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118年事關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祕密.錦州亮甲山清兵墳曝光

北方客.高建明

湮沒118年事關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秘密.錦州亮甲山清兵墳曝光
湮沒118年事關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秘密.錦州亮甲山清兵墳曝光
湮沒118年事關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秘密.錦州亮甲山清兵墳曝光
湮沒118年事關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秘密.錦州亮甲山清兵墳曝光
湮沒118年事關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秘密.錦州亮甲山清兵墳曝光

湮沒118年,事關甲午中日陸戰《馬關條約》的秘密.錦州亮甲山——清兵殉難將士肉丘墳曝光

2013-06-06 11:07:28

湮沒128年,事關甲午中日陸戰《馬關條約》的秘密

錦州亮甲山——清兵殉難將士肉丘墳曝光 古帆船

甲午末,中日陸戰,發生在盤錦市大窪縣田莊臺鎮。田莊臺戰役作為甲午中日戰爭中最為悲壯的最後一戰,是決定中日命運的一戰。日軍三個師團近2萬人,對清軍3萬人。最後,清軍戰敗,田莊臺遭屠城,清軍的失敗直接導致清朝政府割據遼東半島,臺灣列島包括釣魚島等在內《馬關條約》的簽訂。

盤錦田莊臺甲午陸戰遺址,僅恢復性地修建一座清軍無名戰士公墓。清東征幫辦軍務宋慶,率69營官兵戍守古鎮田莊臺,與來犯日軍殲師團鏖戰3天2夜,屍橫遍野血沃郊原,驚天動地,悲壯激烈。但歲月滄桑,存世之物所剩無幾,無跡可尋。

那麼,這麼大的戰役,死去的清軍遺骨埋在哪兒了?有清晰明確的墓地嗎?尋找田莊臺鎮附近傳說有3處墓地。但當地僅尋到一處與平民墳場在一起,似是清軍遺骨墳,其它未知。那麼清軍遺骸到底在哪裡?事實上甲午戰場在田莊臺,但多數清軍遺骨卻被運到百里之外的錦州了!

據我的奶奶講,甲午陸戰清軍遺骨集中埋在錦州。一個人工堆成的大土丘——亮甲山!它是埋有2000多陣亡將士遺骨的肉丘墳。

“亮甲山”位於錦州城北,營盤村西南,遼寧醫學院內。南面地勢坡緩,北面地勢陡峭,基座約有100米*100米,其形式似蘑菇頂,孤立突出。“亮甲山”又稱“大疙瘩”。站立此處,北望居高臨下,視野之內,一覽無遺。近代是遼瀋戰役國民黨軍踞守錦州的一個重要據點之一。

當年,解放戰爭時期,亮甲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國民黨軍在山頂修建上下兩層大型碉堡,與周圍配水池據點、白老虎屯據點,遙相呼應。四周有明堡、暗堡30多個,國民黨軍一個營兵力堅守。該遺址,已被駐錦部隊和市宣傳部先後命名為“錦州解放戰鬥遺址”並設立石碑:“亮甲山”攻堅戰鬥紀念碑。是市級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另外,關於亮甲山民間有傳說:亮甲山是“晾甲山”,唐朝薛禮徵東時,曾在此處脫袍晾甲,因此得名。

實際考察“大疙瘩”確確實實是人工堆砌成大土山。綜合所有說法,卻忘記一個真正的事實,它是清軍2000人的肉丘墳。薛禮此處晾甲應是美麗的臆會罷了。

亮甲山是否埋有清軍屍骨,既沒有石碑證明,也沒有城志記載此說真實可信嗎?

我們瞭解奶奶的年齡、出身家庭、生長環境,生活軌跡 ,對確定亮甲山是甲午中日陸戰肉丘墳,說法不假,真實可信,有重要證明作用。

奶奶名高和氏,奶奶的孃家住在錦州城北的營盤村,因是清軍大營駐紮地而得名。奶奶孃家所在的清朝大營叫王無極大營。周圍有金屯、牛屯,當時都駐紮著清軍。現在的金屯村,牛屯村都是滿族村,是他們的後裔,在這裡繁衍生息。奶奶是旗人。我的父母一直稱奶奶為“額額”(ne)。奶奶她從小在大營中長大,一生下來就有朝廷給的俸祿——小米供養。國家一旦有戰事,都要披甲上陣,即所謂平時為民戰時為丁。

奶奶兒時孃家經歷和以後的生活環境養成奶奶關心國家時事、戰事的習慣。在我記憶中,奶奶聽電臺,瞭解新聞成習慣,乃至影響我們也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習慣。

奶奶和我們一起生活,從小把我們帶大。1970年,我6歲的時候,隨父母走“五.七”道路,我們全家來到了錦州城北,白老戶村下放勞動。奶奶在家族中德高望重,時常有老親少故來看望老人家,這些人都是旗人,都是大營官兵的家屬和後裔。亮甲山之說就是他們嘮嗑時說出來的,那時我有了模糊記憶。

我們家住的白老戶屯,緊靠公路的村西北側,站在院往東北望去,與亮甲山相距約2—3裡遠,亮甲山很突兀地呈現在眼前。大概奶奶孃家和老親們都有在甲午陸戰中參與其中的親人,其中就說到日本人殘忍的把虜去的中國百姓等用鐵絲穿手掌,串聯起來遊街。戰死的2000多兵丁是用門板小車子運回大營,死的都是錦州大營的兵丁。

奶奶身經兩次中日戰爭,不僅是經歷而且是切身感觸。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她的族人有很多都參與了這次戰爭。我想奶奶是作為大營家屬,比平常人更關切戰事,更知道戰爭的細節,更打下深深的烙印。

第二次中日戰爭奶奶是作為張作霖高官的家屬,親歷耳濡目染了日本人如何兇殘霸道,慘無人道,屠殺中國人,侵略中國。

我的爺爺高德元給軍閥張作霖管財務,是張作霖的嫡系。我奶奶的妹夫高清和是張作霖的外交官,當時任交涉署署長,曾為張作霖處理中俄《尼布楚條約》的後期事項。在中東路事情,也是對中日事務交涉的直接外交官。

由於這種關係,奶奶家一直是住在瀋陽。地點是與美領事館隔牆而居。

張作霖皇姑屯被炸後,姨夫高清和第一個親臨現場與日交涉後事。“9.18”事變後,高家所有人隨東北軍後撤至錦州,隨後姨夫爺攜全家去了北京,其後去了澳洲。

高家祖上是清錦州地區的糧草莊頭,封地萬畝,按門當戶對說法,奶奶孃家應也是清軍大營上層有地位人家。

奶奶這一輩子,兩次身歷日本對華侵略,日本人慘無人道,給奶奶帶來的切膚之痛,肯定是永世難忘的!

錦州大廣濟寺院內有昭忠祠,是光緒帝令紀念甲午中日陸戰修建由毅字軍首領宋慶奉詔寫《大清敕建錦州毅軍昭忠祠碑記》,還有2000多名陣亡將士的靈牌,這是中日甲午戰爭唯一的文物。

推測錦州清軍大營在宋慶率領下去遼東抵抗日軍侵略。兵敗,帶回本營陣亡軍士2000多,屍首集中埋葬在軍營附近,以便紀念。亮甲山離營盤村約二三里地。

宋慶,人稱皓首將軍1895年,75歲高齡帶兵出征抗日,田莊臺兵敗,在帶回潰敗清軍回錦不久即遭免職。這應是“亮甲山”肉丘墳未給死去將士立牌原因。敗軍之將豈能言勇,丟失國土,有啥臉面面對朝廷、國人。立碑紀念犧牲將士啊!這支軍隊可能沉浸在沮喪,無地自容的情結中,在周圍的百姓眼中可能得到是鄙視的目光。

在“馬關條約”簽訂前,宋慶反對和約,表示“原與天下精兵捨身報國”,但未取得朝廷諒解,被革職留任。

事隔三年,1898年才被解除處分,宋慶授命在錦州城大廣元寺,建昭忠祠,立牌說明甲午陸戰一系列戰事,看其內容敘述也有牢騷和為自己爭辯避過意思:“然而始強終弱,將勝旋敗,將士銜恨無窮。” “其他軍之徵調者,相與徘徊觀望,不肯出關,即關外從徵之師又或瞻,依速敗不相救,以致於此,尚何言哉?”

下段也有疑似瞞報犧牲人數之嫌:“死於田莊臺者百三十有八人,一併以次列祀。”那“亮甲山”埋有2000多人的肉丘墳如何解釋?

主帥山海關不出,有“一字千金”笑談,見敗不救。

副帥,攬功推過,讓朝廷不知所措乃至失去信心與敵國簽下割地和約。

真正最傷心是參與保疆土的將士們,流血又流淚,傷身又傷心。戰死疆場保家衛國最後連個碑都沒有。

回憶奶奶的講述,結合能查到的歷史資料和走訪旗人後裔,還原當時甲午陸戰田莊臺兵敗錦州城的景象。

1895年三月初,天寒地凍的錦州城,到處集結東去的清兵軍隊,他們等待出征的命令。從山海關到錦州,幾十萬連營的軍帳。日軍向錦州方向推進,前線不斷傳來戰事吃緊的消息,日軍攻勢強勁,清軍節節敗退,傷員、陣亡屍首源源不斷運到錦州,各種流言蜚語不斷。清軍主帥劉坤一倚關不出,遭到百姓唾罵。副帥宋慶75歲高齡,死力抵抗,人們唏噓。田莊臺戰敗後,副帥宋慶反對《馬關條約》簽約,力爭奪回失地,朝廷未理睬。

宋慶三月九日田莊臺戰事潰敗後,三月二十五日被革職。四月十七日清朝派李鴻章與日簽下《馬關條約》。

在這個舉國悲哀的日子,埋在亮甲山的2000屍體被草草集中埋葬,成個巨大的肉丘墳,沒有立碑,大概是都不願提起此段傷心事。此事也隨著歲月淡過人們的記憶。分析,亮甲山不立碑的原因有兩個,一原因大概不想讓部下承擔丟土犧牲重大的責任 ,上報死傷士兵人數被縮小了。亮甲山肉丘墳無法啟齒,忌諱真像。這麼大事情,錦州城志沒有記載,不可想象。二是,打敗仗的軍隊受懲罰,無法立碑紀念,得不到朝廷的原諒。

奶奶曾說,清軍都是菸民,吸食大煙,可能也是中日甲午一年陸戰中屢戰屢敗,官兵都吸食大煙有關。劉坤一日食大煙2~3兩,宋慶三年後,官復原職,也未提給亮甲山立碑的事,應是有難言之隱。

主帥劉坤一託病在山海關內不敢出戰,有劉坤一託病臥榆關,改劉坤一拼命出榆關。

副帥宋慶險些殞命戰場,75高齡憂國憂民,矛盾心理交織。他主戰反對割地、簽訂《馬關條約》。奈何老將軍無力挽救國家,被欺辱境地,弱弱朝廷,早已六神無主了。上層糜爛,勾心鬥角,派系傾軋,百姓思想混亂,社會動盪。士兵們為國家留下最後一滴鮮血。

嗚呼!可憐的被葬入亮甲山清軍弟兄,百多年,在地下嗚嗚吶喊,他們受到天大的委屈了!以前多次夢中自己騎馬披甲、拿槍、率隊巡城,此事曾對友人說過。啊,英靈是託我呼喊伸張!天不公也,鬼神悲嚎也!不管什麼原因,我們的民族英雄是應該受到正名和立碑紀念,受到後人的香火尊重!

中日兩次戰爭,《馬關條約》今天還被日本人利用,釣魚島之爭,成為中華民族崛起的心結。

甲午之殤,歸去來兮,為了不忘卻我們紀念!中華之殤,王氣歸來兮,為了不屈辱,我們雄起!

昭忠祠、昭忠祠石碑、陣亡將士靈牌、亮甲山將士墓,共同組成中日甲午陸戰紀念史物,共同曝光了中日甲午陸戰、《馬關條約》簽署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