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界專家:美國會涉港法案損人不利己

新華社香港11月21日電(記者方棟、李濱彬)美國國會日前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粗暴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香港經濟界專家指出,該法案損人不利己,一旦生效,不僅將破壞香港營商環境,還將嚴重威脅在港美國企業正常經營,極大地損害美國自身利益。

“法案並不符合美國利益。如果對港經貿政策轉向,美國絕對得不償失。”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指出,30多年前,美國曾是香港商品最大的進口國;但時至今日,香港輸美產品總額僅為每年5億美元左右,香港對外貿易毫不倚賴美國。

相反,美國在與香港的貿易中獲利巨大。數據顯示,美國對香港貿易順差在過去10年間累計達2970億美元,單是2018年就超過330億美元,在其全球貿易伙伴中排在首位。

“如果美國援引該法案條款,有意在對港貿易中增設限制措施,那麼很有可能會失去香港這一最大順差貢獻地。美國對外貿易本就受逆差之困,失去對港貿易對其力圖實現的貿易平衡毫無幫助。”雷鼎鳴說。

從貿易、零售到金融服務,美國企業在港經營範圍廣泛,不少已深耕多年,並以香港為中心,輻射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亞太地區市場。目前,超過1300家美國公司在港運營,8.5萬名美國公民在港居住。

香港美國商會曾表示,在港美國企業擔心涉港法案中提及的出口管制、經濟制裁等措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呼籲美國對港政策應首先本著合作及支持香港獨特地位的精神。商會會長塔拉·約瑟夫更是強調,香港作為亞洲商業中心難以被替代。

“美國企業本就受全球經濟低迷和貿易摩擦拖累,該法案無疑將令他們雪上加霜。”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黃炳逢表示,香港如果因為該法案喪失獨立關稅區地位,美國企業也將失去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橋頭堡”。

香港與紐約、倫敦並列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包括高盛、美國銀行在內的眾多美國金融機構在港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然而該法案卻極有可能動搖他們在這裡的市場根基。

香港資深金融專家溫天納指出,香港金融市場高度開放、流動性強、替代速度很快。雖然美資金融機構目前擁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但是一旦因美國對港經貿政策變化而做出戰略調整,他們的市場份額很有可能會被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本所取代。

實際上,美國對香港問題的粗暴干預已經使在港美國企業深受其害。部分美國政客無視香港修例風波以來不斷升級的暴力事件,向香港非法示威者鼓吹所謂“爭取自由民主”,已經讓在港美國企業蒙受巨大損失。

暴徒在香港多區瘋狂打砸燒、癱瘓道路交通,嚴重踐踏法治和社會秩序,破壞香港繁榮穩定。香港美國商會對旗下上千家會員企業進行的調查顯示,61%的受訪企業認為,香港近期社會事件已對其業務產生了中度或重度影響。

香港和美國的經貿關係基於互惠互利,多年來穩步發展,通過涉港法案來威脅香港的經濟地位完全是損人不利己。黃炳逢表示,單方面的制裁行為只會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旦中國進行合理反制,美國恐會遭受更大的損失。

香港特區政府表示,香港基本法賦予香港的獨特地位一直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尊重,香港的經貿地位也與其他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相等,不是任何其他國家單方面施予的。

專家指出,該法案無疑將對香港經濟產生影響,但絕不會是決定性的。迴歸以來得益於“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香港背靠內地巨大市場,獲得國家大力支持,擁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取得了矚目的發展成就。

“投資香港就相當於投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只要外資持續看好中國未來發展,對香港資金流動、專業服務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仍有信心,香港就能夠繼續鞏固其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保持繁榮穩定。”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