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明朝遗民中的山东人

■ 沧桑齐鲁

□ 张铭璇

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早已在1644年灭亡,至今已经375年。但至今还有人自称是“大明遗民”,他们就是现居韩国的“明义会”和“九义士子孙亲睦会”。

散处韩国各地的明朝遗民现有24姓,16万多人;而九义士子孙分冯、王、郑、黄四姓,合计3000多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九义士子孙亲睦会会长冯荣燮先生及其次子冯起亨来山东临朐寻根问祖,方才让我们了解了这些明朝遗民的真正历史。

原来,在明朝时期,倭寇曾经多次侵略朝鲜,明神宗曾经派青州人邢玠领兵援助朝鲜攻打倭寇;朝鲜国王、臣民都对明朝军援感恩戴德,使中朝两国关系亲如手足。

明朝末年,女真族在东北兴起,组成“八旗军队”,史称“后金”。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金国八旗军兵首次南征朝鲜。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易汗称帝,号为清太宗。同年12月,清太宗率领十万清兵,再度南征朝鲜,围困南汉山城长达45天。

朝鲜国王走投无路,只好身穿蓝色囚衣,身骑象征国丧之色的白马,以亡国之君的身份,出南汉山城西城门(不准走正南门)到三田渡投降!而清太宗坐在九层高的受降坛上,接受朝鲜国王三跪九叩、表示臣服的大礼,并强迫仁祖国王接受称臣纳贡等条件。

为了胁迫朝鲜亲清疏明,清太宗在班师还朝之日,将朝鲜国王的两个王子——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带往沈阳以作人质。此后,清兵开始袭击明朝边境,甚至跨越渤海深入内地进行抢掠财物和人口,临朐的冯三仕、寿光的崔回姐便是这时候被掳掠到沈阳的。

明朝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占据中原,许多汉人纷纷抵抗,章丘的王凤岗,通州的杨福吉,青州的王文祥,东昌的王美承,大同的裴三生、柳溪山等庠生和琅琊进士郑先甲、杭州进士黄功,俱因抗清而先后被捕,拘禁于沈阳馆。

据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清史专家张玉兴先生考证:清兵抓去的男丁多被卖入劳工市场。而软禁沈阳的两个朝鲜王子则可以随便进出沈阳馆,他们在劳工市场发现了这些反清志士,于是花钱买下带入沈阳馆做仆役。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王朝眼看明朝已经不存在,没有必要再顾虑朝鲜亲近明朝,所以便将两个朝鲜王子释放回国。那些被他们买下的抗清志士便以奴仆的身份去了朝鲜,共有九人,朝鲜人称之为“明国九义士”。

这九义士分别是:王美承、冯三仕、黄功、杨福吉、王文祥、裴三生、王凤岗、郑先甲和柳溪山。

王美承,字继伯,东昌(现山东聊城)人,性慷慨有气义,喜施与,常振人之急而如不及,由是人皆感其德而服其义。清兵入关,被抓捕入沈阳。1645年,朝鲜王子归国,美承随往,居皇朝人村,享其廪食。国王悯其孤苦而命娶。美承对曰:“国仇未报,敢为儿女计乎?”声泪俱下,闻者莫不感泣。

冯三仕,字惟荣,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生于山东青州富亭里,为冯裕之七世孙。崇祯四年聘翰林编修李照楠之女以为室。崇祯十二年,虏围武城,三仕提兵赴援,军溃见执,系于沈阳。迨京师陷,三仕日夜忧愤,不欲归故里。及王子归国,遂从至汉城。

黄功,字圣报,杭州人,崇祯庚午进士,初授寿光知县,累官至中都留守。及闻京师变,日夜恸哭病笃。史可法尚书立福王于南京。黄功收散卒入保宿迁。史尚书督师淮阳,召留守还。黄功曰:“清虏已至邳,不敢闻命也。”乃集乡兵三千,晓之以忠义,誓之以死守;未几,虏合兵至,竟以食尽无援城陷,被执不屈。贼壮其忠,系之沈阳。1645年,王子东还。黄功呼天痛哭,引刀自刎!王子遽夺其刀,慰之而行。黄功拜诀曰:“国破家亡,苟延视息者,惟望中原之恢复矣!至此路穷,不死何待?”群泪俱下,一行莫不郁悒。王子亲赐手札,暗告北伐反清之计。黄功拭泪拜曰:“诚如此,当为前驱!”遂渡鸭绿江,侨居汉城。

杨福吉,字祥甫,其先蜀人,后徙通州(现北京通州区)。崇祯初,福吉与历城知县友善。其客居历城之时,清虏至,破历城,知县死之。福吉被捕,拘入沈阳。后随朝鲜王子入东国。

王文祥,字汝章,山东青州人。1644年,清兵入寇青州。文祥设砦自卫;砦破被执,送之沈阳,遂与朝鲜王子结识。后随王子东渡至汉城,寄寓王宫外皇朝人村。时与宣文王(国王凤林大君谥号)商磋反清,欲伸大义于天下。及王薨,文祥万念俱灰,屏息绝迹,每风雨之夕,辄仰天号哭,年及六十又七,卒于皇朝人村。

裴三生,字之重,大同人,崇祯末,匪贼四起,劫掠乡里。三生集义兵保乡自卫。后清兵至,三生被捕,虏将以刃胁降,三生立而怒骂;贼壮之,系送沈阳,遂与朝鲜王子共处。1645年,随凤林大君东渡至汉城。及王薨,三生时怀愤痛,中夜悲泣不自胜,竟以忧愤卒于汉人村,时年64岁。

王凤岗,字岐阳,山东章丘常远庄人。崇祯丙子春,流贼寇掠乡里。凤岗举家避寇于海岛中,后叛贼孔有德陷海岛,凤岗举家被获。贼怜其少,义之而不害,并夫人黄氏囚而解入沈阳。此时,朝鲜王子凤林大君以人质被软禁沈阳馆,遂与凤岗结识,请为管下。1644年,京师不守,帝殉社稷,凤岗时时号哭,屡日绝食。翌年之春,朝鲜王子获释归国,凤岗随赴汉城,与其他八位义士寄寓王宫外“皇朝人村”(亦称汉人村、明人村)。国王厚赐衣廪,赐名“以文”;将兴义旅以反清,欲重用之。凤岗对曰:“羁旅之臣,敢宠荣而忘国仇哉?天若祚明,克复中夏,归死足矣!”后王薨,凤岗恸大义之未伸,闭门自靖,不言世事。或有问皇朝事者,辄呜咽不能言;或痛哭呕血。是以人皆不忍问焉。

郑先甲,字始仁,琅琊人,崇祯中举进士。贼逼京师,先甲即赴皇城;贼已纵横,行旅阻绝,寓居野寺。后闻京师陷,缟衣发丧,日夕痛哭,竟为清兵所执,系至沈阳。后渡鸭江,愿留香山。及其老也,朝廷致之王京,月赐廪米,俾授译学。居常悒悒,曾赋诗曰:“三角山南汉水东,寂寥谁与此身同?君亲永隔乾坤外,师友分离道路中;乡梦有蛩容易觉,尺书无雁极难通。未成归计关河阻,空望青齐意不穷!”

柳溪山,字许弄,大同人,天资淡泊绝俗,隐居千夫山中,有家僮数人,种黍以给。崇祯皇帝殉社,溪山乃裂巾衫,弃妻子,蓬首垢面佯狂;转之河间,遇清虏辄诟骂,遂被捕至沈阳。后闻王子有兴复明室之志,而东渡汉城。及王薨,则辞病敛迹,纵酒悲歌;已而病革于永历戊戌之春,时年32岁。

这便是被朝鲜臣民尊称为“明国九义士”的正史记载,其中王美承、冯三仕、王文祥、王凤岗、郑先甲都是山东人。此外,随朝鲜王子同返者,尚有几位巾帼女杰,其中一位是山东寿光崔回姐。

崔回姐,山东寿光人,生于明天启五年,其父崔云溥,任洪洞知县,以其为官在外,回家时妻娩一女,故名之曰“回姐”。后嫁同县秀才张九箫。崇祯壬午(公元1642年),清兵入寇山东,抢夺财物。回姐遂被掳至沈阳。六月,回姐受清兵差遣,侍朝鲜昭显王子于沈阳馆。1645年,崔回姐遇赦获释,并随朝鲜王子东渡至汉城。肃宗国王赏其绘画刺绣技艺超群,而擢之侍卫累朝。及其耄耋,宜有轸恤;肃宗国王遂“令吏曹特赐尚宫教旨,亦令地部优给衣资食物”。1705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敕葬于朝鲜杨州香花村。

昭显世子归国不久即亡,凤林大君遂被册封为国王世子。1650年,朝鲜仁祖国王驾崩,世子凤林大君继承王位,称孝宗大王。

为了便于同九义士商讨反清大计,凤林大君在自己居住的“下於义宫朝阳楼”南墙外,专门为九义士修建了“皇朝人村”,令其寄居。从此,凤林大君与明国九义士朝夕相处,无时不谈反清之事。他们卧薪尝胆,矢志北伐;闻鸡起舞,誓灭鞑清。朝鲜王国在孝宗国王的主持下,厉兵秣马,聚草屯粮,准备挥师北伐。文臣宋时烈、武将李浣等人也极力支持讨清北伐。明国九义士更是鼎力相助。然而天生不测,就在孝宗国王即位的第十年(公元1659年),41岁的孝宗国王中道崩殂!反清复明壮志未酬,抱恨终生赍志而殁!临终遗言:“日暮途远,至痛在心!”

明国九义士痛不欲生,涕零呕血,恨清廷之未灭,哀孝宗之归冥,怜明室复辟无望,叹苍天不助我兴……

九义士中的王美承看反清大计瓦解,遂绝食五天,以死相殉!

王凤岗则痛哭呕血,闭门不出……

1705年正月初四,即明朝开国纪念日,朝鲜肃宗国王率领满朝官员和大明遗民后裔虔诚致祭明朝皇帝;并由九义士后裔任守值官。

1831年,九义士后裔多从“皇朝人村”移居朝宗岩附近,并在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纪念日(正月初四),身著时代冠服,登上朝宗岩山顶,面向西方跪拜,举行国庆活动。每年阴历三月十九日,即明崇祯皇帝自缢殉社日,九义士后裔还要聚会大报坛,召开亲睦会,以期卧薪尝胆,反清复明;同时对崇祯皇帝的自缢殉社表示哀悼……这些活动一直沿袭了200多年,直到1934年日本统治朝鲜,才被迫废止。

1958年,九义士后裔恢复了1934年之前对明代皇帝的祭祀习俗。

每年的正月初四,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登基的开国纪念日。九义士后裔们还要持笏易履,头戴乌纱帽,面对明皇祭坛,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达他们对明代皇帝的浩荡鸿恩铭记不忘,世代永传的追远之情和节义情怀。

在婚嫁方面,他们为了保持纯洁的汉明血统,起初只以九姓通婚论嫁,后来由于“通婚圈太小”等原因,才不得不与当地人互通婚姻;不过他们的子孙仍然以“大明遗民”“居韩遗孙”而自称,并且在每年的祭享礼仪中都要作为九义士后裔而参加盛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