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德國走紅記:長虹電源如何打造中國製造“黃金名片”?

一說起“Made in Germany”,也就是“德國製造”,一般人都會不由自主的豎起大拇指,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似乎一提起德國製造,就代表著國貨難以企及的高度與品質。但就在近期,一則德國當地媒體刊出的新聞引發中國網友的圍觀,在“Made in Germany”的“故鄉”,“Made in china”引發了一波熱議與讚譽的高潮。

眾所周知,雖然身為傳統工業發達國家,但德國的自身能源儲備較為匱乏,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進口達90%以上。也正是有鑑於此,為加速實現能源轉型,德國一直是全球發展可再生能源最為積極的國家之一。“Timo Nentwich,Katja Waßmuth和他們的老闆Gerhard Stamm正在展示他們的時尚電池庫。”在這張由德國一家報紙刊出的新聞圖片中,展現的就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瓦爾堡市的企業GS Hub有限公司提供的可以儲備太陽能的“時尚電池庫”。

或許,“電池庫”這個名字會令你感到陌生,但提起這種設備的生產商,作為中國消費者的你一定不會陌生,那就是長虹。而“電池庫”,正是由長虹電源公司研發製造並出口到德國的戶用儲能系統,該系統集成鋰離子蓄電池和完善的電池管理系統,具有高能量比、長壽命、安全可靠和使用溫度範圍寬等特點。據悉,現階段能與之類似的產品唯有特斯拉的“能量牆”——一種同樣以鋰電池為代表的化學儲能設備,具有建設週期短、運營成本低、對環境影響低,不受地理條件限制等優點,是一種適用於電網的儲能應用。目前,長虹電源在戶用儲能領域的創新升級上正投入著大量的精力,並向特斯拉的先進儲能技術看齊。

(長虹電源公司研發的48V/200Ah戶用鋰電儲能系統)

看到這裡,有些讀者或許會心生疑問:長虹?是我們印象中縱橫家電業數十年的長虹嗎?是的,就是那個長虹,但如今的長虹早已不僅是家電行業的強者,更在多個領域擁有齊全的技術儲備和設備體系,旗下多家產業公司已成長虹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就以長虹電源公司為例,從1970年創立至今,這家由航空領域起步的企業一直著力於自主創新。尤其在軌道交通領域,從綠皮車時代,到高鐵時代,再到未來的磁懸浮時代,長虹電源在地鐵、輕軌、高鐵動車、磁懸浮、空鐵、鐵路等應用領域,聚焦啟動、通訊控制類的鎳鎘蓄電池系統、鋰電池系統等蓄電池系統(含框體)及其配套電源管理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為了保證在技術研發方面始終走在時代之先,長虹電源公司每年銷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發領域,在培養與發展技術型人才的同時,還鼓勵員工“走出去”,向技術先進型企業學習、交流。目前,長虹電源已擁有國家專項27項,完成和正在承擔的部級及國家級重大工程項目100餘項,並榮膺由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2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磁浮電源系統在長虹成功研製,打破了高速磁浮電源系統長期依靠進口的現狀;2019年5月,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標誌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由長虹電源公司研製的440V及24V蓄電池組,為磁浮試驗樣車起浮、加速、緊急停降、緊急制動提供電能,保證車輛安全、可靠運行。

強大的研發與生產能力,使長虹電源成為國內市場該領域的冠軍。而長虹電源並未滿足於此,更籌劃著揚帆遠航,巧借“一帶一路”等政策東風,積極參與國際項目競標,獲得多項國際訂單,將這種優秀基因源源不斷地輸出到國際市場。目前,長虹電源的相關產品在澳大利亞、阿根廷、新西蘭、土庫曼斯坦、蘇丹等出口型機車項目中大規模使用,為眾多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提供可靠性保障,在短時間內就打開了局面,甚至出現過客戶要求急迫以致生產部門必須精確倒推生產時間以保證正常交貨的現象,但就是在如此快節奏的生產過程中,長虹也時刻保持了高品質、嚴要求,確保每一件出廠產品都經得起各種嚴苛條件與使用場景的考驗。

就以上文提到的德國瓦爾堡市“時尚電池庫”項目為例,據長虹電源公司總經理何明前介紹,目前德國民眾積極響應政府關於節能減排、高效利用綠色能源的號召,普及安裝自主能源設備。而長虹電源公司研發製造的戶用儲能系統,因可靠的質量、先進的電源管理系統技術和時尚的外觀,在德國民用市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多個地區的住戶都在安裝使用這套儲能系統,良好的使用體驗讓很多德國民眾都在向身邊的人推薦這套儲能系統。在基於設備的自主能源已成為國民剛需的德國,長虹電源公司研發製造的戶用儲能系統擁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除德國外,該戶用儲能系統還銷往捷克和意大利兩國,並同樣得到客戶的青睞和讚譽。

從“Made in Germany”風靡中國,到“Made in China”走紅德國,可以說,長虹電源為中國製造的未來發展之路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鑑的經典案例。尤其在時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轉型,以及中國製造2025、工業4.0概念提出的大背景下,想要真正實現“中國製造”走得出去、站得穩牢,必須像長虹一樣,不斷夯實技術儲備,圍繞著主營業務、相關多元化產業建立技術優勢,靈活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更好、更具針對性地為個人用戶、家庭用戶及行業客戶提供產品、技術、解決方案等多種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制造的征途上殺開一條血路,在全球化競爭的浪潮中立於不敗,讓“Made in China”成為真正的“黃金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