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人的“趙氏孤兒崇拜”

在合陽縣博物館裡,有一通珍貴的碑刻:韓山奕應侯祈雨感應碑。此碑刻於元代至元六年(1340),原立於大峪河畔的秦城村救郎廟裡,上世紀八十年代移藏合陽縣博物館。碑為青石質地,高167釐米,寬78釐米,厚34釐米,碑文記載當年伏旱時秦城村民去梁山裡的韓山奕應侯趙文子祠求雨得澤一事,是迄今為止在合陽所能見到的有關民間祈雨的最早記載,也是合陽人”趙氏孤兒信仰“的歷史見證。

韓山奕應侯是春秋時晉國趙文子的封號,趙文子就是那個從屠岸賈的追殺下被程嬰和公孫杵臼冒死搭救,僥倖逃出活命的嬰兒。秦腔傳統戲《八義圖》(新中國建國後改名《趙氏孤兒》,京劇裡也有《搜孤救孤》的劇目)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在合陽的民間傳說裡,人們把兩個相隔數百年的歷史人物扯到了一起,說趙文子是漢武帝劉徹的舅舅,甥舅二人都看中了渭北合陽境內的一座風景秀美的山,外甥機靈,用計佔了山,後來這座山就叫武帝山而在黃龍山裡為舅舅另找了座山,名叫韓山。韓山在民國時候仍屬合陽管轄,新中國建國後才劃歸黃龍縣,今屬黃龍縣紅石崖社區。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本《合陽縣全志》記載:“韓山,在梁山西北,距今縣城一百二十里。俗名救郎山(為趙氏藏孤處),有奕應侯趙文子祠。”

合陽人是何時開始向韓山奕應侯祈雨的,沒有確切的文字資料。除過前面提到的元代所刻那塊石碑外,目前所能見到的時間最早的明嘉靖二十年(1541)本《合陽縣志》載:“九郎廟,縣治東西各一。又縣西北六十里梁山之右,(此處缺六字)人取水禱雨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錢萬選所著《宰莘退食錄》載:“韓山奕應侯廟,縣東一里,志雲,唐中和四年工部尚書譚石建,宋禮部侍郎王顯重修。又一廟在梁山上,祈雨輒應,其神為晉趙文子,亦俗傳也。”清乾隆本《合陽縣全志》在說到縣城的建置時記載道:“東郭有奕應侯廟,在舊迎春場,距城約一里,唐中和四年工部尚書譚石建,宋禮部侍郎王顯重修。”唐中和四年是公元884年,說明早從那時起,因為鄉民“禱雨輒應”,在縣城已修建了“韓山奕應侯廟”,即民間俗稱的“救郎廟”。梁山上的那座韓山奕應侯廟,直至1928年合陽縣採訪局所編的《合陽新志材料》還這樣記載道:“韓山,梁山支脈,距城八十五里,有趙文子祠,俗名救郎山,晉趙氏匿孤處。古柏蒼然,皆千年以前之物也。”2013年5月初,筆者參加了合陽縣水務局與合陽電視臺聯合組織的“尋找水源地”活動。我們在黃龍縣蔡家河王家溝那條支溝裡北行10餘公里,在一個叫梯子崖的地方見到了一座廟,背依石山,綠樹環繞,路極陡峭,廟僅一間,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廟內供奉兩尊一米左右高的石雕神像,頭部已被敲取盜走,現為水泥所補。當地山民說,他們平時把這裡叫“鷂子石廟”,石像本有三尊,一尊在“文革”時被搬到了馮家河。廟內至今香火很旺,初一、十五都有人來燒香。從神像的衣著和殘留的鬍鬚上看,似乎應該是程嬰和趙文子。從志書上記載的“距城八十五里”分析,此廟似乎應該就是那座“韓山奕應侯廟”,而且山民說,此處以及周圍山裡除過去白馬灘的途中有一座稱作“神峪廟”的寺院外,再沒有其它廟,但我們仍不敢輕易作肯定,還須進一步驗證。

在合陽縣西南的路井鎮、秦城,縣東的張家莊、和陽村等大村莊早先都建有“救郎廟”(也有的村因方言傳訛,寫成“九郎廟”),今均不存。和陽村的救郎廟氣勢宏偉,俗稱大廟,可惜在1945年農曆正月被大火燒為一堆瓦礫;新池鎮坡南村北也有一座救郎廟,廟東通往百坂村的土坡也被稱為“救郎坡”。坊鎮東清村的九郎廟是目前合陽僅存的顯現趙氏孤兒信仰的廟宇,坐北向南,始建年代不可考,現存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四十八年(1620)和天啟二年(1622)修廟碑三通。正殿為抬梁式懸山建築,面闊三間,兩椽三架結構,前簷東、西兩山做有八字牆,並闢券門,上有磚雕門楣;寢殿面闊五間,亦為兩椽三架,均保存完好。

大峪河東岸有一雁尾溝,二水交匯處有山曰交龍山,山上建有“奕應侯行祠”。據所存清代重修碑載:“(水出)韓山,孤峰秀出,二水環流,交匯於□□□曰交龍山。相傳有趙文子行宮。自大明以來,若洪武、天啟以至大清乾隆中,屢經重修,始依山跨水,(箍洞)□孔,中間奕應侯,即趙文子所勅封也。左程嬰,右公孫杵臼,而龍君、聖母、蟲郎亦各列序於東(西)。以行宮為享堂,並建樂樓於其南。合澄兩縣十二村雲集響應,每三月初五香會□□,未知創自何代,而所□患錫福祉,惠靈雨,綿後嗣者益數百年於長矣。”(“□”即碑文中字跡模糊,無法確定的文字)此段碑文將趙氏孤兒奕應侯行祠的地形、位置、佈局、所祀神靈及廟會均說得清清楚楚,為我們研究合陽民間的趙氏孤兒信仰保存了一份珍貴的資料。廟內戲樓已成廢墟,但磚箍窯洞保存尚完好,近年群眾又新塑了神像,點剩的紅燭與院內成堆的炮皮說明此處香火仍舊很旺。在徐水流域漢村河社區服務中心內有一通保存完好的石碑:“合陽縣北鄉漢村河新建老君廟奕應侯行宮記”。碑刻於大清乾隆四十五年(1789),高120釐米,寬56釐米,字跡清晰。村民說,社區服務中心所在的地方就是原先的神廟所在地。這一切都可以為昔日合陽人“趙氏孤兒信仰”的普遍性提供例證,而且我們還可看到時至今日,這種信仰仍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