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私募基金都是正規機構:首次納入負面清單,“扶優限劣”邁出第一步

“私募基金在各地市場準入標準不一、要求五花八門、不同背景機構遞交材料不同,審批也是時松時緊,雖然地方政府目的是防範風險,但諸如此類的隱性壁壘也讓許多機構的在辦理准入時遭遇一場‘拉鋸戰’、准入成本陡增。”沿海某省份一私募機構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然而,隨著《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9年版)》的落地,上述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11月22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公佈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9年版)》(以下簡稱清單2019)明確了對私募基金行業的管理。其中提出,非金融機構、不從事金融活動的企業,在註冊名稱和經營範圍中原則上不得使用“基金管理”(注:指從事私募基金管理業務的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合夥企業)等與金融相關的字樣。

清單2019規定,但凡在名稱和經營範圍中選擇使用上述字樣的企業(包括存量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將註冊信息及時告知金融管理部門,金融管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予以持續關注,並列入重點監管對象。

“事實上,私募被納入清單2019就是要讓真正從事私募基金的機構使用‘基金管理’這四個字,而把那些企圖打著‘基金’旗號行違法犯罪之事、掛羊頭賣狗肉之輩擋在門外。”北京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向記者介紹。

對此,多位受訪人士表示,私募基金管理被納入清單2019是國家頂層設計對私募基金行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的體現,也是政策扶優限劣的一大步、對行業而言是一大利好。而隨著清單的落地,全國實行統一的准入標準和監管措施,困擾行業許久的隱性壁壘亦有望被打破,行業“草莽時代”亦將逐漸終結,迎來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

扶優限劣,影響深遠

“這是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將帶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清科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符星華這樣說道。

前述接近監管層人士則分析稱,此次被納入清單2019對整個私募基金行業而言有三大意義。

首先,是對私募行業發展“開正門、堵歪道”的又一重大舉措。“誤導欺騙大眾,幹著利益輸送、為集團融資、甚至非法集資等勾當的大有人在,都自稱‘基金管理’或者‘資產管理’公司,這不僅侵害投資人利益,對整個行業而言也是信用、名譽的嚴重消耗。”前述私募機構負責人說道。

而隨著清單2019的落地,上述亂象有望得到根治。前述接近監管人士就強調,清單2019要求工商部門與金融監管部門做到註冊信息的及時聯動互通以及加強對使用“基金管理”字樣企業的重點監控,目的就是要將打著“私募基金”旗號從事其他活動乃至違法犯罪活動的企業與正規機構區分開來,以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防範和化解行業風險。

其次,則是困擾行業已久的隱形壁壘有望被打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准入要求不同、審批手續不一,地方政府對私募審批時松時緊,國資、民企被差別對待的事情時有發生。

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法務總監喬姍姍就向記者表示,“同一家機構在不同地區設立子公司可能面臨五花八門的標準,有些規定去年沒、今年又有了,還有臨時性的窗口指導、紅頭文件,行業准入政策可預見性欠佳。”

“雖然各地是為防範金融風險,但也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雷繼平補充道。

而此次清單2019將私募基金行業管理納入其中,其核心意義就在於將行業納入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通過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統一的准入標準和監管舉措,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將應屬於市場主體的“自主權”賦予市場主體。“這對於真正從事私募基金業務的企業,市場準入將更加透明公正,准入隱性壁壘也會進一步消除。”北京股權投資發展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任鵬說道。

前述接近監管層人士則強調,“負面清單不是不讓註冊,而是各地要按照統一準入程序,不能再以防範風險為由多設准入門檻,而進一步‘去偽存真’工作則交給金融監管部門去判斷。”

再者,這也是行業監管進一步向現代化治理機制邁進的體系。通過打通前端的工商註冊與中後端的金融監管,改變以往主管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建立市場監管與行業監管之間信息的及時互通、互聯。

“如此,行業監管部門對機構的關注與監督亦前置到了註冊階段,將有望大幅提升監管效率,進一步防範風險。”任鵬分析稱。

首入清單,“身份感”凸顯

多位受訪人士則向每經記者坦言,私募基金管理首被納入清單2019,一方面是政策扶優限劣的又一重大舉措;另一方面,對整個行業而言是行業身份感、辨識度不斷提高的體現。

“跟傳統金融相比,我們這個行業一直比較小眾,但如今被納入清單2019也是國家頂層設計認可私募基金行業重要性的體現,對正規機構從業者而言有著提振信心的作用。”前述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

前述接近監管人士就認為,“說白了,這是要讓私募機構更有‘身份感’,只有真正從事這個行業的機構才能起‘基金管理’的名。”

雷繼平就指出,私募行業雖然具有不公開性,但是隨著其體量的不斷增大,私募基金已經成為社會經濟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基金”、“基金管理”等詞彙已經與金融建立起緊密的聯繫,深深地刻上了金融的烙印。清單2019將其納入,是對行業規範化發展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要求。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數據,截至2019年10月,在中基協存續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404家、存續備案私募基金80650只、管理基金規模13.69萬億。

顯然,私募基金已成為我國資本市場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為實體經濟尤其中小微企業、科創企業的發展注入了金融的血液。以科創板為例,據中基協統計,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共有23家企業背後得到了私募基金投資,佔比達92.0%。私募基金在投產品共231只,為23家科創企業提供資本金約128億元。

當然,政策的扶優限劣與行業身份感凸顯僅是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基金行業本身仍有諸多“病症”亟待治理。

“當下是人多、產品多,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不少‘資產管理’‘基金管理’‘投資管理’叫法的機構,打著私募基金的名義行違法亂紀之實。”喬珊珊向記者說道。

雷繼平則進一步指出,即便是真正從事私募基金行業的機構,同樣也存在基金管理人信義義務意識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資金募集過程中存在不合規等問題。

“萬里長城第一步”,政策在完善

基於上述問題,喬珊珊就認為,解決行業“病症”需要內外共同驅動。對內而言,一方面是機構本身要不斷加強自身合規誠信的展業意識、完善內控等;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快存量“偽私募機構”的出清。外部,則是需要監管帶著行業走。

以本次清單2019為例,受訪人士均表示,其出臺有望大力整治前述亂象,但如何進一步細化落地,去偽存真、做到真正的“開正門、堵歪道”則仍需監管部門儘快頒佈相關配套政策。

前述接近監管的人士則透露稱,“私募基金納入清單2019只是‘扶優限劣’萬里長城的一步,後續還會有一系列的配套舉措出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目前,市場監管部門與中基協已經建立信息共享合作機制,實現私募基金登記註冊數據及時推送。下一步,中基協將持續對機制進行優化完善,實現數據信息全面共享,更加密切與市場監管、證券監管等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有效提高准入效率和事中事後監管能力。

與此同時,中基協還表示,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其在依法進行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的同時,將創新工作思路,配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以刀刃向內的精神改革完善登記備案工作,將市場準入管理措施放開與自律管理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落實,切實維護市場秩序,提高合規優質機構獲得感。

金融管理部門和市場監督部門將共同在以下方面開展後續工作:一是提升登記備案標準化和透明度。二是健全信息公開公示制度。三是探索登記備案分類分流。四是壓實中介機構責任。五是為創業投資基金提供差異化服務。六是推進私募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七是持續破除私募行業隱性准入壁壘。八是積極爭取將私募基金行業納入放寬市場準入試點。

此外,喬珊珊還建議道,扶優限劣一直是監管部門所強調的,但具體的機制體制是否可進一步細化出臺,例如形成一套機制,讓投資者有機會、有地方可以客觀地瞭解私募基金的專業能力、經營狀況、風險管理、信息披露等多維度情況,敦促機構進一步完善自身,也可幫助投資者減少信息不對稱,真正做到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