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代农村编蓑匠,60年不离老本行,寒冬分文未卖却接到大生意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蓑衣,很多人听过,但却没见过。人来人往的鲁北藏品市场,年迈的手艺人将身上的蓑衣穿了又脱,脱完又穿上,反反复复不知多少次。“哎!没人买啊,这么好的东西,又不贵!”老人一声叹息。

寒冷的初冬,气温降至-5℃,如此低温让鲁北藏品市场冷清了不少,几个草编的小囤子,一张硕大的蓑衣,是这个摊子上所有的物品,年迈的老人独坐寒风中,向过路的人推销着自己亲手编织的物品。

他姓郭,今年75岁,是一位来自农村的老手艺人,几年前,他带着年迈的母亲住进了城里,住进了孩子为他租的老小区内。进了城,他的手艺却也没有放下,寻来合适的草料,将它们编制成各种器物,来补贴家用,收入虽低,却也够用。

“老太太没了,两个多月前的事,盼着她老人家能长命百岁,可惜还是没熬过去。”谈起刚刚过世不久的母亲,老人陷入惆怅。细观这张蓑衣,数不清的结环环相扣,无论是从整体的外观,还是细节,这张蓑衣都可以说精美无比,放在当下,称它为一件艺术品也不为过。

“整整一个星期,这些边边角角还得修一下,放在当年,这蓑笠俺三天就能编完!”老人说,从15岁干起这个行当,到如今已经整整一个甲子,75岁的高龄,只要有空闲,他都会蹬着那沉重的脚蹬三轮,到处去寻找合适的蒲草。


“看,多漂亮,就是放在早些时候,都没几个人比俺编的好,又结实又防水。”将蓑衣提起,老人炫耀了起来,憨厚的笑容中写满了作为一个手艺人的自豪。

虽年事已高,老人身体却依旧灵活有力,看起来有些分量的蓑衣,老人一抖手,便稳稳的披在了身上。“这大半辈子,除了种地就是干着行当,别的没有,就是练了一膀子力气。”蓑衣披身,老人乐呵道。

“等俺穿好你们好好看看,不是俺吹牛,俺从15岁就开始用草编东西,十里八村,就没一个能比过俺的。”见有人上前答话,老人立刻又重复起之前的话语。

蓑衣上身,老人立马变得与众不同,连连转身,像个T台上的模特一般,像众人全方位的展示起他的蓑衣。“下雨天穿上咱这蓑衣,既御寒又挡雨,可不比现在的雨衣差。”

一辈子的手艺,到头来却只能换来别人一句“中看不中用”,费尽数日心血,一张蓑衣百元却无人问津。“老多人问俺,编这玩意儿还有啥用,谁还买蓑衣穿,可俺不服,咱老辈传下来的手艺,咋能说丢就丢。”

“等俺这辈人没了,这行当兴许也就没了!”一阵冷风吹过,老人将手使劲往衣袖里缩了缩。“这蓑衣家里还有多少?再加上蓑笠,我要全套的,装修店面用。”突然的一句话,让老人打起了精神。

“这是俺电话,家里的你先拿走,剩下的俺再给你编,个把月都能编好,这个俺保证。”在确定对方不是再逗他后,老人连忙向对方表示,并拿起车前写着自己电话号码的牌子让对方记下。

“这套我给先包好,一会咱回家,中午饭就再俺家吃,啥也不说了,真得谢谢你。”6套蓑衣,钱说多不多,但对老手艺人来说,可谓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整整一个上午,老人都未曾有过像此时一样的愉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