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被砍頭的校長,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卻不是漢奸

說實話就是不愛國,許景澄最終被砍了頭。

他是唯一被砍頭的大學校長。

只因他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

但他不是漢奸,是最堅定的愛國者。

北大被砍頭的校長,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卻不是漢奸

一、實話實說

1889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爆發。

他們在“扶清滅洋”的口號中,公開活動並迅速壯大,幾乎席捲全國。

那些舉著斧頭的人,相信自己有神功護體,覺得老外都該殺。

因此,西方各國要求清朝出兵鎮壓,一開始,清政府並沒有做出回應。

1900年,當義和團湧向京城,西方列強以保衛使館為名決定聯合出兵之時,慈禧接連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

北大被砍頭的校長,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卻不是漢奸

那個時候,清政府決定藉助義和團的力量,攻打外國使館。

他們以為有義和團的“神術”,可以“報仇雪恥”。

不過光緒皇帝極感擔憂,他對許景澄說:

“許卿出使外洋多年,又在總署當差,外國情況,卿最知曉,卿以為大清有無與外國一戰的實力?”

這一問,就讓許景澄激動起來,他說了實話:

“聖上垂問,臣就據實而言,依大清目前的實力,似難敵其中一國,更不用說數國聯軍了。臣以為和為上策。”

對於端王載漪提出“請攻使館”的動議,許景澄又說了實話:

“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

其後,許景澄還與袁昶聯名上《請速謀保護使館,維護大局疏》。

明確無誤地表明進攻使館的嚴重性,認為春秋大義,不斬來使,圍攻使館,殺害公使,不合國際公法,絕不可採用激怒各國的做法。

就這樣,他多次說了實話之後,徹底惹怒了慈禧。

在慈禧看來,許景澄竟然幫洋人說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北大被砍頭的校長,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卻不是漢奸

二、被處死

很快,許景澄就被抓捕。

當得知朝廷已下令將他處死之時,許景澄沒有選擇逃跑。

他冷靜地去了俄國銀行,將存在裡面的四十萬兩白銀取出,這是朝廷為修建中東鐵路的白銀。

他將這些錢歸還國庫,然後慷慨赴死。

之所以在死前這麼做,是因為這筆鉅款是許景澄經手辦理的。他擔心他死後,這俄國佬賴賬,如果真那樣的話,這筆錢很可能將不復歸清廷所有了。

北大被砍頭的校長,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卻不是漢奸

7月28日,許景澄被以‘勾結洋人,莠言亂政,語多離間’等罪名,與袁昶同時被殺於北京菜市口。

許景澄被押至刑場時,前來圍觀的許多市民和義和團拳民憤怒吶喊:

“這個老畜生,墨水都喝髒了,作為朝廷的大臣,不為國家,反為洋人。”

就這樣,許景澄在人們的一片歡呼雀躍聲中,被砍了頭顱。

據相關史料記載,許景澄當初在菜市口被斬首時死得很慘。

因為行刑前,劊子手索賄不成,便故意把刀砍在許景澄的脊椎上,頸椎斷裂而氣管猶存,許景澄最終歷盡痛苦折磨而慘死。

他和之後被殺的立山、聯元、徐用儀被稱作“庚子被禍五大臣”。

北大被砍頭的校長,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卻不是漢奸

在北大官網上的歷任北大校長名單中,許景澄排在晚清狀元、首任京師大學堂官學大臣孫家鼐之後,即第二任校長。

已故北大校長大都為病逝,許景澄卻是北京大學歷任校長中,惟一一位敢於矢言,並因此被砍頭於菜市口的校長。

敢說實話的許景澄等人被殺,便沒有人再反對開戰,清廷牛氣沖天地向西方十一國宣戰。

北大被砍頭的校長,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卻不是漢奸

三、死後沉冤昭雪

1900年6月21日,清廷寫了十二道絕交書。

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匈十一國列強同時宣戰。

送完後,他們發現多了一份,就送到了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手上。

赫德雖是英國人,可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畢竟是大清的官衙,清廷還給了赫德正一品的官職。但是,清廷也送一份了絕交宣戰書給人家。

北大被砍頭的校長,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卻不是漢奸

清廷向西方十一國宣戰,雖然很牛,但結果是,八國聯軍很快攻陷北京,慈禧太后等人狼狽奔逃西安。

這才有了《辛丑條約》,才有了庚子賠款四萬五千萬兩白銀。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第二年,清廷為許景澄等“庚子被禍五大臣”平反,追復原職。

同年,許景澄靈柩被護送南下。

與菜市口斬首時的“萬民唾棄”景象截然相反,此時沿途呈現的,是萬眾瞻仰的畫面。何其可悲!

北大被砍頭的校長,反對攻打外國使館,反對殺洋人,卻不是漢奸

對於愛國,最容易做的就是說大話。

可大話式的愛國,有時候更是禍國。

但人們往往還是選擇說大話,因為說大話容易,且安全。

歷史,是一面鏡子。

許景澄堅持主見,說出真話,精神可嘉,但他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