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可及》:帧帧治愈,弥漫着好莱坞式幽默的跨界温情

《触不可及》:帧帧治愈,弥漫着好莱坞式幽默的跨界温情

一个四肢瘫痪、优雅高贵的白人绅士,一个穷困潦倒、劣迹斑斑的出狱黑人,命运有时候真的很调皮,实实在在地将两个充满矛盾点的人凑到了一起,于是诞生了《触不可及》,一部由这样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

只为了博取一个求职证明来混取自由的出狱黑人戴尔,阴差阳错地击败了大量求职者,博得了富豪菲利普的青睐,成了他的私人生活护理师,在六个月的相处中,两者完成了气质的交融,戴尔濡染了几分富人阶级的奉献精神,培养起对于美的欣赏能力,菲利普则在戴尔的帮助下逐渐卸下自己的陈年伪装,学着从失去妻子的不安与高位截瘫的痛苦中缓缓向阳光下移动,最终向着久别的人间烟火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触不可及》最大的两重质量保证,一是幽默气质,二是温情氛围。

《触不可及》:帧帧治愈,弥漫着好莱坞式幽默的跨界温情

影片的好莱坞式风格非常突出,全片都在努力渲染强烈的反差,以此挑动观众的笑点。一方面,通过戴尔在初入公寓时被喷头360度滋水,观察换尿袋时生无可恋的面部表情等情节来制造喜剧效果,但是影片却并没有因为繁多的笑点而降低本身的格局,因为剧情的幽默感是多层次的。更高的层面上,影片发力于通过情节的前后对比,展现一种“无言的幽默”。例如住在菲利普楼下,同为富豪的邻居,仗着健全的身体总对菲利普各式轻蔑,最后却在菲利普不置可否的含糊表达中,抑制不住好奇心和求胜欲,将戴尔随手画的处女作误认作名家作品,花了五万美金将其列入收藏。又比如跟着菲利普初入歌剧院时,大笑演员服装像“鸟人”的戴尔,一曲终了,却在菲利普的余光中喝彩喝得手舞足蹈……

《触不可及》:帧帧治愈,弥漫着好莱坞式幽默的跨界温情

如果一幕笑声归入沉寂时,剧情没有升华,观众也没有品出除了喜乐之外的其他味道,那么这样的影片充其量是一部成功的爆米花电影,可是如果笑声过后,玩世不恭的主角开始尝试起粗糙的画作,精神放松的观众同时试图回味艺术对于生活的意义,那么《触不可及》方可以被名正言顺地登上大片的宝座。

《触不可及》:帧帧治愈,弥漫着好莱坞式幽默的跨界温情

温情的氛围同时是整部影片的基调,与《菊次郎的夏天》等“从片头流淌到片尾”的日式温情片风格迥异,好莱坞所实践的,始终是一种“在粗犷大格局下见细小”的温情,从刚开始漫不经心的喂饭,到影片中期学会深夜随叫随到,挽救老友的生命,再到影片最后不离不弃地让周身瘫痪地老者重新拥抱天空,刺激的情节造成的落差,是治愈感滋生的最好土壤。如果戴尔是管家,是厨娘甚至是这所富豪公寓里随意地一个有着丰厚知识底蕴的“原住民”,为老板做这些事情,都不会对观众造成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心灵震颤。因为世界不是山清水秀的乌托邦,不断在矛盾的滋生与化解中升华的友谊,才是人们心底最愿意相信的样子。戴尔与菲利普故事,加上那句“由真实事件改编”,足以慰籍大部分困囿在信任低谷期的无梦者、失心人。

《触不可及》:帧帧治愈,弥漫着好莱坞式幽默的跨界温情

美好的故事不一定全部发生在现实世界,不过,你永远有权利对自己的明天进行改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