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寧國兩彈元勳任新民,湖北襄陽谷城任氏家族下江南的歷史記憶

宣城寧國兩彈元勳任新民,湖北襄陽穀城任氏家族下江南的歷史記憶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 任新民

作者:趙祖軍
原來標題:任新民祖輩遷移寧國的歷史記憶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34期

任新民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是著名的“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之一。他是清末“湖北下江南”移民寧國第三代子孫的傑出代表。為了詳細瞭解任新民祖輩遷移寧國的歷史,作者與任新民親屬汪加越先生一道,於2017年9月專程赴湖北省谷城縣考察調研,受到谷城縣政協和谷城縣盛康鎮後營村任氏宗親的熱情接待和大力支持。谷城縣是任新民的祖籍地,谷城縣政協正在發掘任新民文史資料,谷城縣後營任氏宗親正在重修《任氏宗譜》,在後營村重建任氏宗詞,大家有許多共同語言,共同追憶任新民祖輩遷移寧國的歷史。

根據任新民、任新慧(任新民妹妹)的回憶,他們的祖父任國霖是從谷城縣任家灣遷移出來的。我們在谷城縣盛康鎮後營村尋訪過程中,“任家灣”這個歷史地名已經很模糊了,當地村民說法不一。任氏宗親認為應該在“五畝堰”上游。在他們的引領下,我們來到“五畝堰”大塘壩上。據任氏宗親介紹,現在的“五畝堰”大塘是20世紀50年代在“五畝堰”基礎上加高堤壩形成的。解放前,這口堰塘下游的水田是任氏祠堂的祠產,由任氏宗親租種。現在“五畝堰”大塘邊還有一處任氏宗親的祖墳,每年清明節他們都會來這裡祭祖。

宣城寧國兩彈元勳任新民,湖北襄陽穀城任氏家族下江南的歷史記憶

傳說,當年任國霖住在“五畝堰”上游,租種任氏祠堂的田地。當年,由於連年乾旱,莊稼顆粒無收,任國霖父母、妻子相繼去世,身材高大並會些武功的他遠走他鄉尋找生計。當時,他有3個兒子:正申、正喜、正祿。他將二兒子正喜託付給宗親,自己一擔籮筐挑著正申、正祿走水路,從村前的南河乘船到漢水、長江、水陽江來到寧國縣,先落腳在小東鄉四都五甲(現梅林鎮花園村)居住,不久便在寧國城裡縣衙找到差事,置辦了房產,在河瀝溪嵩合村荷花塘購買了田地。後任國霖曾騎著大白馬回鄉探親,交齊了當年租種任氏祠堂田地的租金。任國霖去世後葬在河瀝溪荷花塘邊。2017年寧國中學高中部遷擴建,需要徵用荷花塘及周邊土地,將任國霖墳墓遷葬於汪溪公墓。

據任新民回憶,任國霖是他十三四歲在宣城讀初中時去世的,享年81歲。他祖父是33歲遷居寧國,49歲時有了最小兒子任海清,任新民是任海清17歲時出生的,任海清50歲去世。任新民出生於1915年。據此推算,任海清出生於1898年,1947年去世;任國霖出生於1849年,1882年從谷城縣任家灣遷移來到寧國縣,1929年去世。

據任大才後人保存的草譜記載:任國隆(任國霖弟弟)是清光緒十年(1884)冬月初十從故土楊胡崗起程,至光緒十一年二月初四,遷移到寧國小東鄉四都五甲旗塔村居住。國霖二兒子正喜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十月十八日從故土起程,先遷到宣城縣東鄉方戴潭居住了12年,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遷到寧國小東鄉四都五甲拷村居住。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任正喜與堂侄任大才(任國隆的孫子)商議,抄錄了先祖世系和後代派行傳世。由此可知,任國霖比他弟弟任國隆早3年遷到寧國縣,任國霖的二兒子任正喜要比他晚26年來到寧國。草譜記載“任德修堂宗派”為“正大光明,守理居敬,成憲永昭,佑啟榮慶”。在任氏先祖世系中,“一世祖”是任文忠,任國霖是第十二世孫。任新民屬“大”字輩,曾用名“任大道”。按後營任氏宗譜世系推算,任新民應屬後營任氏第十四世孫。

宣城寧國兩彈元勳任新民,湖北襄陽穀城任氏家族下江南的歷史記憶

通過任國霖大兒子任正申重孫任明友和他妻子魯聲嵐以及任國霖二兒子任正喜重孫任明高在寧國多年的尋訪,發現任國霖總共有8個兒子、20個孫子,其後人在寧國主要分佈在東部梅林、中溪、寧墩等鄉鎮,現已經繁衍到第六代,人口眾多。

任新民父親任海清是任國霖最小的兒子,居住在寧國縣城。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寧國縣誌》記載:任海清,號靖寰,蕪關中學(蕪湖最早的中學校之一)畢業,民國十九年(1930)任寧國縣地方財政管理處主任,民國二十一年(1932)任寧國縣五區區長。據任新慧回憶,任海清後來還擔任過縣教育局督學、縣銀行行長等職。她和兩個哥哥岀生在城南路東側原寧陽小學附近的一處兩間平房,他們家在城西路南側也有一處房產:一進院落,正屋為客廳,二進院落,兩側為廂房,正屋為兩層樓房。這兩處房屋在後來的城市改造過程中被全部拆除了。她和兩個哥哥從小接受了良好教育,任新民、任新知都讀了大學,其中任新民出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她本人也讀了高中。

我們在谷城縣盛康鎮後營村尋訪過程中瞭解到,現在的後營村是十多年前由楊胡崗村和後營村合併而成,任家灣原屬楊胡崗村,現屬後營村。後營村是任氏宗祠所在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建祠堂,嘉慶二十一年(1816)重修。歷史上有“任家營”地名,包括前營、中營、後營3個村,村中大多數居民為任氏後人。如今中營與後營自然村落連成一片,歸後營村,前營村劃歸王家井村。抗日戰爭時期,任氏祠堂曾賣地籌資在祠堂及周邊建校舍,開辦小學、初中及高中學校。解放初期這裡還辦過中共谷城縣委黨校。至20世紀80年代祠堂房屋才被全部拆除。2017年後營任氏後人又在原址重建宗祠,任新民於2015年8月,為新建祠堂題寫了“任氏宗祠”四個大字。

宣城寧國兩彈元勳任新民,湖北襄陽穀城任氏家族下江南的歷史記憶

我們在新建祠堂的西側看到許多任氏祖墳的墓碑和重修祠堂的功德碑。在一塊“高祖妣任母周氏太孺人墓”碑上,我們發現了玄孫“國琳”、“國隆”的名字,他們的父輩是“秀”字輩、祖輩是“盈”字輩、曾祖是“金”字輩。這塊碑是中華民國七年(1918)由“清恩進士玄孫衡等監立”。碑文中的“國琳”應該是遷移到寧國縣的“國霖”,此墓碑為任國霖的太祖母墓碑。

據說,任新民當年出差到武漢曾打聽祖籍地情況。2015年,谷城後營任氏宗親找到他,他和妻子虞雙琴還在為未能回祖籍地看看感到遺憾。由此可見,中國人不忘根本、敬重祖先的傳統有多麼濃厚。

(作者趙祖軍系寧國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