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公”比“公务员”差在哪里?又能否成为公务员

我们在公职类招聘考试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词儿“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简称参公,那么这里的参公都是什么意思呢?参公人员与公务员都什么区别呢?今天小津就来告诉你!

“参公人员”是什么?

参公,即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参公是我国政府各单位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比较口语化的一种表述,全称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是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参公单位人员要具体分析,通过中央、省两级公务员(参公)考试正常考录的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参公”比“公务员”差在哪里?又能否成为公务员

参公和公务员有什么联系?

一句话来讲,公务员和参公,可以理解为只是编制不同,一个是行政编制,一个是事业编制。

公务员全部使用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但绝大部分参公【另有极少部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众团体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使用行政编制】和普通事业单位是事业编制,普通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在编人员身份与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事业编制在编人员需经过考试才能调入参公单位和党政机关,而公务员和通过考录的参公人员是可以相互调动的。

除了编制不同,参公人员和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职位聘任,法律责任,附则等等,包括退休,包括交流调动等待遇是一样的。

“参公”比“公务员”差在哪里?又能否成为公务员

参公能否成为公务员

这个问题主要看你所报考的的单位。只要有接收你的单位,并且你现在所在单位领导同意放人,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和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互相调动,但是从党政机关调到参公单位,编制就由行政编制变成了事业编制【公务员身份保留】,而从参公单位调到党政机关的人员,其编制自然就由事业编制变成了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

2020年国考还有几个月就要报名考试了,究竟要不要考参公职位,大家真的需要认真考虑啊!

各位小伙伴觉得参公的岗位有没有必要考呢?留言处说一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