忆...

再见,“内老三”· 你好,老同事

今日话题

#寻找老同事#

多年不见,老同事

你好吗?

你想说的厂故事

你想找的老同事

你想看的老照片

来这里

我们一起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