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曆史傳說與真相之一:王莽何曾在濮陽趕劉秀

濮陽曆史傳說與真相之一:

王莽何曾在濮陽趕劉秀

歷史傳說是歷史真相的影子,有它虛幻的一面,也有它真實存在的一面。

一、諸多傳說

行走在百萬人口的龍鄉濮陽縣大地上,你會發現這裡很多鄉鎮都有西漢末年時王莽趕劉秀的歷史傳說。

傳說之一:掘地三尺

掘地三尺的傳說主要流傳在濮陽縣子岸鎮一帶。相傳,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漢建新,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各地造反聲不斷,劉秀是其中一支起義隊伍。相傳在一次戰鬥中,劉秀兵敗被王莽追趕。王莽軍隊一邊喊著"捉住劉秀",一邊快馬加鞭,猛撲上來。眼看就要抓住劉秀,劉秀卻眨眼不見了。周圍一片空曠,前不靠村,後不臨店,沒山、沒樹、沒溝、沒河,只有一個農民趕著一牛一馬在犁地。難道劉秀插翅飛上了天,天上又不見有鳥,莽軍莫明其妙,帶隊的軍官說:"看你往那兒跑,就是鑽進地裡,掘地三尺,也要挖出來。"於是就命令士兵挖。當兵的心裡明白,人怎麼能鑽進地裡,不過是抓不住劉秀,拿當兵的出出氣罷了。他們胡亂刨了幾個一人深的大坑,沒挖出劉秀,只好悻悻而去。

當地村民說,子岸一帶有西掘地、大王掘地等諸多名叫某某掘地的村莊,據說就是源於這個傳說。

傳說之二:劉秀歘饃

在今濮陽縣慶祖鎮毛寨村東約兩百米處,有一座蠶姑廟,廟內供著兩千年前因邂逅劉秀而蒙羞自盡的蠶姑。 相傳當年劉秀兵敗,被王莽大軍追殺至此,時值盛夏,光顧逃命已兩天沒吃上東西的劉秀是渴極餓極累極,實在無力繼續趕路的他,昏昏然停靠在路旁邊一顆大樹上喘息片刻,求生的慾望促使他幻想著此時如有人將湯湯水水端上來.讓自己美美的飽餐一頓,該有多好啊!豈料恍惚間偶一睜眼,奇蹟真的發生了。但見一布衣少女,荷擔而至,眉宇正中紅痣如星,面目端莊,正是本村少女蠶姑,是為給村東田間鋤禾的兄長送飯至此。劉秀聞見飯香,喜出望外,他未加思索,搶上一步,奪過擔中飯食狼吞虎嚥,眨眼功夫,把擔中饃飯一掃而光,此時,劉秀才抹了一把嘴,起身望著在一旁驚呆了的蠶姑說道:“多謝姑娘相救,他日得帝,決不相忘。”話音未落,只聽得遠處戰馬嘶嗚.料追兵將至,遂仔細看了姑娘一眼,上馬飛奔而去。

數年後,劉秀在柏鄉登基稱帝,遂率眾到此尋訪姑娘,欲接到宮中。報當年救駕之恩,然遍訪當地百姓,不見姑娘蹤影,經仔細打聽,從村民的講述中,知道此地數年前的毛小寨村一位叫蠶姑的姑娘,因給地裡鋤禾的兄長送午飯,途中飯菜被一漢子搶去吃了,而被兄長斥責隨便招惹野男人,一向自愛、性情剛烈的蠶姑羞憤不過,回家當即上吊自盡。劉秀聞聽,懊惱自責不已。頒旨為蠶姑立廟宇,塑金身以表蠶姑貞烈。自此,蠶姑廟前香火不絕.民間藝人們更是把此故事編成了戲曲《劉秀歘饃》,千百年傳唱不絕。

傳說之三:五星引路

西漢末年,王莽纂漢,劉秀起兵造反,王莽軍隊追擊劉秀。一次,劉秀兵敗,被王莽軍隊追趕至濮陽地界。初時還有殘兵敗將數百護衛著劉秀一路奔逃,一天夜晚,行至瓠子河南岸,夜漆黑,只聽得浪濤拍岸,河水滾滾流去,但不知何處深淺,一干人等正在岸邊徘徊不決,忽見東北方向夜空中有五顆明星相聚,放出耀眼光芒,劉秀見狀高聲叫道:天助我也,遂傳令眾軍士就從此處,向著五星照耀處,涉水過河,行至中流,河水剛及脖頸,於是得以順利渡河。剛行至河對岸,五星已散。人們認定此地為大吉之地,遂建村於此,取村名為五星。

傳說之四:劉秀封樹

在濮陽縣魯河鎮柘桑樹村,有這樣一個傳說:據傳公元23年,劉秀被王莽軍隊追趕,飢餓難耐,走到河南濮陽一棵桑樹旁,食桑子充飢得救命。劉秀稱皇帝后,封桑樹為王,但是錯把金牌掛到椿樹上了,所以成為椿樹王,桑樹未封,椿樹無功受祿,心是空的,蟲王吃桑葉,是為柘桑樹,後來人們定居柘桑樹旁建村,起名村名為柘桑樹村。古柘桑樹的樹根向四周隆起,像無數條巨蟒鑽入地下,當地人稱為“神樹”。

傳說之五:御言蚊自滅和長樂亭的蛤蟆——塌氣了

傳說西漢末年,劉秀和王莽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多年的戰爭。

一年春夏之交,劉秀被王莽大軍一連追趕了數日,人困馬乏實在跑不動了,見追兵已遠,就來到了上古帝王顓頊避暑的地方長樂亭歇息。此時.長樂亭花草異木,景色迷人,四周一片汪洋,令人陶醉。但劉秀擔心人多嘴雜,怕走漏了風聲,猶豫了一會,仍拿不定注意,見寺東隱隱約約有一孤零院落,就來到此處。劉秀覺得外面天氣潮溼,想在廟裡歇息。剛進到廟內,只見雜草叢生,空無一人,劉秀就脫下衣服,當作枕頭在石凳上欲睡。剛躺下不一會兒。一群蚊子嗡嗡喻而至,使他不能安眠。就用衣服沒精打采地打了幾下子,蚊子不見了。又過了一會兒劉秀正想閉眼,又嗡嗡地來了一群蚊子,打擾得他不能再睡。只好一會兒坐起驅趕,一會兒躺下,轉眼間已過了足有二個時辰。劉秀十分生氣,就自言自語的說道:真倒黴.這裡就不會沒蚊子。誰知話音一落,蚊子馬上不見了。劉秀見此心裡便洋洋得意:“神靈保佑,神靈保佑”。這就是御言蚊自滅的傳說。

劉秀躺下入睡還不到半個時辰,又聽到窪坑裡的蛤蟆哇哇哇哇的亂叫,聒噪刺耳,劉秀十分煩惱,隨即開口:“蚊子不咬老子了,蛤蟆又叫.我要當家統統都叫它變個啞巴。”果然,話音剛落,坑裡的蛤蟆也就鴉鵲無聲了。這樣劉秀不知不覺地又入了夢多。到了東漢,這裡的哈蟆傳說再也沒有叫過,又經過歷朝歷代的文人加工,長樂亭的蛤蟆——塌氣了這個歇後語固定了下來,流傳至今。

二、王莽未曾趕劉秀

可以說,王莽趕劉秀的傳說在濮陽縣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是,中國歷史上,王莽真的趕過劉秀嗎?

我們看看真實的歷史記載:

公元6年,王莽創立新朝。公元17年,農民起義爆發,公元23年,王莽被殺,17年的時間,王莽一直未出長安,如果說王莽親自追殺劉秀趕至濮陽,顯然是不妥的。再看看劉秀與王莽之間交戰的地方,劉秀是河南省南陽市人,起事於宛縣(南陽市),隨著起義軍的不斷擴大,先後佔領長聚、新野、湖陽等地,公元23年,與王莽交戰與新野。劉秀從幾千人的隊伍逐漸壯大成十萬餘人,王莽集結兵力,讓王尋率兵前往如今的許昌市西,將劉秀圍困於昆陽,劉秀逃出,並攻佔今河南登封市,之後王莽被三秦地區的人斬殺,首級被送往宛城。以此推斷,王莽與劉秀之間的戰鬥地區僅限於河南省中南部以及湖北省的北部,根本就沒有涉及到濮陽一帶。

既然歷史上沒有王莽趕劉秀的事實,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王莽趕劉秀的傳說呢?

有學者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事實上,真正追殺劉秀的不是王莽,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叫“王郎”。

這個王郎和王莽可沒法比。王莽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演義,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王郎本名叫王昌,是河北邯鄲人,平時以看相為生,他和王莽連半點關係都沒有。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王莽在公元23年5月的時候也被人殺死在長安。王郎看到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看到素無名聲的劉玄被擁立為更始皇帝,他也萌生了當皇帝的念頭,可是怎麼稱帝呢?王郎確實有一定見識。他分析出來百姓思念漢朝統治,他就利用這一點,給自己臉上貼金。漢朝是劉氏的天下,王郎就詐稱自己是漢成帝遺落在民間的兒子劉子輿,然後聯合劉邦的後人劉林、邯鄲豪強李育等人,於公元23年12月在邯鄲稱帝,之後派遣使者召降各地。很多郡守不清楚真相,望風歸順。沒多長時間,邯鄲以北幾乎全是王郎的地盤了。在王郎稱帝前,劉秀就已經被更始王朝派到河北巡視各地了。因為劉秀的身份直接影響到了王郎的皇位,王郎稱帝后有了自己的兵馬,就想著趕緊除掉劉秀這個心腹大患。王郎以十萬戶的封地為懸賞,不僅下令各地抓捕劉秀,更是從邯鄲派出騎兵直接去追殺劉秀,於是“王郎趕劉秀”的大幕就拉開了。

三、發生在濮陽縣的歷史真相

但是,查閱有關歷史資料,沒有任何有關王莽軍隊在濮陽追殺劉秀的記載,即便是王郎趕劉秀,從諸多史書中,也查找不到在濮陽縣的記載。那麼,為什麼在濮陽縣許多地方會流傳“王莽趕劉秀”的傳說,它的真相又是什麼?或者說,在濮陽縣發生的所謂“王莽趕劉秀”,一定另有真相。

我們先看看濮陽縣地方史志的有關記載:

《清嘉慶開州志》在兵燹中說:王莽居攝二年,東郡(郡治在濮陽縣)太守翟義與嚴鄉侯信謀舉兵誅莽,立信為天子,莽遣孫建等七人攻圍翟義於圉城(位於今濮陽縣西南),破之。

《清光緒開州志》在兵燹中說:王莽居攝二年,東郡(郡治在濮陽縣)太守翟義與嚴鄉侯信謀舉兵誅莽,立信為天子,莽遣孫建等七人攻圍翟義於圉城(位於今濮陽縣西南),破之。

《濮陽縣誌》(1989年版)大事記中說:始建國二年,東郡(郡治在濮陽縣)太守翟義、嚴鄉侯劉信,謀舉兵誅莽,立劉信為皇帝。王莽發兵圍攻,在圉城(位於今濮陽縣西南)大破翟義。

從這三段歷史記載可以瞭解,王莽建立新朝後,在濮陽做東郡太守的翟義密謀造反,就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王莽派軍隊圍攻翟義,後來在圉城打敗了翟義。

我們還可以從古人的兩首詩中瞭解到一點歷史真相:

漢朝時翟義門人創作的平陵東一詩中說,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

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

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曾經在一首詩的前言中說。故東郡太守翟義為漢誅莽不勝而死,其事甚偉而郡人不知祀之,餘始請祀於名宦祠。他為此作翟義公歌:

東郡太守翟義公,欲噓炎燼為長虹。

皇天未啟赤符子,一寸血作千家紅。

汝南殃及枯骨冢,濮陽改築鯨鯢宮。

中原掩耳宣大誥,偷淚自詠平陵東。

侯王吏民四十萬,何面死謁隆準翁。

昆陽雷動虎蹤滅,太液波沸蛙聲窮。

高廟不請政君罪,雲臺但書列宿功。

秪今魏守祀名績,俎豆不載何其蒙。

爾曹只知狄司空,近聞依稀田侍中。

世間萬事在反掌,成敗那得論英雄。

椒漿一灑千古淚,靈旗忽若搖空濛。

憶昨彭城過廉裡,裡中老人誇大龔。

漢家九鼎二子在,嗚呼豈系桐江風。

其實,在西漢末年,翟義在濮陽造反,號召誅殺王莽,是當時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根據後漢書等諸多史料記載,給大家敘述如下:

公元6年,王莽稱假皇帝。公元7年,東郡(河南省濮陽市西南)太守翟義坐不住了,打算有所行動。翟義是成帝劉驁朝的宰相翟方進的兒子,他對外甥陳豐說:新都侯王莽代理皇帝,向全國發號施令。皇上駕崩,王莽這個老傢伙故意從皇族中挑了一個最小的立為皇太子,稱為“孺子”,他這是想假裝周公輔政,試探天下人心。王莽篡漢之心,已經是明擺著的事兒了。但是,現如今皇族衰弱,長安以外根本沒有強大的封國,官吏百姓不得不服。我,翟義,身為宰相之子,又是一個大郡的太守,父子兩代都受朝廷厚恩(實際上,翟方進是被成帝劉驁逼著自殺的),此時不為國家討伐叛賊,更待何時!我打算舉兵西進,誅殺王莽,另選皇族子弟登基,我將輔佐他治理國家。退一步講,即使行動失敗,我也是為國身死,留名青史,也可以無愧於先帝了!我打算行動,你願意追隨我嗎?”陳豐十八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一口承諾。

翟義於是與東郡都尉(民兵司令)劉宇、嚴鄉侯劉信、劉信的弟弟武平侯劉璜合謀,在九月都試的時候(都試,就是檢閱軍隊。西漢每年立秋日,地方政府檢閱民兵)斬殺觀縣縣令,控制了本地的戰車、騎兵、弓箭手,再徵召郡中勇士,部署將帥。劉信的兒子劉匡,當時是東平王(過繼給東平國繼承香火),於是與東平國(首府無鹽,山東省東平縣東南)的防衛部隊合兵一處,擁立劉信為皇帝。翟義自稱大司馬,兼柱天大將軍。通報各郡、各封國,發出反莽檄文:王莽用鴆酒毒死孝平皇帝,自稱假皇帝,他的目的就是要剷除漢朝政權。現在,真正的天子已經即位,當共同代天懲罰王莽!

各郡、各封國大為震動。翟義大軍抵達山陽郡(山東省金鄉縣西北昌邑鎮)時,已有十餘萬人。

王莽得到消息,驚惶失措,連飯都吃不下(從來沒經過這種陣仗,難免心虛)。太皇太后王政君聽說王莽的表現後,哂笑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雖然是個女人,也知道王莽現在嚇得半死。

王莽於是任命了一堆親屬和親信,封為各種各樣的將軍,率軍攻擊翟義。京城附近地區(關中·三輔)聽到翟義起兵的消息,二十三個縣的盜賊併發。槐裡(陝西省興平市)男子趙朋、霍鴻等自稱為將軍,攻擊、焚燒官府,擊殺右輔都尉(西長安市民兵司令,駐郿縣,陝西省眉縣)和斄縣縣令(斄讀如臺,陝西省武功縣西南)。他們一合計,政府軍都去東征了,現在長安空虛,正是進攻的良機!不久,趙朋、霍鴻的人馬也達到了十餘萬,衝入長安,與政府軍交戰,火光熊熊,直照未央宮。

王莽連忙又任命一大堆將軍,與趙朋軍交戰。再任命太保、後承(四輔之二)、承陽侯甄邯為大將軍,在高帝廟接受斧鉞,號令全國的軍隊。王莽每天抱著三歲的孺子劉嬰,到皇家祖廟祈禱,集合群臣宣稱:從前周成王年幼,周公代君主處理國政,管叔、蔡叔挾持武庚(商紂王的兒子)叛變。而今,翟義也挾持劉信作亂。連古代的大聖人都怕這種事情,何況我王莽這樣渺小的人!群臣都說,不遭受這次大難,就不能展示您的聖德!

十月十五日,王莽仿效《周書》,也撰寫《大誥》(周公東征管蔡諸國時,作《大誥》,大誥即文告、宣言),說:當翟義反書傳到的那天,劉姓皇族在京師的俊傑有四百人,而民眾的賢者有九萬人。我謹依靠這些俊傑和賢人,保衛皇室,建立功業。孺子尚小,還不能承擔大業,上天賜給我居攝寶龜(可能是莽哥自己製造的某種“祥瑞”),太皇太后又以“丹石之符”(即寫著王莽應該當皇帝的那塊石頭),下詔讓我攝政,如周公故事。今翟義、劉信興師動眾,相與爭帝。我占卜得到大吉之卦,派將出兵,以寧天下,保護孺子。我這麼做,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不敢違背上天的使命,只願興我漢室。翟義、劉信這樣的卑鄙小人,大逆不道,他們難道不知道,命運是上天註定的,他們豈能謀反成功?我軍剿滅反賊,指日可待!

隨後,派大夫桓譚等前往全國各地,將自己會把政權歸還孺子的意圖曉喻全國。

莽軍東征,抵達陳留郡、菑縣(河南省民權縣東),大破翟義軍,斬殺劉璜。王莽大喜,立即封賞,一口氣封了五十五個列侯,直接在軍中授予爵位。大赦天下。

隨後,莽軍將翟義圍在圉縣(河南省杞縣南圉鎮),十二月,大敗翟義。翟義與劉信逃亡。翟義逃到固始縣(河南省淮陽縣北)被捕,然後一頓亂剁,大卸八塊,鬧市示眾。但劉信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始終沒有抓到。

公元8年初,莽軍東西兩路合兵一處,二月,擊潰趙朋、霍鴻。王莽在白虎殿舉行酒宴,慰勞和賞賜將帥。命令南鄉侯陳崇審核軍功,排列高低。依照周朝的制度,把爵位分為五等,賜封功臣為侯、伯、子、男,共三百九十五人。應當賜爵為關內侯的,改名附城,又有數百人。

王莽下令盡毀翟義宅第,灌注汙水,做成汙池(對謀反者的一種懲罰措施)。又下令把翟義的老爹翟方進和他祖先在汝南的墓墳全部挖了,焚燒棺材,屠殺三族,連幼兒都不能倖免。甚至還將屍體都放進同一個大坑,用荊棘跟五毒(蠍子、蜈蚣、蛇、馬蜂、蟾蜍)羼雜一併埋葬。又下令把翟義、趙朋、霍鴻黨羽們的屍體,堆積在濮陽、無鹽、圉縣、槐裡、周至(陝西省周至縣東)五個地方(翟義首先在濮陽發難,在無鹽集結,而最後在圉縣被滅。趙朋以槐裡為根據地,霍鴻以周至為根據地)的交通大道旁邊,在屍堆上豎起木牌,上面寫著“反虜,逆賊,男鯨,女鯢(大魚為害者)”,下令專人定期巡視,防止破壞,震懾百姓。翟義等人被剿滅,王莽正式登基。

四、揭開王莽在濮陽趕劉秀的歷史真相

從史書的諸多記載中,我們基本可以還原這樣一個歷史真相:王莽根本就沒有在濮陽追趕過劉秀,所謂的在濮陽縣發生的“王莽趕劉秀”,實際跟發生在西漢末年的一次震驚朝野的起義有關。東郡太守翟義假借漢室劉信,在濮陽造反,號令誅殺王莽,王莽派大軍瘋狂鎮壓,追殺翟義和劉信。由此看來,濮陽的“王莽趕劉秀”的歷史傳說,實際應該是“王莽趕劉信”。

發生過的歷史,總要在一個地方留下印記,只不過有時候口口相傳,以訛傳訛,逐步變成了後人相傳的傳說。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2、《資治通鑑》;

3、臺灣柏楊著《白話資治通鑑》;

4、《清嘉慶開州志》;

5、《清光緒開州志》;

6、《濮陽縣誌》(1989年版);

7、《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