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古典著作應該在下課之後空閒時間進行

接上一篇“次謹慎,而親仁”,緊接著是“有餘力,則學文”。這句話是弟子規總綱領的最後一句,再往下是正文了。

首先先來分析每個字的含義,學字的意思。

“有”是擁有的意思,表示所屬。


弟子規:學習古典著作應該在下課之後空閒時間進行


“有”是我們最常用的一個字之一,跟“無”是相對的。“有”字是象形加會意創造的一個字。看甲骨文、金文,就好像是一個打獵的武器或者一個人,手裡拿著一塊肉,向別人展示,表示這是他的肉,是屬於他的。

再看“餘”字,“餘”的本義是吃飽喝足後還剩了點吃的,就是剩下的意思,可以存起來。


弟子規:學習古典著作應該在下課之後空閒時間進行


在說文解字中,“餘”字解釋為:語之舒也。從字面上理解,是說話的狀態非常的舒展。

想一想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說話的狀態會非常舒展呢。從我們自身體會來講,我的生活生存資料都是多出來的,沒有後顧之憂,沒有什麼生活壓力了,我不必要去為當下的生存和生活而焦慮,自然說話的語態就很舒展了。

如果你也非常喜歡這種說話舒展的狀態,那就要做到“餘”才行。試想一下,古人生存條件非常的惡劣,生產效率也非常的低,他們想要有富餘,是需要付出非常大非常大努力的。現在的社會生產效率非常的高,生活資料很富足,為什麼卻少見到“餘”的狀態呢,這非常值得我們去仔細的思考。

接著再看“力”字,“力”字是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弟子規:學習古典著作應該在下課之後空閒時間進行


是指是為了滿足生存而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比如勞動,生產,交易等等。

餘力就是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全部做完之後,還能有的時間和精力;

再看”則“,“則”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效法,仿效的意思。看別人是如何學文的,都看哪些書,是怎麼學的。比如自學,還是找一位老師學。

第二層意思是遞進。古人生活物質水平並不高,時間和精力大都要用在為生存而勞作上,比如農民要種地,商人要經商。能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餘力“就比較珍貴,珍貴的時間要用在高尚的事情上,所以“則學文“就相對比較高端一些。因為有餘力還是可以去玩玩遊戲,打打牌什麼的,這些就不是遞進了;


弟子規:學習古典著作應該在下課之後空閒時間進行


再看”學“,學字是指覺悟,獲得知識的的過程,是現在所說的學習的意思。


弟子規:學習古典著作應該在下課之後空閒時間進行


關於“學”這個字,需要多研究一下,必須理解學的本意和正確的含義,因為正確的”學的意義“對每個人來說是很大的。

現在大家上學都很早,從幼兒園開始就被以灌輸,誘導的方式加以學習,可是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我們根本不知道學這些東西要幹什麼,一點也感覺不到重要,但是我們只知道如果不學就會被父母、老師批評,他們會不高興。

也只知道講臺上的老師是個大人,他在一句一句的講給我聽,而且身邊的其他小朋友也都看著在認真的聽,於是隨大流自己也仔細聽,身旁有小朋友跟我們說一句話,只要有一丁點興趣,剛才老師說的就全忘了。

並且學習的過程一直在學校的課堂,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這樣的固定的空間對人的思維活躍是沒有幫助的。

這種學習的動力和環境最糟糕的結果是會形成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認為這樣學是天然正確的。但事實上這樣學習的效率是非常之低的。

我們可以想想看,從幼兒園到小學六年級一共有八九年的時間,看似每天都在努力的學習,可是全部學到的內容,在初中一年就可以全部學會,那麼把初中改成四年,豈不是把之前的八九年都騰出來了,就可以多接觸其他的知識了。這算不算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呢?

”則學文“的”學“不是這種灌輸誘導式的學,而是指“吸取式”的學。

如何理解吸取,舉個例子,比如你有一次偶然間看到一個老師講某種內容,你感覺特別的受益匪淺,於是連忙找到這位老師所有的講課資料以及他寫的書,然後努力看,認真的研究。這樣的學的過程就是吸取,這也是”則學文“當中”學“的含義。


弟子規:學習古典著作應該在下課之後空閒時間進行

瞭解”學“的含義對我們還是有好處的,就拿現在常說的興趣學習來說,很多課程我們是不可能產生興趣的,必須通過整個學習氛圍的帶動和打雞血才能力秉燈熬夜去的學習,比如高三,學校通過不斷的灌輸給我們高考的重要性已經高考對人生的關鍵性,於是大家在高三的時候就忘我的看書背誦。

這種其實根本就不是”學“,因為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不想考大學的學生會乾脆放棄看書學習;第二種情況是高考一過,就如同重獲新生一樣,恨不得把學習這件事徹底的忘乾淨。

出現這兩種情況,說明這樣的”學“出了問題,根本不存在主動”吸取“的可能。

既然興趣沒有產生,但是我們又必須要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那麼怎麼辦呢?在這裡小編給各位一絲絲建議,希望大家能把強迫的學變成吸取的學。


弟子規:學習古典著作應該在下課之後空閒時間進行


所謂自古套路能成功,應考也是一樣的。如果你正上初中,從初一開始就要關注中考的考試內容,但不是去做題,想做你也不會。不會做就會打擊你的信心,影響你考試積極性,所以不要著急去做題。

去幹嘛呢?去看每次考試的卷子出題的套路,去研究跟做題沒關係的。比如判斷題,填空,問答各佔得分的比例,每次有什麼不同。填空題空著的內容為什麼要空著等等。總之不要去尋找其中的套路。

以上是第一步。第二步在學習看書的過程中尋找模式(跟套路一個意思),做個集合。比如物理,物理課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你留意,你就會發現,原來物理課講再多,背再多,整本書也不過是在講幾個定義和公式,於是你把定義和公式專門背會就行了,其他零碎的內容就不需要管了。

第三步是要結合前兩步,在看書背誦過程中,找到每一課可能的出題答案內容,重點背誦記憶。比如有一些年代和人名經常在考試中成為答案,於是我們就專門去背誦記憶人名和年代,甚至可以把整本書的人名和年代列到一張紙上,集中記憶。

通過這些套路,你考試和學習的效果如果還很差。放棄吧。

再看“文”字,“文”指的是跟文字有關的所有載體和形式,載體就是指書籍,文獻等;形式就是書法,繪畫等。


弟子規:學習古典著作應該在下課之後空閒時間進行


“則學文”中的“文",小編把範圍歸納為特指古典文化相關的典籍以及做學問。

做學問的意思是學習中思考,研究,比如小編看《弟子規》,不會讀一遍就拉倒,而是逐字逐句的去思考,去分析。

學文的目的獲得覺悟,智慧,指導我們的行為和思維。使得我們不再盲從,有道可依,這樣是對生活、學習和工作有巨大的幫助。

需要強調的是“學文”跟一般所說的“學習”不是一回事。在學校課堂看書學習不算是學文的範圍。

在學校的學習所佔用的時間和精力,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屬於"力"的範疇。所以"有餘力"是指把學校的學習的任務和日常生活中應該做的事情做完之後還有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有餘力,則學文”的意思是說,當我們把自己所有應該做的事情做完之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麼就要學跟文字有關的中國古聖先賢的經典典籍和做相關的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