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北方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有多次侵袭内地并且内迁的行为。几次比较大的内迁例如是:五胡乱华,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金灭北宋,清军入关等。

这几次大型的内迁都伴随着北方气候的急剧寒冷已经中原王朝国力的比较大的衰落。迁徙的原因可能是天气的急剧寒冷以及干旱迫使北方少数民族不得不迁徙至比较温和湿润的中原地区以求生存,同时,中原王朝的小农经济因为气候的寒冷以及干旱而大受打击,国力受损,无力对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武力强悍的游牧民族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将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分为八个时期,四冷四热,其中:

四个温暖时期为:

1、约自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代

2、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2世纪末的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

3、公元6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的隋至盛唐时期

4、公元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的宋元时期

四个寒冷时期为

1、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战国至西汉初年

2、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3、公元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初期

4、公元14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元后期至清末

我们将从几个寒冷时期入手,探究寒冷期的到来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关系。

一、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气候的变化的关系

(1)、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中期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乱华是中原地区的一场灾难。匈奴、鲜卑、羯、氐、羌轮番入主中原,给了中原地区巨大的破坏。一直以来,大家把原因归结于“八王之乱”,国力衰弱,少数民族势力兴起,趁机进攻劫掠中原。但是透过天气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情,就是在这个时候,正处于中国的寒冷期。

根据记载: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我们可以看到,公元225年,文帝准备南伐孙权,但是因为天气太过寒冷,当时的河道已经结冰,故无法通行。

另有记载:

“皝将乘海讨仁,群下咸谏,以海道危阴,宜从陆路。皝曰:"旧海水无凌,自仁反已来,冻合者三矣。昔汉光武因滹沱之冰以济大业,天其或者欲吾乘此而无之乎!吾计决矣,有沮谋者斩!"乃率三军从昌黎践凌而进。”

从慕容皝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海水是不结冰的,但是在公元333-336年之中,海水连续三年结冰,慕容皝借助结冰后的海面运送兵马物资,最后取得大胜。就现在来说,海水结冰需要温度在-3℃到-5℃。估计当时的气温较现在低2度到3度。

另外在《晋书》之中,对当时的一些异常的霜雪事件也有记载:

“吴孙权嘉禾三年(公元234年)九月朔,陨霜伤谷。太康元年三月,河东、高平霜雹,伤桑麦。四月,河南、河内、河东、魏郡、弘农雨雹,伤麦豆。是月庚午,畿内县二及东平、范阳雨雹。癸酉,畿内县五又雨雹。五月,东平、平阳、上党、雁门、济南雨雹,伤禾麦三豆。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十二月,幽、冀、并三州大雪。二年(公元324年)四月庚子,京都雨雹,燕雀死。三年(公元325年)三月丁丑,雨雪。癸巳,陨霜。四月,大雨雹。”

我们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处于一个气温较低,比较寒冷的时期。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精于骑射,战斗力强悍

另外,伴随着比较长的寒冷时期带来的也是比较长的干旱期,据记载: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冬,不雨。六年(公元410年)九月,不雨。八年(公元412年)十月,不雨。九年(公元413年),秋冬不雨。十年(公元414年)九月,旱。十二月又旱,井渎多竭。是时军役烦兴。”

我们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正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此时期不仅寒冷,而且干旱。而这个寒冷时期,正好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秩序混乱与动荡。

(2)、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中叶的中唐到五代初期

中唐到五代时期,也是少数民族势力比较兴盛的时期。先是有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有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南下占领了幽云十六州,并且扶植了傀儡政权后晋。这段时间,恰好也处于中国的一个寒冷时期。

根据记载:

“苞栗树栗树种经三年内并须此月穰草裹之。收冬瓜区种者此月饱霜后收之于烟灰上安【或便修藏所得】。”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关中地区的石榴以及板栗需要包裹才能过冬,而且冬瓜也需要保暖避免冻坏,都可以看到当时的气候是非常寒冷的。另有记载: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二月,海州海水冰,南北二百里,东望无际。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余,其气如烟,其味苦。十二月,又大雪,江海冰。

另外,伴随着严寒的到来,还有这干旱的侵袭。据记载:光化三年(900年)冬,京师旱,至于四年春。当时也有着比较严重的干旱现象。

从这里的记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天气严寒,连海水都结冰了,可以看出当时又是处于一个寒冷期并且这个寒冷期也伴随着一段时间的干旱期。而伴随着这个寒冷期的到来,沙陀建立的后唐、契丹国等等相继兴起,并且开始内迁中原。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轻骑兵如同疾风般刮过

(3)、10世纪中叶到13世纪末的宋元时期

10世纪中叶到13世纪末的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气候温暖期。但是在这段时期中,也不是一直处于温暖时期,其中出现了几次气候波动,出现了几次低温时期。而伴随着这些低温时期的到来,出现了金兵南下、蒙古南下等少数民族内迁的事件。

先是1113年大寒潮肆虐中原地区,后面又有多次寒潮南下,带来了重大灾害。根据记载: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十一月,大雨雪,连十余日不止,平地八尺余。冰滑,人马不能行,诏百官乘轿入朝。飞鸟多死。七年(公元1117年)十二月,大雪。诏收养内外乞丐老幼。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大雪,盈三尺不止。天地晦冥,或雪未下时,阴云中有雪丝长数寸堕地。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丁酉,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是月乙卯,车驾在青城,大雪数尺,人多冻死。”

我们可以看到,寒潮带来的大雪灾,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原地区的生活。相对应的,纬度更高的地方也就是金人居住的地方,自然也更冷,受到寒潮的侵害也是更大的。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哪怕在现代,寒潮的威力也是惊人的

另外,在1126年冬到1127年也有寒潮的肆虐。而这段时间正好是金兵大举南下,灭掉北宋,南宋建立的时候。当时的气候根据记载:甲寅,大风自北起,俄大雨雪,连日夜不止。另有记载:二浙旧少冰雪,绍兴壬子,车驾在钱塘,是冬大寒屡雪,冰厚数寸。另有: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富家遣人负载,蹈冰可行。

当时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二浙地区都如此寒冷,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自然更加寒冷。靖康之变之后,金人仍然没有延缓对于南宋的侵袭,寒冷的时期也依然在继续。我们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虽然处于温暖期,但是时不时还会出现寒流侵袭的现象而且寒流侵袭还是威力比较大的,对于人民的生活有着较大影响的。伴随着短暂的冰期,迎来的是金人的南下。根据记载,在1135年冬,江汉地区也爆发了大规模的严寒现象

“忧今来十二月积阴,雨雪不止,自下旬,雪霰交作,间有雷电,冰凝不解,深厚及尺,州城内外饥冻僵仆不可胜数。”

在十二世纪前的三十年中,整个中国,不论南北,都陷入了一场极大的冰雪灾害。在这段时间之中,金人南下的步伐也是一次比一次紧。

同时,伴随着大型的寒潮入侵的还有极为严重的干旱现象。据记载: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常州大旱。帝问致旱之由,中书舍人胡交修奏守臣周祀残酷所致,寻以属吏坐赃及杀不辜,窜岭南。三年(公元1133年)四月,旱,至于七月,帝蔬食露祷,乃雨。五年(公元1135年)五月,浙东、西旱五十余日。六月,江东、湖南旱。秋,四川郡国旱甚。六年(公元1136年),夔、潼、成都郡县及湖南衡州皆旱。七年(公元1137年)春,旱七十余日,时帝将如建业,随所在分遣从臣,有事于名山大川。”

这段时间的干旱是十分严重的。在这段时间的金的南下,伴随着寒潮与干旱的袭来,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

(4)、17-18世纪的明清时期

清军入关,取代明朝。这是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最后一个代表。同样的,伴随着清军入关的,还是有着寒冷期。

而根据国内外研究,1500-1900年是一次世界性气候寒冷期,就是所谓的小冰期。

根据记载: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六月,苏、松连雨,寒如冬,伤稼。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四月辛亥,陕西大雨雪,橐驼冻死二千蹄。另有: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余。十一年(公元1638年)五月戊寅,喜峰口雪三尺。十三年(公元1640年)四月,会宁陨霜杀稼。十六年(公元1643年)四月,鄢陵陨霜杀麦。还有: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九月辛丑,大雨雹。四年(公元1631年)五月,襄垣雨雹,大如伏牛盈丈,小如拳,毙人畜甚众。六月丙申,大雨雹。”

我们从这些关于恒寒,雨雪坠霜,冰雹的记载之中可以看到,当时确实处于一个比较寒冷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明朝,因为气候寒冷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后金也随后入主中原。后金入主中原的时间跟这个冰期的时间也是有所重合的。

明末的时候,干旱也是十分严重的。根据记载: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三年(公元1630年)三月,旱,择日亲祷。五年(公元1632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公元1633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公元1637年)夏,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公元1638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十二年(公元1639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公元1640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公元1641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十六年(公元1643年)五月辛丑,祈祷雨泽,命臣工痛加修省。”

从以上的记载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军入关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明末的干旱以及寒冷加剧了明朝的灭亡。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清军入侵中原的步伐。

通过以上四个时期的来看,我们会发现,北方少数民族的大举南迁,往往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来的。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明末迎来了少有的大型干旱

二、 中原王朝的国力衰败与气候的变化

另外我们要看一下汉人王朝政权的状况。此时的汉人政权,也因为过度的干旱以及寒冷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中原王朝往往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古代的农耕经济可以说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经济,对于天气的依赖性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丰年丰收,灾年颗粒无收”,一旦遇上灾年,不仅民众受苦,而且对于国家的财政收入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会造成国家力量的急剧衰弱。国力衰弱给了少数民族可趁之机,他们可以对抗国力衰弱的中原王朝,使他们得以击败他们,顺利入主中原。

首先我们要看西晋末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状况:据记载:

“秋七月,雍、梁州疫。大旱,陨霜,杀秋稼。关中饥,米斛万钱。诏骨肉相卖者不禁。”

另有:

“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刘曜之逼,朝廷议欲迁都仓垣。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不仅战乱不断,而且爆发了规模极大的饥馑现象,加上“八王之乱”,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民生凋敝,国力急剧衰弱。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八王之乱

再看中唐到五代初期的状况。据记载:

“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兗数十州。人大饥,倚死墙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我们从这一血腥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黄巢的军队连略数十州,但是军粮仍然不够,于是靠吃人为生,从侧面可以反映当时的粮食短缺的问题。

从以上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唐王朝面临着极大的政治以及经济危机,一方面是受到寒冷期的影响,农业大受打击,另一方面是农业蒙受重大损失的农民揭竿而起,酿成了唐末的政治危机。这一政治危机也使得后来的唐王朝国力大大衰弱,以至于面对着契丹、沙陀的兴起之时无能为力,最终走向灭亡。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黄巢起义

再看北宋末年、金军南下时期的状况。根据记载:

“是岁,江、淮、荆、浙、福建旱,秦、凤、阶、成饥。另有:是岁,京西饥,淮东大旱,遣官振济。是岁,秦凤旱,河北、京东、淮南饥,遣官振济。”

北宋时期,因为急剧的寒冷和干旱,使得小农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人民粮食短缺,国家财政收入严重不足,这一系列事件也极大地影响到了当时的北宋的国力。

最后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庄烈帝之时,干旱十分严重。当时的饥馑现象十分严重。根据记载:山西自去年不雨至于是月,民大饥。另有:山西大饥,人相食。还有:是年,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蝗,人相食。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明朝也因为气候的变化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内忧外患之下,被后金夺去了天下。

从以上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气候的变化,寒冷期的到来,严重的干旱,使得中原王朝的经济实力大受打击,极大地削弱了汉人王朝的实力。农耕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颗粒无收的农民面对这种情况以及国家不合理的税收政策揭竿起义。在这样的内忧之下,很容易给了北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的机会,最后导致了少数民族内迁成功的事件的发生。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李自成起义

三、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气候方面原因分析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其实有很多。大部分时候我们会把原因归结到汉人政权羸弱、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膨胀、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英明领袖、中原政权之中出现了叛徒加剧了中原王朝的灭亡等等。但是气候也是潜藏在后面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在温暖期风调雨顺的时候,少数民族大规模进攻中原地区的事件比较少,但是仍有小规模的侵袭掠夺)

干冷的气候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它影响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牧草生长以及水源,威胁他们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向南方迁徙寻找更加优良的土地。另一方面,干冷的气候也会影响汉人王朝政权,影响他们的作物生长,从而影响中原王朝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进而会影响他们的国力。国力衰弱,便会给北方少数民族以可趁之机。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水草丰沛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北方少数民族大多都是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哪里的水草丰茂,他们便去哪里。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因此来说,水与草的分布对他们来说极其重要。就如记载中的一样

“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於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

匈奴也是有着这样的习俗“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我们可以看到,水和草对于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研究发现:牧草的生长与气温以及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假定年降水不变,年平均气温降低 1.0℃时,内 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变化百分率为-0.09%~-0. 29%,略有减少。我们可以看到,在降水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年平均气温的降低,牧草的生产力也会随之降低,虽然降低的比例不大,但是对于马匹较多的北方少数民族来说,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生产。

但是降水量的减少,对于牧草的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则是极大的。“假定温度不变,在降水减少20%时,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候生产力的变化百分率为-18. 35%~22. 097 %。气候生产力减少明显”。而且根据研究:5000年以来气候温暖和寒冷交替变化与干湿旱涝状况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这段时间的寒冷期往往伴随着干旱期的到来。降水量的减少和温度的降低使草场的生产力大大降低,草场退化。北方少数民族要寻找更好的草场。也因此在这个时候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场向着比较温暖潮湿的南方转移,带动着少数民族向南方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产生了摩擦与纷争。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内迁的现象。

同时,汉人王朝政权主要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小农经济的薄弱性使他们面对反常气候,例如寒冷、干旱等缺少相应的抵御能力。他们的农业在不断的灾害之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最后导致了汉人王朝政权的衰败、农民起义、内部矛盾等等激化。后来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内忧外患之下,中原王朝便会被迫南迁或者灭亡。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强悍的游牧民族

四、总结

少数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随着寒冷期的到来和干旱的加剧,他们需要往更加偏南的湿润温和的南方迁移。在他们的迁移过程中,与中原王朝产生了摩擦。同时,中原王朝因为气候的寒冷以及干旱,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势力衰减,无力抵御少数民族的内迁。进而有了少数民族内迁的现象。我认为,我们在考虑少数民族内迁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考虑经济、政治等问题,我认为气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陈寿著 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点校本

【2】、《晋书》 唐·房玄龄等著 中华书局点校本

【3】、《四时纂要》 韩鄂著

【4】、《新唐书》 宋·欧阳修等著 中华书局点校本

【5】、《宋史》 元·脱脱等著 中华书局点校本

【6】、《鸡肋篇》 北宋·庄绰著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南宋·李心传著

【8】、《明史》 张廷玉等著 中华书局点校本

【9】、《辽史》 元·脱脱等著 中华书局点校本

【10】、《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点校本

【11】、《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韩芳、牛建明、刘鹏涛、那日苏等著 《中国草地学报》 2010年9月25日

【12】、《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邹逸麟著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内迁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