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樣,這本書可以激活我們的心靈

撰文 | 宮子

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这本书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灵

《小孩與鷹》

版本: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今天要為你推薦的書,是一本在英國大眾間廣為流傳的經典作品,《小孩與鷹》。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比利。他是個十五歲的小男孩。但是,和國內十五歲的中學生不同,比利可沒辦法過上每天起床上學,下午放學回家休息的生活。他的母親身上欠了一堆債務,所以,他必須在上學之外的時間打工,賺錢,這讓他有些時候覺得,上學是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在家裡,除了母親之外,比利還有一個五大三粗的哥哥,但學校和坊間都竊竊私語,流傳著這個哥哥不是他親哥的說法。比利打工賺的錢本來就很少,回到家還要全部交給母親,四年下來,都快畢業了,他連個像樣的足球運動服都沒有,這也讓他在學校裡受到了同學的嘲笑。還有另外一點是,比利在學校裡被分到了四(三)班,這是整個學校最差的班級。校長每次看到這個班級的學生都氣不打一處來,經常沒緣由地對他們拳打腳踢。其他老師也變著法子嘲諷四(三)班的學生。

這就是比利的教育環境。家裡一團糟,上學後,又要面對校長、任課老師、還有同學的欺凌。他在周圍的生活裡看不到一抹光亮的色彩,他對自己的人生也沒辦法做出任何規劃。但在這個時候,有兩件事情改變了比利。第一件事情是,有一天,他在樹上發現了一個鷹的巢穴,他把其中的一隻雛鷹帶回了家。另一件事情是,在學校裡,出現了一位教授文學課的法辛老師,他的言行也影響了比利的世界。

在找到那隻鷹之後,比利的內心便產生了撫育它的慾望。他跑到書店裡,偷了一本馴鷹人手冊,想要按照書上的方法養育它。但是,當這本書被別人發現後,換來的只是嘲笑,誰都不明白比利,這個十五歲的男孩子為什麼要養一隻鷹,養了又能有什麼用。

《小孩與鷹》的故事時間只發生在一天之內,在這一天裡,比利的內心隨著鷹與身邊眾人的對話,不斷髮生改變。在學校裡,法辛老師似乎是唯一能夠理解比利行為的人。他問比利,為什麼要養一隻鷹。比利回答說,當他看到鷹的時候,就明白它和其他的鳥類都不一樣。也許,它看上去沒有喜鵲和松鴉的顏色那麼特別,鷹的流線型身體和其他的鳥類有些不同,但那也不是重點。最後,比利終於在對話中說出了鷹的特點——是它飛起來的樣子。燕子、田鳧和海鷗都能在空中滑翔翻滾,飛出特別漂亮的姿勢,但只有鷹,它飛起來的時候悄無聲息。“它兇猛,有野性,而且不把任何人當一回事。這就是它了不起的地方”。

然而,這個故事卻並沒有以比利放飛那隻鷹作為結尾。在這充滿戲劇性的一天結束時,比利的鷹死了。它被比利的哥哥扔到了垃圾箱裡,奄奄一息。在故事的最後,比利衝出家門走到了外面,每一個地方都讓他感到迷茫。他在城市中找不到任何安頓心靈的地方。他看到了曾經的幻想——自己是電影銀幕上的主人公,身邊有一隻鷹,鷹在飛,他自己也在地上飛。但現在,隨著鷹的死去,一切都回到了鎮子上死寂的夜晚。

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这本书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灵

《小孩與鷹》電影劇照。

這樣具有悲劇意味的結局,或許映襯著作者巴里·海因斯那“憤怒的青年”一代的籲求。終其一生,巴里·海因斯擔任全職作家的時間都並不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在中學裡擔任體育教師。即使後來發表了小說處女作,他還是沒有放棄這份職業。與大多數作家不同,他真正投入寫作的時間很少。在失業率激增的年代裡,海因斯選擇成為了一名社會上的邊緣人物,只是用業餘時間寫寫小說。《小孩與鷹》的英文原名使用的是蘇格蘭詞語,相應的單詞在現代英語裡已經極為罕見,這也許暗示著作者對前工業社會與鄉村生活的一種緬懷。在2009年,確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之後,巴里·海因斯已經無法再從事寫作,但是這本《小孩與鷹》,就像《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樣,用迷茫年輕人的故事激活了讀者的心靈,讓他們想起了自己心中、曾經有一隻鷹在滑翔的日子。

作者 | 宮子

校對 | 薛京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