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長高長胖、變醜?腦子裡或有垂體瘤

身高1米7的29歲小夥,因患垂體瘤,4年長高8釐米增重45公斤;38歲女子,視力突然急劇下降,一查竟發現腦中有個橘子大的垂體瘤;27歲美女不敢戀愛,因患垂體瘤停經、泌乳3年……這些都是垂體瘤真實案例。

看似截然不同的症狀,其實幕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殺手”——垂體瘤。當出現視野莫名變小、鼻翼增寬、牙縫增大、手指、腳趾變粗等時,就要當心垂體瘤,最好及時到醫院神經外科或內分泌科就診。

突然長高長胖、變醜?腦子裡或有垂體瘤

發病率有增高趨勢且見於任何年齡段

“腦垂體,也叫垂體,是人體最重要也是最複雜的內分泌腺,分泌多種激素,這些激素對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專家介紹,垂體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垂體後葉,也就是腺垂體;另外是前葉,一般是一些神經垂體,分泌神經激素。而垂體瘤是由垂體前葉細胞異常增殖的良性腫瘤,位於鞍區,就是在大腦底部、眼球后方。

近年來,垂體瘤的發病率有增高趨勢,僅次於膠質瘤和腦膜瘤,居顱內腫瘤第三位,約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

病理分型不同臨床症狀表現不同

垂體瘤臨床病理分型多樣,表現也各不相同。比如根據腫瘤大小的不同,腫瘤直徑﹤25mm的是垂體微腺瘤,直徑≥25mm的是垂體腺瘤。根據分泌激素的不同,又可以分為非功能性腺瘤和功能性腺瘤。其中,功能性腺瘤又根據分泌的激素水平,分成多種亞性。

有功能腺瘤即使很小,也能出現嚴重症狀,比如停經、泌乳、不孕、肥胖、肢端肥大等;如果是男性可出現性功能障礙、不育症等。而無功能腺瘤,早期症狀隱匿,可無任何症狀,腫瘤進一步增大可出現視力下降、視野缺損、頭疼、噁心、嘔吐引起的腦積水等高顱壓症狀。由於多數患者的早期症狀不嚴重、並且病變進展慢,因此病情容易被忽視。

當出現視野莫名變小、鼻翼增寬、牙縫增大、手指、腳趾變粗時,一定要引起注意,並應及時到醫院神經外科或內分泌科就診,以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垂體瘤的發病機制不明,目前還不能早期預防,因此如果出現相應症狀應儘早去專科醫院就診。

絕大多數是良性腫瘤不必擔憂

不過,人們也不必太過擔心,絕大多數的垂體瘤都是良性腫瘤,很少有垂體癌,其發病率非常低,在垂體瘤裡面可能佔万分之一,很多醫生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還有大量攜帶良性垂體瘤的人,沒有臨床症狀地生活著。

並不是所有的垂體腺瘤都需要通過手術來治療。比如功能性垂體腺瘤中的泌乳素瘤,現在已經有治療的特效藥物,一般就不用手術治療。

此外,直徑小於25mm的無功能性垂體腺瘤(即垂體微腺瘤)可先不急於手術治療,可以通過定期MRI檢查隨訪觀察,如果無功能的微腺瘤不長大,也就不必進行手術。

突然長高長胖、變醜?腦子裡或有垂體瘤

針對難治性/複發性垂體瘤,神經內鏡微創手術已經成熟

垂體瘤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外科手術和放射治療。催乳素瘤是最常見的分泌激素垂體瘤類型,首選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例如溴隱亭)。Cabergo-line用於對溴隱亭有抗藥性的患者。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可以減少激素水平和腫瘤大小。但是,症狀無法緩解或復發的患者可以選擇手術。對於藥物療效差的其他類型的垂體瘤,應首選手術切除。放射療法是垂體瘤的輔助療法,可減少腫瘤大小並降低手術難度。它還可以幫助治療殘留和復發的垂體瘤。因此,手術是非功能性垂體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在顯微鏡和神經內鏡下通過蝶竇入路切除垂體瘤是一種臨床成熟的微創手術。

神經內鏡具有視野清晰、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

經鼻蝶手術入路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通過手術技術及器械的改進,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已成為目前神經外科重要的手術方式。在過去的20年中,神經內鏡經蝶竇切除垂體瘤的方法在國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可以通過神經內鏡鏡觀察病變組織及其周圍結構的各個方面。手術視野非常清晰,可以在手術過程中清楚地識別鞍座及其周圍的解剖結構。可以清楚地觀察到腫瘤切除,並且可以減少死角。同時,我們可以更好地避免損傷頸內動脈,海綿竇,視神經和動眼神經。患者遭受的損傷更少,從而減輕了術後康復。

在一組研究中,神經內鏡組的治癒率為82.6%(114/138),症狀改善率為90.6%(125/138),複發率為5.1%(7/138)。顯微鏡檢查組治癒率為85.8%(97/113),症狀改善率為93.8%(106/113),複發率為9.7%(11/113)。兩組之間的這些比率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在神經內鏡檢查組中,術後住院時間為8.4±0.6 d,手術時間為167.2±9.6 min,術中失血量為83.4±9.3 mL,而11.2±0.6 d,199.7±9.3 min和138.8±13.6 mL分別在顯微鏡組中。兩組之間的這些差異是顯著的。研究人員認為,神經內鏡和顯微經蝶竇入路切除非功能性垂體瘤具有相同的療效。然而,神經內鏡手術具有較短的手術時間,較少的術中出血和較短的恢復時間。我們認為在神經內鏡檢查下可以更好地識別腫瘤及其周圍結構,而不會破壞鼻中隔,從而節省了手術時間並減少了手術創傷並加快了康復速度。

在併發症方面,神經內鏡組糖尿病尿崩症的發生率為4.3%(6/138),腦脊液漏為7.2%(10/138),電解質紊亂為8.0%(11/138),垂體功能低下為23.2 %(32/138),而顱內感染率為6.5%(9/138)。在顯微鏡檢查組中,尿崩症的發生率為32.7%(37/113),腦脊液漏為10.6%(12/113),電解質紊亂為20.4%(23/113),垂體功能低下為30.9%(35/113) ),顱內感染率為9.7%(11/113)。兩組的腦脊液漏,垂體功能低下和顱內感染的發生率無差異。但是,尿崩症和電解質紊亂的發生率明顯不同。神經內鏡手術可以減少尿崩症和電解質紊亂的發生。我們假設腦脊液漏出的主要原因是鞍狀隔膜的破裂,而顱內感染通常是腦脊液漏出的繼發因素。鞍狀隔膜可能會破裂,因為它會因腫瘤壓力而變薄並且在腫瘤根除過程中腫瘤會不均勻掉落,從而導致術中腦脊液漏出。但是,通過神經內鏡或顯微鏡檢查可以正確修復鞍狀隔膜,從而減少腦脊液漏出和顱內感染的發生。尿崩症和電解質紊亂與手術過程中垂體柄的牽引和損傷有關。在神經內鏡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識別垂體柄。

綜上所述,神經內鏡手術不會破壞鼻腔的正常結構,具有手術視野清晰,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恢復時間短,併發症少的優點。隨著3D內窺鏡技術的發展,神經內鏡技術將成為顯微外科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神經內鏡手術缺陷

由於狹窄的自然通道而沒有鼻窺鏡,以及需要單手操作的小手術空間,增加了手術難度。此外,國內大多數醫院神經內鏡圖像僅為2D,缺乏任何立體感。因此,難以止血,並且外科醫生需要高水平的技術專長。

相對於神經內鏡,顯微鏡的優勢在於前者具有3D視覺和良好的空間立體感,並且外科醫生可以雙手操作,從而可以更輕鬆地止血並保持手術區域清晰。然而,顯微鏡具有有限的管狀視場,鞍狀區域的解剖狀況無法很好地暴露出來。此外,在野外盲區很難觀察到腫瘤和深層的重要結構,這很容易造成腫瘤殘留並損害周圍重要的神經和組織,從而導致併發症。顯微鏡下的經蝶竇手術需要外科醫生將鼻中隔推向另一側,以引起人造鼻骨骨折,並可能切斷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這可能會引起更多的鼻粘膜出血。

對於這個問題,世界神經外聯合會(WFNS)顱底手術委員會主席,世界知名的神經外科內鏡手術專家Sebastien Froelich教授表示,在法國Lariboisiere醫院手術室裡在做神經內鏡手術時,已經使用最新的技術,即是3D內窺鏡。以及 4K 技術的運用,我們更加提高了神經內鏡影像的質量。為了提高手術效果和切除率,我們會在同一臺手術內使用顯微鏡、內窺鏡和外窺鏡。我們還有術中監測,我們可以在術中檢查病人的神經功能,從而儘可能地完整保留神經功能。

世界顱底神經內鏡手術的極高造詣者Sebastien Froelich教授

突然長高長胖、變醜?腦子裡或有垂體瘤

在世界神經外科領域內,對於神經內鏡觸及顱底這塊複雜的區域,鮮少有人比這位法國巴黎Lariboisière大學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兼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更有發言權。

早在2010年,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團隊就曾使用神經內鏡經單鼻孔入路成功夾閉顱內前交通動脈瘤,這在世界神經外科領域內屬於首創。 其後,他帶領手術團隊獨創了神經內鏡“筷子“手法,完美解決手術過程中的配合問題。因其才華杜絕、手眼合一的技術手法,加上其在神經內鏡領域的突出貢獻,他受邀到多地指導實地技術培訓。

無需出國,面對面諮詢法國Froelich教授

12月20-22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蘇州市醫學會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顱底大會”將在蘇州舉行。參會之餘,面向國內有需求的顱底脊索瘤、垂體瘤、顱咽管瘤、腦膜瘤、膠質瘤、海綿狀血管瘤等患者,在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中國代表處,Sebastien Froelich教授還將開辦面對面諮詢專場活動,國內有想要獲取相關病情國際前沿治療資訊及世界水平手術方案的患者可以抓住這個絕佳機會。現在已經開始現場諮詢的報名流程,截止日期12月19日,需要收取病歷材料整理、翻譯費用和諮詢費。限額4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