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只有每个人丢掉他的面子,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鲁迅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许多精神特征。在这些精神特征中,爱面子恐怕要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渴望别人给面子,保住自己的面子,给他人面子,这在中国人是必须具备的意识,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最基本的心理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保住已有的面子,争取更大的面子,这种意识支配着我们的言行,差不多就是我们生活意义的所在。

一、“装腔”

爱面子的穷人往往喜欢“装腔”,而“装腔”的背后往往是自欺欺人。

有个笑话说,某个村落里有一户穷人家,日子过得很不宽裕,但却很要面子。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富人家过得差,想到一个办法:花一点钱买一块肥猪肉,挂在家里,每天饭后用它在嘴上擦一擦,村里人见他们嘴上泛着油光,以为他家饭菜的油水大,生活条件好,夸赞不已,于是这家人觉得很有面子。

这是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是靠装腔赢得面子的极好的例证。

本来吃饭穿衣都是个人之事,吃什么饭,穿何种衣,没有必要在乎他人评论,但“面子”观念之下,如此简单的事情也不再简单了。

林语堂:只有每个人丢掉他的面子,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鲁迅: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

在中国社会,有人活动的场所,就天然地存在一个“面子场”,不容任何人无视它的存在。

穷人得意时最看重面子。一个穷光蛋苦心经营,吃尽苦头,终于时来运转,成了有权力的人,或者忽然交了好运,飞黄腾达起来,自然是春风得意,满脸透着满足的神情,这时对面子的渴望是最强烈的。

刘邦击灭项羽,做了皇帝以后,原来那帮与他一起摸爬滚打打天下的穷哥们,还是惯于在大殿上饮酒争功,拔剑击柱,大呼小叫,这让他自然觉得很没有面子。待到叔孙通“征鲁诸生,共起朝仪”,文武大臣在新建成的长乐宫依照礼仪齐刷刷向皇帝叩头,山呼万岁时,刘邦终于有了十足的威风与面子,不由自主地发出内心的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穷小子发达后,最怕碰到先前的熟人,翻出他的穷酸老底,扯出他往昔的潦倒穷困,毁了来之不易的面子。这时的旧相识前去攀旧情,在自己以为是得了面子,其实是自讨苦吃。

陈胜、吴广当年为人佣耕时与人盟约“苟富贵,无相忘”,昔日的佣伴听说他做了王,前来投靠。由于少时交好,知根知底,自然少了些客套,缺乏官场上须臾不可少的尊卑意识,很使陈胜失威风,扫了脸面,结果被陈胜杀死。

林语堂:只有每个人丢掉他的面子,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爱面子的穷人往往喜欢“装腔”,而“装腔”的背后往往是自欺欺人

二、“作势”

在富人和强人而言,爱面子往往表现为喜欢“作势”。

皇帝的威势无出其右,所以是天下面子最大的人,也是最喜欢“作势”的人。在皇帝而言,面子与威势是一回事。帝王们活着时享受金碧辉煌的宫殿,死后的陵墓绵延百里。“皇家气派”也就是皇家的面子。

在中国社会,最豪华的建筑永远是官府衙门与官员的府邸,原因无他,都是维持官员脸面的需要,是支撑官位面子的需要。

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之论,除了穷人的装腔,更多的是暴富与暴发之人的“作势”。

在处理与异族的关系上,天朝上国尤其要维持面子。所以,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正史中,外族与中国的交往都被说成是“慕化”之下的“朝贡”,而天朝的回赠则是居高临下的“赐予”。

明代郑和下西洋至今让许多人引以自豪,其实也是一好大积习作祟的面子工程,对外族的所谓“厚往薄来”的封赐,其目的即“示中国富强”。

林语堂:只有每个人丢掉他的面子,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明代郑和下西洋其实也是一好大积习作祟的面子工程

此种面子心理至清代更显示其畸形。鲁迅提到一件事:前清的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

明明是吏治腐败无能之下的民穷国弊,丧权辱国,却硬端着汉唐盛世、天朝上国的架子,玩弄些小聪明,自欺欺人地维护在国民面前的“面子”,于是表面上的要面子就变成了内在的不要脸。

富贵者为得面子而“作势”,可以不顾及荣誉与法律。

一位朝廷要员的丑公子去逛妓院而被拒绝,他会感到自己失了面子,受了羞辱,为了挽回面子,他会带一班警察返回去,逮捕那个妓女,捣毁妓院。他以这种方式行事,并不以此为耻,相反,在自己与一些人眼里,是为自己争回了“面子”。

如今的官员子弟开车撞了人,不是自我反省,赔礼赔偿,反而气壮如牛地吼出“我爹是李刚”,这在他的感觉里是获得了威势与面子,其实是活脱脱地不要脸。

林语堂:只有每个人丢掉他的面子,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三、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做戏”?

中国人的面子行为,在本质上是“普遍的做戏”。但这种做戏行为,“却比真的做戏还要坏”,因为它具有普遍性与持久性,而“真的做戏,是只有一时,戏子做完戏,也就恢复为平常状态的”。

中国人之所以普遍而持久地“做戏”,实在是因为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大戏台。在这个“家国一体”的大戏台上,演戏的环境与氛围使每个人必须撇开本真的自我,充当社会伦理规范要求的角色。而经过正统意识进行的长期的“规训”,每个人都本能地训练出一套行为规范,下意识地按照所谓“社会规范”进入角色表演。

违背了角色意味着失去面子:高贵者不能如低贱者一样行事,而低贱者也不能冒充高贵者一样作为;行为不得体便意味着失去面子。皇帝行为不当,就会被讥为“望之不似人君”,小人物模仿或冒充高贵者行事,轻者被讥为不知深浅,不懂规矩,重者则被视为心怀异志,犯上作乱,图谋不轨。对每个人而言,失了面子的结果便是“下不了台”。

在中国社会提供的人人无可逃避的大戏台上,构成其舞台背景的便是其传统社会结构:持久不变的礼法制度与牢不可破的家族制度。只要这两种制度存在,人们就要按照其要求行事,面子观念就不会消歇。

林语堂:只有每个人丢掉他的面子,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中国人的面子行为,在本质上是“普遍的做戏”。

持久不变的礼法制度

礼法制度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政治伦理中的君臣尊卑贵贱,人伦关系中的长幼秩序,职业分工中的士农工商,处处存在着等级划分,处在不同等级中的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地位与相应的行为方式。

维护自己等级的基本行为方式,意味着维护自身的面子;向高等级递进或与之产生某种联系,是一种荣耀,意味着体面,即获得面子;反之,行为方式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或同化于下层等级,则意味着有失身份,丢了面子。

所谓面子,其实质就是一种等级身份的象征,失了身份也就失了面子,因此面子才被人如此重视,被极为加以维护。

钱钟书论“吃饭”中的面子问题,说:“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

“吃饭”之事看似简单,但涉及的人际关系,则相当复杂,它所涉及的问题在实质上是等级制度。

请有饭吃的人吃饭,是希望吃者给予面子。有饭吃而去吃请,在吃请者一面,是赏了请吃者面子,在请吃者是得了吃请者的面子——这通常是社会等级中高等级对低等级的面子;

有饭可吃者主动将饭给予无饭可吃者,显示的则是施与者的慷慨,得到的是随社会赞赏而来的面子——这是富贵者对低贱者的面子;

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在大多情况下都是“丢面子”,但这是穷人对富人的“丢面子”,对同类人却不见得都是“丢面子”,比如说,一个乞丐到一位权贵家乞食而得人赐饭,在乞丐而言,不仅不是丢脸行为,可能成为炫耀的资本,在同类人眼里往往成为值得羡慕的有面子的事。

请吃与吃请,有面子还是丢脸,其中的关键,是等级制度决定的身份地位。

林语堂:只有每个人丢掉他的面子,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吃饭”之事看似简单,但涉及的人际关系,则相当复杂

牢不可破的家族制度

从家族制度讲,传统社会中的个人始终割不断与家族的脐带,而只是作为家族中一员而存在,所以获得或丢失面子,都不仅仅是个人之事,毋宁说是整个家族的大事。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里,个人的面子往往与家族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一个人仕途上的成功与失败,事业上的繁荣与衰颓,不仅事关个人的面子,也关乎家族的全体成员的面子。

这种观念即使在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社会,仍然有其余响。一个人购买何种汽车,本来是一件与他人无关的事,但对一些人来说,则还有一个面子问题。至少要考虑,何种品牌、款式和颜色,不能太过廉价,否则不仅开回家中家人觉得寒碜,脸面无光,即使开到幼儿园接孩子,孩子也觉得没有面子,被小朋友嘲笑。

林语堂:只有每个人丢掉他的面子,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个人的面子往往与家族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

四、在每个人失掉他的面子以前,中国将难以成其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林语堂说:“在每个人失掉他的面子以前,中国将难以成其为真正的民主国家。平民无论怎么样,总没有多大面子。问题是到什么时候官僚阶级才肯放弃他们的面子?等到街巷闹市之间消失了面子,我们才有安全的交通;等到法庭上面消失了面子,我们才有公平的裁判。等到内阁各部之间消失了面子,而以面子统治的政府让给了法治政府,我们才能有一个真正的民国。”

同样,我们可以说,在法律面前,强人与富人没有了面子,没有了抖威风的习惯与机会,国家与民族的法律才会获得名副其实的尊严,否则,法治之声喊得再高,也只是一种虚假的姿态,也只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一幅不能充饥的画饼。

林语堂:只有每个人丢掉他的面子,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林语堂:在每个人失掉他的面子以前,中国将难以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