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养廉银制度养廉了吗?从吏治角度入手,探析古代养廉制度演变

由于明末官员贪腐严重,造成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从而使清政府有机可乘入主中原。清王朝建立以后,积极吸取明朝教训创立了前所未有的

“养廉银”制度养廉银,顾名思义就是防止官员因薄俸而引起大规模贪污,所以从各地的火耗以及税赋当中拿出一部分给文官作为补贴。

清代养廉银制度养廉了吗?从吏治角度入手,探析古代养廉制度演变

一、古代官员俸禄多少取决于吏治的作用

1、各朝代对俸禄厚薄的探索

官员的俸禄多少直接影响到他治理一方的态度,也关系到在他治下百姓的生活状态。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各朝代必须严格控制他们在地方的代言人。俸禄的多与少,哪个才能对地方的吏治起到更好的效果,到今天也一直没有定论。

汉朝实行的是厚俸制度,汉惠帝认为官吏是为了百姓的,要让百姓能够信赖他们就必须给以厚禄。汉宣帝也曾说为了让小官勤于政务,就必须给他们提高薪俸以免其鱼肉百姓。汉朝的官员分为十六个等级,最低等的官员每月都能分得十六斛农作物,完全可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所以汉朝实行的是厚俸制度。

进入隋唐以来,随着三品六部制的实行我国吏治也渐入佳境,可是俸禄相较于汉朝就逊色不少。尽管唐朝对官员俸禄十分重视,尽管想法设法的提高官员待遇可是整体水平却不是很高。

与汉朝相比,两朝级别最低的吏员之间俸禄还相差百分之三十。后人评价说终唐一朝官员的俸禄都少的可怜。

清代养廉银制度养廉了吗?从吏治角度入手,探析古代养廉制度演变

可是到了北宋,虽然军政方面无法与汉,唐相比较,但是经济方面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都市。在北宋建立初期,赵匡胤就曾明确表态,官员的俸禄必须从优,只有他们都家境殷实才能造福一方。而范仲淹也曾多次上书表面要想培养贤臣,必须先给与厚禄,让他们丰衣足食才能督促其善政,然后制定规则有不遵从者,可罢免可诛杀。

有了实力,当然可以财大气粗,就像大公司自然会给员工优厚的待遇。可是宋朝前所未有的优越俸禄却并没有给它带来高回报,高效率的政绩。相反宋末农民起义频发,盗匪横行。透过《水浒传》就不难看出,宋徽宗时官员的不作为和乱作为。

明太祖朱元璋本就是农民出身,所以他感受过官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对他们有着很大的积怨。因此他上台以来,实行了最严格的薄俸政策同时明初对于官吏贪污的整治也十分厉害。只要有贪污的官员,轻则罢官重则杀头甚至连坐。所以这种制度对于吏治的危害也是非常明显的,到了明末国家机器减弱而官员们大肆中饱私囊,造成了官员联合对抗朝廷的局面。

明朝的覆灭与这种薄俸制有着很大的牵连,二者密不可分。

2、清王朝吸取教训设立养廉银

清康熙帝时期也是实现的薄俸政策,俸禄按照品级发放而且正、副差别不大。赵王景就曾上书抱怨说一个县令,一年才只有四十五两银子他需要供给家人的温饱还要喂马再加上迎来送往如果不搜刮民脂民膏则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

清代养廉银制度养廉了吗?从吏治角度入手,探析古代养廉制度演变

这种薄俸制度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民情得不到及时的传递,贪污之风会不断延续而那些真正廉洁的官员都难以为继。此种危情之下,雍正皇帝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吏治做出了很大的调整。首先设立刑罚,其次采取厚俸制度,在总结古代经验之后开创了养廉银。

养廉银的出发点就是,在正常的俸禄之外朝廷再另外拨款,以保持官员的清正廉洁。它不同于宋朝的厚俸,而是一种立于薪俸制度之外的额外收入。顾名思义,就是用这笔钱来减少官员的贪污,够其正常生活的开支。二者叠加起来增加了官员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吏的生活条件,促使其不愿贪赃枉法使其具有廉洁奉公的主观能动性。

养廉银最初现在山西试行,而后推广到全国。它的初衷就是以高俸禄来使官员廉洁,所以不论是在京官员还是地方官员,文官或者武官都能得到一笔非常丰厚的养廉银。所以养廉银的数目,通常是官员正常薪俸的十倍甚至是百倍,而且这笔资金数目的多少是根据其所管辖地方的税收或者其主政部门而制定的,因此

各官员的养廉银数目参差不齐

各地税收火耗不同抑或主政方向不同这造成了养廉银制度的不完善,在创立初期波动较大,一直到嘉庆朝才变成一成不变的制度。养廉银自雍正朝确立以来到溥仪退位大清亡国结束,是清帝国一则不可或缺的制度。

清代养廉银制度养廉了吗?从吏治角度入手,探析古代养廉制度演变

二、养廉银制度对吏治的影响

自大明首辅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政策之后,税收只收白银不收实物,大大充实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在提炼白银过程中,难免产生损耗,而这些损耗就由官员向百姓直接征收成为他们的灰色收入。清朝立国后严格实行火耗归公,这就触犯了官员的利益导致康熙末年贪腐严重。

1、 养廉银的积极作用

火耗归公政策虽然严苛也并不能完全收缴所有火耗,有时也不得不向地方官员低头。康熙对此事就十分通晓,他曾经就和河南巡抚讲,所谓廉洁的官吏也并不是分为不取,如果真的没有私心那他就没法养活家人。

而养廉银的产生可以说是对于官员的一种补偿,以高薪养廉来换得官场的清白。它的本意就是“官吏设养廉之本,使国事留办理之资。它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真正意义上扩充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使国家财务情况迅速好转,填补了康熙末年留下的国库亏空问题。

清代养廉银制度养廉了吗?从吏治角度入手,探析古代养廉制度演变

康熙画像

康熙时期南征北战而且贪腐严重,户部所剩银两不过八百万白银,而推行养廉银制度以后国库迅速充盈达到了六千万两之多,奠定了乾隆盛世的基础。乾隆的财政充足完全归功于雍正十几年的勤政。

其次,养廉银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底层平民百姓的生活负担。首先官员有了高于俸禄数十倍乃至百倍的奖金自然不在乎百姓手里的仨瓜俩枣,而且官员丰衣足食不会再去无限制的搜刮百姓以维持开销。

最后养廉银对火耗归公也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二者并驾齐驱。耗羡率由官员制定的时候,毫无节制,想征多少全凭自己想法。使得各地百姓苦不堪言,而有了养廉银之后,其作为对官员的一种变相补偿也有助于国家统一制定政策,使官员都有了一定的节制。

清代养廉银制度养廉了吗?从吏治角度入手,探析古代养廉制度演变

养廉银设立之初极大的调整了清代官员的吏治情况,清除了一股邪流,避免了像明末一样的情况发生。雍正皇帝本人也非常看好这项决策,他说自从继位以来,严令禁止贪污行贿但又怕各级官员入不敷出,投机取巧,所以设立了养廉制度,这是澄清吏治之根本。

2、 养廉银后来养出了许多弊端

由于养廉银发放到官员手里的数量本就不一样,同级别的官员得到的银子相差甚远。由于其本身的不公就会导致很多人不服。比如分管江浙的两江总督,这个地方是大清的钱袋子最富庶的地方,那么他的养廉银是一年一万八千两白银。是他正常工资的一百倍之多。而与之同级别的湖北总督则为每年一万五千两。为例弥补这种不平衡,这就导致了“陋规”的产生。

“陋规”就是所谓的“潜规则”,以总督为例,在其治下的所有官吏每年都必须给他上“岁礼”。一个县令每年就需要给总督进贡两千两白银,可是他的养廉银已经不够花了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百姓的盘剥。所以它的分配不均又造成了官员进一级的贪腐,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的政策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作为官员薪俸的来源本就应该是正常的税收政策,可是养廉银的来源却是火耗。火耗本就是一种变相的苛捐杂税,不是正常的收取方式。这本是雍正的缓兵之计,却不想其历任者都未曾在养廉银的来源上做出变革。这就使得百姓对其怨声载道,而到了后期官员也对养廉银无感。

清代养廉银制度养廉了吗?从吏治角度入手,探析古代养廉制度演变

虽然养廉银为清朝的官场带来了暂时的安宁,可是它并未开辟一个持久廉洁的政治土壤。直到乾隆末年,各级地方官员又开始了横征暴敛。甚至出现了和珅,这样家财与国库匹敌的大贪官。到了清朝后期,由于连年征伐,国库空虚,国家机器职能衰弱,养廉银已经完全失去了其作用。

三、结语

要想保证官员的廉洁,就必须制定良好的监督管理体系,和适合国情的奖罚制度。如果单纯依靠钱财来换取廉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贪婪和欲望是无法估量的。不论哪个朝代,只有监管才能养廉。

参考文献:

1.《汉书》

2.《明朝那些事》

3.《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