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中國整體就業穩定,服務業比重上升

11月30日,智聯招聘主辦的2019中國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在廣州舉行。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會上表示,當前經濟下行的整體經濟形勢並沒有對就業穩定產生根本性影響。

刘世锦:中国整体就业稳定,服务业比重上升

(圖為:劉世錦 主辦方供圖)

據人社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07萬人,同比增加10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36萬人,同比增加3萬人。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2%,降至多年來低位。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同比略降。

在經濟下滑形勢下,全國整體就業形勢為何依然平穩?劉世錦解釋稱,首先是因為經濟總量基數增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對就業的影響也在擴大;其次是服務業比重上升,而服務業吸收就業能力總體大於製造業,生產線上的工人轉身成為快遞員的現象比比皆是。

他舉例稱,2008年,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帶動的就業人口大概100萬多;到了2018年,同樣是一個百分點的增長,吸收的就業人口到了200多萬。“中國每年經濟新增量依然為世界最大,近年來相當於全球經濟新增量的30%左右。2018年的新增量相當於一個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他說。

他認為,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就業結構確實在發生著重大變革。

一方面,與工業發展相關的大部分需求和供給出現歷史需求峰值,行業內供過於求,競爭加劇,家電、房地產、汽車等行業裡面的市場利潤向頭部企業集中。

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也對就業結構產生了重大沖擊。在這一輪數字技術革命中,中國與先行者的差距並不大,有些領域處在“並跑”乃至“領跑”位置。數字技術拓展了生產和就業範圍,但是很多現有的工作崗位,如初級的生產加工人員,行政辦公人員,服務人員等將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技術變革引起的收入差距擴大、社會結構分化重組,中國也面臨著收入差距擴大的挑戰。

例如,今後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轉型升級、創新驅動,中國將形成一批3-5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圈或城市圈,創新經濟中的70%-80%都會在都市圈範圍內,大部分年輕人將出現在大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形成新的城市和產業格局。

他建議,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要促進勞動力流動優化人力資本配置。“

都市圈需要人員、資金、技術、土地等要素能夠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也就是說,既要讓農民進城,也要允許城裡人下鄉。

除此之外,還要完善社保體系築牢社會安全網。劉世錦建議,以更大力度、把更大份額的國有資本劃轉社保基金。改變有些地方對低收入勞動者的歧視性做法,在大體相當條件下,在就業、升學、晉升等方面,給低收入階層提供更多可及機會。

尤其要加快農民工進入和融入城市的進程,重點要解決好農民進城人員的住房問題。在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建立覆蓋全國的‘保基本’社會安全網。加快實現全國統籌、異地結轉,增加便利性,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劉世錦說。

他還表示,要加強職業培訓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低收入階段的收入,根本途徑是提高低收入者的人力資本。以後要促進與數字技術變革相適應的教育培訓體系改革,進一步倡導並推動終身學習、在職教育,與技術變革、結構調整的相適應。”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