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连演41场,这是什么剧团?

14天连演41场,这是什么剧团?

当尹桂芳和芳华剧团的同志们跨进福建省界的时候,温暖的气候、青翠的群山、碧绿的闽江……好一幅四季常春的景色。剧团抵达福州后,改名为福州市芳华越剧团,她们不待收拾好住处,安顿好家属行李,就投入到紧张的演出活动中去了。当时由于还没有固定的团址,全团暂时安顿在仓前山顶上的天主教堂内,此地离剧场很远。

可是,在这四季如春的闽江江畔,她们遭遇到的“寒流”,比她们离开上海时设想的更严峻。由于“水土不服”,她们杰出的技艺、精彩的表演、感人的剧情,没有立刻得到福州人民的认可,与上海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购票处门可罗雀,观众席稀稀疏疏。尹桂芳碰到了她从事舞台艺术20多年来从未碰到过的新鲜事:大年初一竟然没有客满!尽管如此,演员们还是抖擞精神、全副武装地披挂上阵,认真演好预定的节目。

演出结束,福州观众反映冷淡,与上海观众热情拥戴的场面,形成强烈反差。剧团那群年轻的姑娘们忍不住了,纷纷跑到尹桂芳面前诉说。饱受沧桑的尹桂芳知道她是全团的主心骨,此时主心骨不站出来安抚众人的情绪,说不定全团会出大问题。她意味深长地说:“侬等初来乍到,听懂福州的方言了吗?阿拉晓得侬等听不懂,但是要不了多久,侬等不但能听懂,还能讲他们的话呢。将心比心,他们也是一样,日子长了,慢慢熟悉阿拉的话了,看得懂阿拉的戏了,他们还不照样排成长龙来买阿拉的票吗?”一席话说得大家心平气和。

14天连演41场,这是什么剧团?

尹桂芳满怀着信心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她知道,只要闽地观众了解、熟悉了越剧,就会逐渐喜爱上越剧的。但从后来的情况看,这南橘北枳的现状还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芳华剧团逐渐站住了脚跟,成为福建知名的几个大剧团之一。但是始终不是福建的地方剧种。凡有大型活动,福建推出去的,不是闽剧、高甲,就是梨园、芗剧,越剧难以跻身前列。

这种深层次的原因造成了芳华越剧团的“孤独感”、“漂流感”和“失落感”。天时、地利、人和,越剧在福建,始终不如在上海、浙江,远离产生越剧这种地方戏剧的肥沃土壤,要让它们在异域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就倍感艰辛。这种苦涩的感觉,深藏在芳华剧团的每个人心中。

她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突破口,可始终未能成功。但是在尹桂芳的带动和影响下,芳华剧团上上下下都遵守团里制度,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靠刻苦练习内功,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14天连演41场,这是什么剧团?

为了解决越剧遭遇冷遇、不适应环境的问题,尹桂芳领导芳华剧团主动寻找新的“突破口”,她们深入到部队之中去寻找“知音”。有时冒着生命的危险,上前线、下阵地,不辞辛苦地为前沿海岛解放军战士作慰问演出,一天演两场或三场。有一次,代表福州市文艺界到闽东北慰问部队时,在14天中竟演了41场戏,行程达750多公里。在演出间隙,还经常深入部队营房,与战士话家常、谈心愿,激励他们在前线英勇杀敌,保卫家园,并提供了多种服务。如,帮助连队打扫场地,下厨房帮助炊事员烧饭做菜,为战士们洗补衣被。尹桂芳听说海岛战士们冬天值勤常手和嘴唇冻裂时,还自己出钱专门托人从上海买来防裂膏为战士做预防治疗。由于全团同志的努力,慰问演出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受到前线部队的热烈欢迎。战士的血书和来信,像雪片似的飞向芳华剧团。就在那次14天的慰问演出期间,她们曾收到了战士们460 多封感谢信与严守海防的决心书。

芳华剧团的出色表现,还受到了福建省党、政、军领导的高度赞扬,后改为福建省芳华越剧团。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一到福州,便指调芳华剧团去前沿。叶飞、刘培善、韩先楚、聂凤智等高级将领都对芳华剧团爱护备至,关心她们在前线慰问演出的每个细节,要求部队确保她们的生命安全和尽可能提供演出需要的一切条件。前线部队每次击沉敌舰、立下战功需要慰问时,首先指名要芳华剧团前去慰问演出。这种光荣又大大鼓舞着尹桂芳和她领导的芳华剧团。由于尹桂芳卓越的越剧表演艺术和她领导的芳华剧团在如此艰苦环境中取得的杰出成绩,剧团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尹桂芳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标兵和雷锋式团长。

14天连演41场,这是什么剧团?

1960年5月6日,她下连队锻炼返回剧团后,经党组织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的夙愿。她以自己的先锋模范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如此艰苦的前线斗争环境下毅然加入党组织的艺术家是不多见的。在慰问演出和共同劳动中,尹桂芳把部队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把最真挚的关怀之情都献给了亲人解放军!

来自:齐源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