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到底是當代教育法寶還是歷史遺留的爛番茄?

說到兒童啟蒙讀物《弟子規》,有人把它捧得天花亂墜,有人把它罵得狗血淋頭。除此之外還有最沒出息的中間派,中間派認為它有的段落在今天仍然可以而且值得讓孩子們讀,但它絕沒有好到一部分像吹捧者吹得那麼神;而它有的段落今天看來的確很糟,但也不像有的批判者說得那樣具有洪水猛獸般的危害,這同樣也太抬舉它了。

《弟子規》到底是當代教育法寶還是歷史遺留的爛番茄?

孩子們身穿漢服誦讀《弟子規》

《弟子規》是清康熙年間一個教私塾的秀才編的一本童蒙讀物。原來叫《訓蒙文》,也就是給童蒙未開的孩子開蒙的讀物,後來經過一位同行的改編,改名為《弟子規》。《論語》裡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晚輩子弟,在家應該孝順父母,出外應該尊敬兄弟,謹慎而有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還有多餘的力量,就用來學習文獻。

《弟子規》拿這話做綱領,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總敘,第二部分就是“入則孝,出則悌”,講述了孝敬父母兄長的內容,第三部分“謹而信”,講述為人要嚴謹要忠信,涉及到了作息、服飾、飲食、言語等方面的規矩,第四部分“泛愛而親仁”,講述以愛心誠心待人等內容,第五章“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講述了一些學習方法與學習要求。

《弟子規》到底是當代教育法寶還是歷史遺留的爛番茄?

《弟子規》選段

《弟子規》三字一句,文詞淺顯,作者文才有限,有的地方非常粗糙,一段一段湊成韻腳,讀來容易上口。跟《三字經》不同的是,它不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以制定規範為主,主要都是對孩子們在立身處世方面提出的一些要求。正因為它的言語通俗,也正因為它的內容切用,所以容易流行。這些內容很多是從傳統典籍中提煉出來的,有些至今仍不過時,這可以從一些選段中窺見一斑。

例如大到強調讀書人要以品德才能為重,不要過分追求穿得好吃得好;小到要求孩子們借了東西要及時歸還,要講究衛生,便後洗手,衣著整潔,不要喝酒等等。但有的則與現時代格格不入了。例如在講對父母盡孝的時候,不僅要“父母呼,應勿緩”,隨叫隨到,對父母的責備不僅要認真聆聽,全盤接受,被打也得毫無怨言。

這就很讓一些專制的父母,更讓一些霸道的老闆如獲至寶,於是除了父母讓孩子讀《弟子規》外,老闆勒令員工背《弟子規》,監獄勒令犯人背《弟子規》,甚至有人揚言“學習《弟子規》是當代中國的普遍要求,人心所向,殷切希望《弟子規》能夠進入大中小學、幼兒園以及多級黨校和各類幹部學校”,這種昏話被白紙黑字地印出來,當然就容易引起願意多讓孩子保留一點獨立人格,多讓孩子保留一點自主精神的家長與學者們的反彈,於是雅一點的標題如《〈弟子規〉宣傳的是奴役哲學》,俗一點的標題如《〈弟子規〉是隻爛番茄》之類的文章也紛紛出籠。

在正確地指出《弟子規》有多處應該摒棄的糟粕時,這類文章有時也不乏有誇大其辭、聳人聽聞的地方,如稱《弟子規》宣傳的是與現代文明背道而馳的踐踏兒童人格的野蠻觀念,有的人還振振有詞地舉例說對孩子不能太強悍。耍威嚴的慈禧太后只有一個兒子,後來又抱養了一個,就因為她要在兩個孩子面前耍威嚴,所以兒子同治皇帝養成了你不讓幹什麼我偏要幹什麼的乖戾性格,以皇帝之尊外出嫖娼,而養子光緒皇帝則一輩子唯唯諾諾,所以兩個不成功的孩子的問題都出在慈禧性格太強悍上。

《弟子規》到底是當代教育法寶還是歷史遺留的爛番茄?

慈禧照片

其實第一,要論教育孩子的強悍,康熙比慈禧可要強悍多了,他也不像慈禧那樣失敗。第二,同治皇帝的問題恐怕不是慈禧太強悍,恰恰是慈禧的溺愛才形成的,所以她後來對光緒才心理變態,加倍強悍。所以碰到這類爭論激烈的話題,我們不要看誰調門高就相信誰,無論吹捧《弟子規》或是批判《弟子規》的文章,作者各有目的,往往言辭慷慨,來吸引人的眼球。

但就跟網絡上流行的那些多數語調高亢、論斷絕對的爭論文章一樣,乍一看讓你感到振聾發聵,讀完了細一琢磨,既沒有讓你對《弟子規》的瞭解切實增進多少,也沒有讓你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多少提高。所以碰到這類問題,最好的辦法還是取來《弟子規》的原文,自己靜心讀一讀,細心想一想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