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锻磨石匠——邳州文化

王庄锻磨石匠——邳州文化

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大国工匠的故事,他们以一已之长为国效力,为民服务,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敬佩和尊重。由此让我想到了我们村的工匠。木匠、铁匠、鞋匠、杀猪匠、剃头匠、泥瓦匠、织布匠、扎纸匠等工匠,特别是木匠,我们村的圩里圩外就有多家,各家都忠职敬业,人人更技艺精湛,为王庄村和国家做出了页献。说起来这些工匠大家都是耳熟能祥的,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王庄还有唯一的锻磨工匠呢,名叫王洪胜。

王庄锻磨石匠——邳州文化

锻磨,就是过去农村家家户户使用的石磨,用过一段时间后,由于磨齿磨损,出面量或出糊量不多不快了,也就是效率不高了,必须将磨齿再打磨修理一番,重新使用,效率才能提高,农村俗话叫锻磨。

洪胜三叔住在我家后面,一汪之隔,贫苦人家。其弟王洪营曾参加过革命工作,掩护过我地下工作者,为人民做过贡献。三叔则学有一把好手艺一一靠锻磨养家糊口,小日子过得倒也不错。因为石磨的使用面广量大,几乎家家都有,一盘磨一年或两年锻一次吧,一个村乃至几个村数量就可观了。所以锻磨的活是做不完的。今天到这家,明天到那家,除了管一顿饭外,还略有酬劳。虽然不多,日子不可长算,也是一笔收入。

王庄锻磨石匠——邳州文化

平时常见他老人家出门,肩上背个粗布缝制的长口包,里面装着大小各种铁錾子,刀片、铁锤,小条帚、旧布块之类杂物。也没有像现在自行车之类的交通工具,都是两脚步行来到须要锻磨的人家。先把沉重的工具包放到地上,再将石磨的上脐搬下来,把磨堂里面清扫干净,仔细观察磨齿凹凸深浅磨损形况,检查磨眼处通道宽窄、角度大小是否合适,凭自己的经验和常识就能判断出问题所在,找出毛病的根源。然后从包中掏出傢什,左手握錾子,右手拎锤,在上下磨脐的沟槽里,叮当叮当的錾起来;或在一特制的铁锤下方的口中,嵌一种合金刀片,双手握锤轻轻适度的用力,由刀刃在磨齿上敲打起来……搬到平地上的上脐磨好錾;但下脐磨是固定在磨盘上的,且有一定的高度,必须找一高脚凳子坐上去方能作业,或干脆蹲在磨盘上干,一切顺利的话,一般至多半天时间就弄好了。

王庄锻磨石匠——邳州文化

洪胜三叔的手艺好,找他锻磨的人也多,很受大家欢迎。头天晚上接到谁家的请求,第二天早上就背包出门,一年四季接活不断,都是本庄或邻村的,看家守近,也不耽误地里的庄稼,一身兼二任,忙是忙了一点,可是收入还是可以的。俗话说:”生意不如手艺。”不要本钱,全凭手艺技术,几根铁錾、一把铁锤,铁锤坏不了;铁錾头秃了,还可以回炉再加工,是一项光赚不赔的好活计。所以他不仅自己兢兢业业地干,而且还要盘算着培养自已的接班人呢。

人说”祖传秘方”不能外传,他要把这绝活传给自己的后代。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和小儿年幼正在学校读书,于是长子振文便成了他的接班候选人,要培养他继承父业,学会锻磨手艺。开始他是带着儿子振文干,手把手的教,怎么使錾子,攥在手里上下松紧须得当;怎样用锤,握在手中轻重缓急要适度;视磨眼大小,决定沟槽的深浅和通道角度的高低。他讲的头头是道,振文记住点点滴滴。父亲示范在前,儿子习学在后,慢慢地也可独立操作了。不过艺不是一天学的,道不是一天修的,这得有个过程,才能逐步提高。可怜天下父母心,老父亲为了提高儿子的知名度,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在儿子刚独立干活的时候,技术当然没有父亲的好。村民仍是找父亲,不去找他儿子。为了扭转这个尴尬局面,洪胜三叔便施出一招,既满足了客户须求,又能叫儿子学好技术,可谓一箭双雕。于是他在给人家锻磨时,故意留下一点机关,然后声称必须叫儿子振文过来处理,因他年轻脑子灵活比我强。儿子自然知其秘密,经他几錾子一处理果然没毛病了。几次以后,众人皆知其儿子的手艺比他父亲还好,当然顺理成章的都来找儿子振文干了,于是振文的手艺便很快占据了当地的市场,成功的接了父亲的班。完成了子承父业的转换。

王庄锻磨石匠——邳州文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振文接班独立工作后,应是时来运转的好时机。可惜后来他生病了,而且一病不起,虽经多方医治,终无回天之力。这是家门的不幸,也是王庄的损失,再往后老父亲也溘然长逝。从此王庄村再也没有了洪胜三叔那样技艺高超的锻磨工匠了。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他的次子、三子都学有所成,成长为国家的工作人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王庄锻磨石匠——邳州文化

时间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在一个冬天的周六,我回到家里休息。家属对我说明天请人来家给咱们锻磨。我不由又习惯的想起洪胜三叔。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了,老人家已经去世多年了嘛。翌日晨,来了一个中年人,不高的个头,戴一项黑色线帽,骑辆旧自行车,自称南山根的人。叮当叮当敲了一个早晨,吃早饭时听他大讲锻磨生涯,走南闯北的佳话,各地不同习俗。我只是听着,没有多少接话。我心想你这是班门弄斧,比我们洪胜三叔的手艺,你差得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