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瀏陽淳口鎮:山裡人家挪“窮窩” 搬來幸福新生活

初冬時節,走進連雲山深處的瀏陽市淳口鎮楓林湖村易地搬遷安置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整齊劃一的小別墅,一群群悠閒散步的黑山羊,一排排正在晾曬的手工紅薯粉條……截至目前,楓林湖村已有25戶93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安居樂業,開啟了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挪窮窩:土坯屋子變“別墅”

六年前,楓林湖村村民周開秋家的土坯房由於年久失修,被一場大雨衝倒,一家4口人只得寄居在同村的遠方親戚家,沒想到這一住就是4年。而村民周宋元的家位於層層疊疊的山巒深處,老舊的土坯房陰暗潮溼,坑坑窪窪的地面長滿青苔,因為沒有通公路,他每次步行到外面買生活用品,來回需要五六個小時。

楓林湖村位於連雲山深處,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現實。搬不動大山就搬房,搬不動江河就搬人。2017年,淳口鎮採取“統規統建”的模式,投資500餘萬元,統一規劃、統一建築風格、統一建設,對楓林湖村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25戶貧困家庭從山上的“窮窩”搬進了山下的“別墅”。

“做夢都沒有想到這輩子能住上樓房,而且還是這樣好的房子!” 2017年12月,周宋元沒花一分錢就搬進了安置區的新家,廚房、衛生間、陽臺等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應有盡有。安置區內還配套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出門就是文化廣場,健身搞文化活動也有去處了。”周開秋開心地說。

留得住:大學生返鄉創業

從山上搬到安置區的還有陳卓林一家。從小住土坯房長大的陳卓林學習非常刻苦,2006年考上了長沙學院,2010年本科畢業的他留在了長沙,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工作。近幾年感受到家鄉日漸變化的陳卓林,2018年9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掉工作返鄉創業!

楓林湖村四面環山,又是國家一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不宜發展大規模種養殖業,但是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青山綠水、生態平衡的自然環境,適合小戶散養牛、羊、雞、蜜蜂等。在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陳卓林和父親一起在家門口建起了自然生態農場。“目前種養的有土雞、鴨、鵝、黑山羊、黃牛、淡水魚、大棗、蜜蜂、油茶樹等,品質和口感都非常的好!”陳卓林介紹道。

山貨有了,如何讓山貨走出大山?陳卓林決定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在微信平臺開發了一個農村電商平臺,經過在朋友圈轉載傳播,成功地將自家農場裡的山貨打進了長沙市區。解決了自家山貨的銷路問題後,陳卓林還決定免費幫鄉親們銷售土特產,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累計幫鄉親們銷售出去了價值5萬元的土特產。

奔富路:產業扶貧鼓腰包

“搬出去後,靠啥來生活?”周開秋曾質疑過。如今,他的賬本給出了答案:“每年養殖蜜蜂180箱子,可以產2000斤蜂蜜,每斤50元,一年就是10萬元;養羊25只,每隻800元,一年就是2萬元;就近打工10個月,每月3000元,一年就是3萬元……”

鼓了腰包的還有村民王漢昌,王漢昌從山上搬下來之前,在一家木製扶手廠裡打零工,每年收入只有1萬多元。如今的他成了村裡小有名氣的“雞倌”,在村裡合作社的幫扶下,他每年養雞13000多隻,加上就近打工的收入,每年接近10萬元。

既要挪“窮窩”,還要能致富。為了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楓林湖村牽頭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按“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運行,帶領村裡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業,目前已發展成集養殖、培育、銷售、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實現易地搬遷與發展產業、就業相結合。

湖南瀏陽淳口鎮:山裡人家挪“窮窩” 搬來幸福新生活

易地搬遷戶養殖的蜜蜂

目前,楓林湖村易地搬遷的25戶93名貧困群眾已全部脫貧,人均收入也從2017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現在的8000多元。“淳口鎮將聚焦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為貧困群眾拓展多種多樣的脫貧致富渠道,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淳口鎮黨委書記殷志民介紹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