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近十億噸農作物秸稈收儲運輸或將有國家標準

據來自國家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糧食作物每年基本都保持在6億噸以上,但在糧食安全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對生態環境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據悉,此前我國分散式的小農經濟,在農作物秸稈方面多以漚制綠肥、作為燃料或者直接燒掉為主,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加上工業發展對生態造成的壓力,農作物秸稈也成為了對環境影響的一大因子,農作物秸稈問題開始變得突出。

從開始的禁燒,到後來的秸稈還田,均未對農作物秸稈的處理得到很好的解決。

變廢為寶?近十億噸農作物秸稈收儲運輸或將有國家標準

儘管目前尚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但普遍認為我國每年產生的農作物秸稈總量在10億噸左右,而伴隨著國內環保工作的不斷推進,如何處理這近10億噸的農作物秸稈,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會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要達到85%,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要達到75%。

目前,我國在處理秸稈問題方面,比較被看好的方式主要有生物質燃料(發電)、秸稈生產炭基複合肥、青貯飼料等。

變廢為寶?近十億噸農作物秸稈收儲運輸或將有國家標準

但是,雖然前景目前看起來都比較好,但在秸稈儲運方面卻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農作物秸稈的關鍵問題是季節性很強,收穫季節10天左右時間裡必須收集起來,同時由於缺乏秸稈綜合利用的大型龍頭企業,各地推廣的秸稈綜合利用仍以小規模的諸如沼氣、小型生物質鍋爐、草繩編制、仿木材料加工等為主,造成整個秸稈在收儲方面規格標準不一,導致想大量收購的找不到原料,有大量原料的找不到買家的尷尬局面。

變廢為寶?近十億噸農作物秸稈收儲運輸或將有國家標準

以生物質發電廠對秸稈的需求為例,生物質電廠要求收購的秸稈含水量不能超過10%、含雜率不能超過15%。

但是,個人收購秸稈一方面收購數量的多少極易受到天氣的影響,收購行為也極易受到資金、履約能力、抗風險能力等的制約,另一方面在秸稈打捆離田補貼的影響下,很多作業團隊急功近利不注重秸稈品質,導致收購的秸稈質量、數量無法保障。

這就造成了生物質發電廠為了滿足原料需求,往往需要多方採購,而賣方市場則是大量的秸稈混收混儲找不到買家。

變廢為寶?近十億噸農作物秸稈收儲運輸或將有國家標準

目前,針對我國秸稈收儲市場混亂,導致產銷對接不通暢等問題,近日有媒體發佈消息稱,農業農村部規劃規劃設計研究院正在全國徵求《農作物秸稈收儲運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意見反饋,有望形成國家規範。

每日糧油也在該機構的官方平臺查閱到,在2018年該機構曾先後兩次赴東北和華北地區進行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專題調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