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12月3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佈了最新的2018 PISA(國際學生評估計劃)測試結果。

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B-S-J-Z)以閱讀555分、數學591分、科學素養590分,包攬了三項第一!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這是繼2009年、2012年上海學生在PISA測評中,連續奪得冠軍之後,中國學生時隔6年,再一次名列榜首。

1

什麼是PISA

PISA,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簡稱,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發起,用於評估各國15歲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在各國教育系統中,15週歲的學生基本處於初三或高一階段,因此,PISA成為各國衡量基礎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窗口。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教育評估項目,PISA每三年發佈一次。

從2000年舉辦第1屆,到2018年已經是第7屆,有著“教育界的世界盃”稱號。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PISA評估覆蓋範圍非常廣泛,參與的國家和地區從2000年的43個增加到2018年的79個。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跟傳統考試不一樣,PISA不是關注學生能否把自己學的東西複述出來,而是測試他們能不能外推,在新的情景下進行推斷、創新,在新的情境下運用所掌握的知識。

因此,PISA的題目較於常規的試題,也會有不同。

做閱讀理解時,會遇到類似“論壇上問怎麼給母雞治病”這樣的問題。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科學題也不是簡單的理論,而是融入在實際生活中。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還會加入一些討論式話題,比如黑科技眼鏡引發的系列思考。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總的來說就是,PISA測評是超出知識考察範圍,真正測評一個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2

總分第一的背後

雖然多屆奪冠顯示出中國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投入頗見成效,但是,這真的代表我國的基礎教育已經天下無敵了嗎?

從此次測試中的其他要素中,我們還是看出了一些問題。

1、校外學習時間最長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縱向表示PISA成績,橫向表示學生每週花在學習上的時間,

包括校內和校外的總體學習時間

京、滬、蘇、浙的中國學生,他們每週閱讀量達到57小時,而OECD平均用時僅為44小時。

韓國、日本,這些同樣以高強度著稱的國家,每週閱讀時長依然至少比我們少5個小時。

可以說,中國學生的PISA問鼎,背後是996的學習強度和用生命在雞血學習的現狀。

反觀芬蘭,學習時長是全球最短,每週僅有35個小時左右,但還是拿到了第7名的好成績。

一句話,中國的孩子是最累的。

如何減輕孩子的負擔,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是我們今後需要重點思考的。

2、幸福感指數低

2018年,PISA還分發了一份關於幸福感的問卷。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中國學生的問卷結果顯示:

“中國學生不論是對生活的滿意度,還是在學校的歸屬感,亦或是面臨失敗時對自己做出的規劃產生的質疑度來說,都沒有特別強烈的感知。”

所以,我們的孩子,難道只是一臺臺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嗎?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從PISA的平均數據,我們還可以看到,約有67%的學生對生活感到滿意,約有6%的學生時常會感到悲傷。

而中國學生中,僅有59%的學生對生活感到滿意,而時常感到悲傷的學生佔比達到11%。

中國的孩子在如山的學習壓力下,真的幸福嗎?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3、科學成績好,但並不想當科學家

在數學和科學測試中,中國學生均為第一,並且這些成績並非僅僅體現在解題能力強,他們的平均數學和科學素養表現也很出彩。

可是,如此出色的數學和科學基礎教育,為什麼中國很難培養出世界公認的數學家、科學家呢?

以下這個調查或許可以解答這個疑問。

在中國的這些優等生中,想要從事科學和工程相關工作的比例不足25%。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雖然他們在科學方面表現非常突出,但從事科學、工程及健康領域的意願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PISA之父“ 安德烈亞斯·施萊歇(Andreas Schleicher)曾說:

“PISA不關注學生在科學方面的成績怎麼樣,我們希望知道他們多大程度上能夠把科學當做他們未來的事業追求。


在這些15歲的男生女生中,將來想從事這方面科學工作的學生的情況。”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然而,中國的孩子沒有覺得科學是他們將來要從事終身的東西,雖然他們做PISA科學題做得非常好。

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4、成長型思維低於國際水平

從整體的數據來看,全球約63%的學生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的精髓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變化的,可以拓展的”。

而中國學生中,僅有56%的學生擁有成長型心態。

在本次PISA測試中的閱讀能力表現中,我們可以看出持有成長心態的比例與閱讀表現呈現出正向關係。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這種正向關係來自於成長型思維帶來的力量。

面對挑戰,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更傾向於迎難而上。

他們把挑戰看作學習的機會,他們願意承擔責任,相信努力和奮鬥的意義,關心的其實不是表現的是否完美,而是能否從中學到東西、在挑戰中發掘樂趣。

可以說,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成長型思維都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素質。

3

中國教育任重道遠

除了以上分析的幾點,PISA還有關於家庭背景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校園霸凌情況、學生心態調查等等關鍵數據。

可以說,PISA評估,不僅僅是針對學生能力的評估,更是國家與地區教育現狀的宏觀體現。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每隔3年,PISA還會增加一個新的測試元素,看各國學生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發展中,是否與時俱進地具備未來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比如,2018年增加了“全球勝任力”,2021年,“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也將被納入評測內容。

至於新的指標如何測試,以及如何在報告中體現,就要看之後官方如何解讀了。

不過,可以預想的是,全球勝任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將會是未來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芬蘭教育署署長海諾寧在採訪時說,芬蘭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教育改革,這輪改革之後,他們的PISA成績肯定會下滑。

但他表示對PISA成績的下滑並不感到有壓力:“我們芬蘭根本就不在乎PISA成績!我們更看重的是教育所帶來的實際的效果。PISA成績好自然是好事,但這種評測成績落後了,對我們絲毫沒有影響。”

PISA2018結果公佈,中國重回第一!但我笑不出來……

“教育帶來的實際效果”,高分之下的我們是否考慮過?

自設立PISA測試以來,其所反映的世界教育中的問題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重視,參與國會根據學生在PISA中表現的國際比較,實施相應的改革措施。

此次測試,中國孩子“奪冠”自然值得慶賀,但興奮之餘,我們也要明白,中國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仍舊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