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變油”神話破滅 政府補貼就該“打水漂”?

人民法院公告網於11月10日刊登的一則破產文書顯示,管理人對青年汽車的資產進行分配,在優先清償工程款優先債權及對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債權及除破產費用、共益債務、職工勞動債權、稅款及應繳納社保款後,用於普通破產債權清償的金額清償率為28.47%,破產財產分配完結,法院裁定終結破產程序。

法定代表人龐青年經營的青年汽車,生產的是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新能源”汽車,之前曾有媒體宣傳稱“加水就能跑”,被公眾戲稱為“水變油”。事實證明水即便能變成氫動力,其要耗費的能源並不低於氫所能產生動力,這完全是一種得不償失的遊戲。指望這樣的汽車來賺錢顯然是不可能的,破產自在情理之中,那麼,青年汽車為何要上演這樣的鬧劇,最大的可能就是為了“騙補”。

隨著企業的升級與轉型,採取更加環保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我國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而在這一背景下,新能源行業在政府補貼輸血之下得到了長足發展,政府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可激發經濟活力,引導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提高了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但是政府補貼政策的實施中仍然存在很多隱憂,例如政策針對性不強、監管不力等現象導致政府補貼被濫用。“現在搞企業,要不騙點補,那就是有光不沾的傻子”,某個企業主一語道破了政府補貼中的玄機。一些地方基於發展本地新能源企業的要求,未能充分盡到監管責任,導致補貼的審核和發放缺少監管,讓政府補貼成了人人想吃的“唐僧肉”。

政府補貼不當可能帶來極大的危害,不但破壞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使政府通過調控彌補市場失靈的功能失效,造成市場失序,因為缺乏前期的科學性與可行性調研,政府補貼不當還會造成國家資金的浪費,損害全體公民的利益,破壞法治環境,甚至成為笑柄。

如何把政府補貼“好鋼用在刀刃上”?就要加強政府補貼的法律規制,構建完善的政府補貼法律規範,讓有權機關根據宏觀調控政策和發展方向,在重要層面進行原則性的把控,再由地方政府根據其轄區內的經濟狀況和產業分佈進行相應的細節落實,設立相應的法律措施,防止尋租騙補現象。

建立政府補貼的監督機制,對企業進行相應的實質審查,確保申請人是真的需要政府補貼,保證程序正規合法、內容真實有效。對程序及公開內容進行事前公開、事中公開、事後公開,尤其是對補貼企業名單、補貼事由、補貼金額公開,將全過程暴露在社會視角下,讓政府補貼經得起實踐檢驗。

建立政府補貼評估機制,不但是為了更好制定預算的決策依據和基礎,也是為了對政府補貼行為進行有效監控,包括補貼前的可行性評估,補貼後是否實現了預期目標的評估。政府補貼作為宏觀調控的手段,只有得到法律的規制和保護,才能更高效率發揮政府補貼的有效性,切實支撐行業的發展。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