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葉不棄田!工廠化處理讓“尾菜”變廢為寶

菜葉不棄田 “尾菜”變廢為寶

“蔬菜收穫後,把根莖、菜葉留在田裡,通過漚制發酵腐爛後作綠肥使用,地力效果特好。”涼州區高壩鎮蜻蜓村的不少蔬菜種植戶這樣說,也在這樣做。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蔬菜產業清潔生產和尾菜綜合利用,使尾菜“變廢為寶”,在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的同時,有力地促進了蔬菜產業向生態綠色發展。

菜葉不棄田!工廠化處理讓“尾菜”變廢為寶

尾菜變成清潔能源沼氣再利用

工廠化處理 尾菜變廢為寶

尾菜,是蔬菜生產、採收、運輸、加工和銷售過程中為提高其商品性而剝離的傷、病、殘葉及留在田間地頭的藤蔓枯枝等廢棄物。一般情況下,尾菜廢棄物產生量可佔蔬菜總產量的30%—60%。尾菜廢棄物含水率高、保存週期短、不易運輸,極易腐爛並引發惡臭,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

11月20日,記者走進位於黃羊河農場的甘肅帝旺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工人正把尾菜倒入轟鳴的固液分離機,粉碎的尾菜渣和液體被分離,渣再和秸稈混合,添加益生菌進行發酵,約15天左右轉化為上好的微生物飼料,液體被加工成“肥水”又還田。“這些年,種植蔬菜讓農民致了富,而產生的大量廢菜爛葉讓他們非常苦惱,尤其加工娃娃菜時,將外層菜葉剝掉,丟棄物幾乎佔到一半。”該公司負責人楊震告訴記者,10噸尾菜能加工1.5噸生物飼料,這種飼料營養高、又環保,很受農民朋友的喜歡。同時,公司還利用“牛糞+秸稈+尾菜”生產生物有機肥,鼓勵村民利用尾菜兌換有機肥,當地農民的積極性很高。

菜葉不棄田!工廠化處理讓“尾菜”變廢為寶

帝旺生物科技公司加工尾菜

隨後,記者來到涼州區黃羊鎮城鄉有機廢棄物資源利用處理中心(柏樹莊循環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車車尾菜等有機廢棄物被拉運到這裡,裝入發酵罐進行發酵,隨後產生清潔能源——沼氣。“目前,黃羊鎮1200多戶居民、50餘家商業用戶、5家工業用戶、2所學校都用上了清潔能源沼氣。”該處理中心負責人王磊告訴記者,2014年以來,處理中心積極探索研究循環農業,形成了集農業廢棄物處理,沼氣商業化運營,沼渣、沼液及有機肥綜合開發利用,有機農業種植為一體的高效節約循環型農業綜合產業鏈,現有規模幹進料工藝可年處理尾菜、畜禽糞汙等農業廢棄物15萬噸,年生產360萬立方米沼氣,有機肥10萬噸。“過去,田間地頭、道路兩旁到處堆放著尾菜,時間一長到處瀰漫著臭氣,現在尾菜被重新利用,垃圾變成了能源,再也不會汙染環境了。”黃羊鎮村民滿國金說,發酵中產生的沼渣、沼液作為生態肥重新施入田中,不僅消除了土地板結現象,還減少了化肥用量,施用這種肥料的蔬菜長勢很好。

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站副站長趙起武告訴記者:“這幾年,市上按照‘誰生產、誰處理、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將尾菜處理利用工作納入生態環境保護考核體系,大力開展田間試驗、技術集成示範,不斷完善尾菜綜合利用技術,解決了尾菜亂倒亂扔的問題,淨化了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尤其農民群眾對尾菜的處理利用意識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

菜葉不棄田!工廠化處理讓“尾菜”變廢為寶

尾菜有機肥育苗

尾菜還田肥了土壤美了環境

“以往清理大棚的尾菜要花上一兩天時間,費時費力無處堆放,亂倒亂堆汙染環境,尾菜直接還田技術讓棘手問題迎刃而解。”涼州區高壩鎮蜻蜓村7組村民鄭銀德告訴記者,棚裡的尾菜用旋耕多用機打碎,將菌劑撒於地表,旋耕後澆透水,把地膜鋪上面保溼,將棚面拉嚴高溫悶棚20天,待尾菜發酵成熟後,地表形成一層菌膜,再揭膜晾地,旋耕後就可以定植了。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調整,涼州區已成為全國“西菜東調”、“北菜南運”、北方淡季蔬菜生產基地和西北內陸出口蔬菜重點生產區域,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已成為全區種植業中效益最好、農民增收最大的產業。為解決日光溫室尾菜處理這一棘手問題,涼州區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站與天鴻農資聯盟農資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引進“機械破碎+生物菌劑+高溫悶棚”的日光溫室尾菜直接還田技術,對日光溫室尾菜進行肥料化處理利用,從根本上整治日光溫室尾菜隨意棄置的現象,極大地改善了鄉村環境衛生狀況。

菜葉不棄田!工廠化處理讓“尾菜”變廢為寶

尾菜就地還田

涼州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站長吉生成告訴記者:“日光溫室尾菜直接還田具有省時省力省錢,種植戶認知度、接受程度高;土質鬆軟,保墒效果好;作物病蟲害發生少,農藥使用量減少;提高地力,預期可增加作物產量等諸多好處。此項技術簡單實用,並減量使用化肥30%—50%,真正實現了‘尾菜不出棚,變肥再利用’的良好效果。”

當天,記者赴古浪縣西靖鎮採訪,該縣正在為民新村六組召開全縣尾菜處理現場會,周邊的農戶紛紛前來學習,技術人員講得認真,農戶聽得更是認真。為民新村六組村民王開學說:“尾菜直接還田技術真好,以前處理棚裡的尾菜得兩三天時間,現在只需幾個小時,真是省時、省力、省錢。”

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我市將包括尾菜處理利用在內的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行動範圍,圍繞“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總體目標,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政策扶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注重生產各流通環節,不斷完善直接還田處理利用、肥料化處理利用、飼料化處理利用等為主的技術模式,加快推進蔬菜產業清潔生產和尾菜綜合利用,進一步推進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市蔬菜生產環節尾菜產生量56.54萬噸,處理利用量22.92萬噸,處理利用率40.5%;蔬菜流通環節,蔬菜銷售量73.3萬噸,尾菜產生量11.98萬噸,處理利用量5.46萬噸,處理利用率達45.6%;尾菜綜合處理利用率平均達41.4%。持續做好尾菜處理利用工作,提高資源利用率,防止環境汙染等工作任重而道遠。

本報全媒體記者範武平 劉愛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