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在快遞品類,順豐無疑是皇冠上的明珠,長期以來享受巨大的光環效應;與之對應的通達系則像勤懇的工兵,作為電商帝國的基礎設施默默耕耘。心智的改變總是潛移默化的,不知何時起,

通達的認知已逐漸從低質低價轉變為高性價比——隨之而來是業績的爆發:去年11月,中通發佈了2018年三季報,同期淨利潤超越順豐,在業內引發了“加盟制快遞是否在模式上優於直營制”的討論。國慶70週年前夕,中通集團打造的《我和我的祖國》上線,代表行業向祖國致敬,而情懷塑造往往是品類領導者才有資格享用的奢侈品。

勢如破竹還是強弩之末?本文作為快遞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名義上以中通為主角,實則描述的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加盟制快遞品牌,他們成功的基因,以及可能的終局。

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作者:里斯戰略定位諮詢 顧問 洪寅義

·Ⅰ· 向“相反”的方向走

01、把握細分品類的第一屬性

從整體來看,“快”毫無疑問是快遞品類的第一屬性,順豐正是通過自有飛機、自建機場不斷強化時效性,夯實其心智中的領導地位。但快遞的兩大細分品類:商務件與經濟件,其決策權的不同歸屬導致細分品類的屬性呈現差異:

a)商務件的收貨端會極大程度影響發貨端的決策,時效性和保障性是核心屬性;

b)經濟件的決策權屬於發貨端,對成本極度敏感,隨著基本的時效性得到滿足,便宜成為可搶佔的品類第一屬性。

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通達系通過其特有的加盟體系在經濟件品類獨領風騷。那麼,加盟制的奧秘究竟是什麼?

02、加盟模式:揚長避短,極致的成本優勢

直營與加盟的本質區別在於區域經營權的歸屬。人們提起加盟,第一反應往往是負面的,高加價率與參差不齊的服務質量被普遍詬病。然而在經濟件品類中,加盟制卻將揚長避短做到了極致。

a)揚長:產權交易,篩選最佳加盟商

在很多品類,開放加盟的首要價值在於融資和風險轉移;而對於快遞,更大的價值來自於經營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快遞在各區域的經營模式大相徑庭,導致經營屬地化能帶來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區域經營權具有交易屬性,根據科斯定律,無論產權的初始擁有者是誰,最終會歸屬於最有效率的加盟商,相當於變相對加盟商作了一輪市場化篩選,其效率遠優於企業內部機制所做出的篩選。

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我們經常吐槽加盟制快遞公司的優勢來自於對一線員工的肆意壓榨:沒有五險一金、血汗勞動力,這些其實都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加盟制將屬地化經營的效率發揮到了極致。

b)避短:中間流程直營化,平臺賦能標準化

加盟制的核心問題在於服務標準不統一導致的保障性缺失,對此,通達系擁有兩大對策:

1、轉運直營:經過不斷的收編,通達系的中轉場、車輛調度、路由規劃大多由總部直接管轄,在儘可能多的環節建立起標準化流程。

2、平臺賦能:對於總部難以掌控的收派環節,得益於電商平臺的賦能,快遞櫃、地址庫、電子面單都大大彌補了收派環節的短板。尤其是快遞櫃的逐步普及,在一二線城市大幅拉近與直營公司投遞質量的差距。

以上因素導致商務件、經濟件的品類格局涇渭分明:順豐和通達系各自主導一個品類,很難交叉進入對方市場。相比之下,更值得討論的的問題是:經濟件的競爭終態和品類終態價值是什麼?

·Ⅱ· 確定的品類內競爭終態

先說結論:在經濟件品類內部,中通的加冕只是時間問題。

01、品類競爭終態——極致規模效應下的寡頭壟斷

快遞品類存在簡單的正反饋效應:貨量提升會帶來成本的下降,進而傳遞至價格端,價格下降回饋至貨量的進一步提升(如左圖)。在反饋閉環中存在一個變量,即企業對土地、車輛等固定資產的投資,當有前瞻性的企業將短期利潤轉化為長期投資時,貨量的提升將成倍增加(如右圖)。

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關鍵問題在於,快遞成本已經歷連續十餘年的下降,成本進一步下探的空間還有多大?

中短期內,貨量未顯著增加的前提下,成本的下降主要來源於自動化設備普及和自有車輛佔比提升,全鏈條尚有0.2-0.3元/件的下降空間。

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長期而言,貨量的大幅增加能促使路由的持續優化,更多幹線拉直後,會進一步降低幹線運輸成本和中轉成本,使規模效應進一步放大。

綜上,經濟件單件成本尚有有進一步下探的空間,使得品類的規模效應得以擴大,在自然競爭的狀態下,會形成一家獨大的競爭終態。

02、從爭霸到兼併——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機遇

如果刨除GMV注水,電商全年實際增長率已進入個位數階段。與此同時,通達系表面上看仍然維持30%以上的高增長,但現有的高增速建立在對加盟商的風險轉移上,預計短期內經濟件品類就會陷入增長瓶頸。

作為品類領導者,中通的優勢來自於其戰略前瞻性,多年以來對車輛、中轉場等核心資產的提前佈局,已經形成在貨量、產能、單件成本、利潤的全方位領先。

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各品牌對比圖:貨量、單件成本、土地資源

在品類高速發展期,各品牌的業務量普遍增長,業務量上未出現明顯分化,導致領導者的成本優勢不明顯,中通的優勢無法轉化為勝勢。

但隨著快遞品類進入瓶頸期,中通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長期價格戰的環境下,跟隨品牌面對“兩杯毒藥”的選擇:要麼忍受低利潤的業務,導致固定資產投入被領導者甩開;要麼限制業務量,任由單件成本和業務量被甩開。無論哪一種都將導致市場集中度的提升。

我們預計3年內,前3品牌的集中度就能提升到80%以上,而中通將成為最終的贏家。

03、電商平臺的角色——可能影響最終格局,但不足以顛覆領導者

中通的加冕路徑上,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來自於電商平臺的攪局。作為流量入口,平臺自然不希望快遞供應商出現一家獨大的格局,因而必然會在某個階段放棄競爭中性原則,扶持(如菜鳥)或自建快遞品牌(如京東)參與競爭,以保持對中通的談判優勢。

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通常而言,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是一種戰略騎牆,除了一種特殊情況:流量入口品牌在自身品類內具有主導性,此時,發展自有供應商能起到對上游的壓價作用(例如Kirkland之於Costco)。京東在電商和快遞兩個品類都缺乏主導力,其快遞業務最終可能演變為雞肋資產;拼多多同樣尚未主導電商,發展自有快遞體系也是一種戰略騎牆。阿里理論上可以既主導電商品類,又扶持某個快遞品牌對中通壓價,但以上戰略的實施取決於阿里是否願意完全放棄中立原則,在流量上給予傾斜。

無論按以上哪種假設演變,中通的領導者地位都難以撼動。至於競爭終態是一超多小還是二馬相爭,則取決於電商領導者是否對自有快遞品牌給予流量傾斜。我們猜測,中通主導品類、電商自有/控股品牌作為跟隨者提供博弈價值,是最有可能的終態競爭格局。

·Ⅲ· 不確定的品類價值

最佳供應商價值幾何?

對於任何特定行業,其價值鏈可簡化為三個環節:供應商、分銷商和消費者。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存在兩種方式:

a)在三個環節中的任何一環獲得壟斷的市場地位,進而取得品類定價權。常見於尖端行業或者資源型市場,例如:GE之於航空發動機,中國移動之於移動通訊。

b)垂直整合其中兩個環節。要求企業深耕狹窄的細分市場,如優衣庫、宜家等。

中通快遞:確定的加冕,不確定的歸宿

在快遞品類,順豐屬於後者:整合供應和分銷環節,直面C端用戶建立認知;中通從本質上講,只是附屬於平臺的供應商,獲取超額利潤的唯二機會:i)在供應環節取得壟斷地位;ii)教育C端,在C端建立品牌。無論哪一種方式,最終目的都在於獲取長期定價權。

i)對於前者,如前文所述,領導者能否取得壟斷地位,會成為電商平臺與中通長期博弈的焦點,最有可能的終態是中通主導品類的二元競爭格局。

ii)對於後者,經濟件的差異化空間很小,因而C端對於商戶決策的影響有限,即便在C端建立一定的認知,也難以轉化為定價權。

除了以上兩點,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快遞行業具備極強的公共事業屬性,考慮到政府已明顯體現出將公共事業國企化的國家意志,快遞企業未來的股權很可能出現大量的國資背景。由此可推理出,經濟件品類的最終定價可能由民生、政策決定,而非市場的自然競爭決定。

基於以上分析,中通幾乎不可能獲取定價權從而取得超額利潤,領導者在獲取越來越高市場份額的同時,也面臨越來越稀薄的利潤,單件高利潤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結語

經歷10年近30倍的高速發展,經濟件品類已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價格戰、被兼併收購、網絡整合是未來10年的主旋律,也是多數加盟制快遞品牌的歸宿。如無大的意外,中通將順理成章地主導品類,但屆時驀然回首,品類也許已不具備原有的價值。對於企業,電商件最好的年代即將過去;而對於社會,快遞行業對社會總福利的提升則仍將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