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速為什麼越來越快?

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天,廣州橫沙車流攢動,經常往返廣州與佛山兩地的駕駛員興奮異常。

因為在這一天,廣東省第一條正式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正式運營,這就是廣佛高速,距離上海的全國第一條全線建成通車的高速時間不遠,當時經濟上還頗為弱勢的廣東卻趕上了公路交通的早班車。

2012年,深夜依然繁忙的廣佛高速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今日這條高速已屬於瀋海高速廣州支線(粵S15)的一部分,特殊的身份被淡忘,廣東的路網卻在越做越強。在第一條高速通車之後,廣東高速路網不斷增長,至今已成為全國各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排名的第一位,預計明年將達到1.1萬公里。

港珠澳大橋也是這一體系的一部分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如此神奇的廣東高速公路網是如何造就的?

“粵”來“粵”強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雖有山地將廣東與鄰省相阻隔,但發達的經濟以及位於南方端點的位置,讓眾多的高速公路選擇它作為終點。

就在最新的國家高速公路網7射11縱18橫規劃(2019修訂)中,36條主線即有10條途經廣東地區(不考慮共線)。

無論鐵路還是公路規劃

首先就是把這三個點緊緊連在一起▼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最重要的首都放射線中就有一條來到了這裡,這就是著名的G4京港澳高速(原京珠高速),同時它所相關的四條並行線也途經廣東地區,足以證明廣東路網在全國範圍內的重要性,也證明了廣東與首都的經濟聯繫緊密度遠超過想象。

其中最重要的還是G4京港澳高速這一條

作為南北主動脈,出個什麼狀況,也能堵個十幾公里

(韶關段冬季因為路面結冰導致的漫長堵車)

(圖片@ic / 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在11條南北縱線中,廣東也可謂是最大的贏家,共有7條高速途經廣東境內,而以廣州作為終點的就有3條,分別是G15瀋海、G25長深、G35濟廣、G45大廣、G55二廣、G65包茂、G75蘭海。與它們相關的其他線路也有數條,共1條並行線,2條聯絡線,聯絡線的出現則意味著高速公路主線之間的相互連接可由它們實現溝通,聯絡線的所在地也將受益。

G15、G25、G35、G45、G4、G55、G65、G75

從多個方向進入廣東

(圖片來自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至於18條東西橫線,由於廣東偏南,對連接國土東西向作用有限,其實並不佔多少優勢。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廣東還能擁有2條大橫線,分別是G78汕昆和G80廣昆,以及1條聯絡線。

正在建設中的汕昆高速和武深高速翁源段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還有一類不常見的高速,在廣東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是6條地區環線中的G94珠三角環線,同時它也攜帶著1條聯絡線。

也是在國高城市繞城環線之中,由於廣東省存在計劃單列市的原因,也有兩條線路入選,一是G

1507深圳繞城高速(預留),二是G1508廣州繞城高速。

廣州東沙立交,廣州環城高速最後一個立交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這些都足以證明,高速在今日廣東的重要地位。

然而這只是國家高速公路網的規劃,涉及到廣東省級的高速公路網規劃那就更多了。畢竟現在開車駕駛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不會考慮是省高速還是國家高速,只要有路,通過密集的公路網,快捷到達目的地就成。

目前,廣東省高速公路網最新規劃佈局方案為,以“九縱五橫兩環”為主骨架,用加密線和聯絡線為補充,形成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以沿海為扇面,以沿海港口(城市)為龍頭向山區和內陸省區輻射的路網布局。

也就是南北主幹線+珠三角核心區+其他沿海城市副中心

再用密集的道路連接大量的市、縣、鎮

(圖片來自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當然,省內高速公路網規劃的時候,有些段會與國家高速相重合,但大部分高速都是省內自己規劃所獨有,並冠以“粵SXX”,而不是“GXX”。

規劃只是規劃,落到實處,修建完成,才是廣大駕駛者最為關心且受益的。而廣東在這方面也做到了極致:在2015年底,廣東即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除南澳);在2017年,它與陸路相鄰省份已經各開通4條以上高速公路省際通道。

在這片龐大的公路網體系中,最為核心的部分無外乎就是珠三角地區,其高速公路密度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區。眾多超級基建、超級工程等項目,紛紛落地於此。

珠三角地球密集高速公路網

(圖片來自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以廣深間的交通為例,這兩座相距不太遠的一線城市經濟聯繫度很高,中間還夾著蠢蠢欲動的東莞,通道有多少都不為過。但隨著基建的進行,廣深之間能夠利用的陸上空間已經幾乎全部填滿。這讓人們不由得想到,是不是能向海要路呢?

最終的產物就是粵S3廣深沿江高速。它由廣州黃埔官田開始,沿著獅子洋的走向,在陸地行進,跨越多條河流,直到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以北的福海附近。由於機場的存在,以及其東邊已修建有G4高速,它只能繼續一頭扎進珠江口的水面中,在水上經行10多公里,最終到達南山前灣。

從城中村穿過的廣深沿江高速公路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而在這條水上高速以南約30公里處,就是去年剛通車的著名網紅公路,港珠澳大橋。鮮為人知的是,港珠澳大橋其實正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的G94珠三角高速環線的核心區段,得益於它的建成通車,珠三角環線才得以幾乎閉環。

港珠澳大橋與廣深沿江高速

(圖片來自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的過程中,除了一些老生常談的規模、氣象水文條件複雜對於修建造成了一定難題的影響之外,三地之間互有差異的管理及標準等因素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這都為大橋的修建帶來了不少困難。但就是如此困難的前提下,伶仃洋口的港珠澳大橋,還是得以修建成功。

與此同時,另一條不太為人知的新通道,深中海底隧道,也在計劃建設之中。

建設中的海底隧道

(圖片@ic / 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粵”來“粵”擠

如此密集的高速公路,在過去也必然會帶來收費站臃腫的問題。尤其是令人討厭的各種省界收費站,直接設在必經之地的主線上面,而不是匝道,本來非常通暢的高速,在此很大幾率會出現梗阻現象,嚴重製約了區域經濟的融合、降低了國家公路物流的效益、同時增加了車輛尾氣排放。路網越密集,問題越嚴重,有時並不一定是好事。

這個問題全國都有

表面端莊,內心不慌,還有5個小時就排到我了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而廣東就有18個省界收費站,而且隨著每年新建成道路的不斷增加,收費站也會持續增加。

國家也意識到了上述情況,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就提出要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大物流等方面投入、降低物流運營成本。

也是在今年“兩會”中,李總理在報告中莊嚴地向全國人民承諾,要在兩年內基本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實現高速公路不停車快捷通行。撤站工作也由此全面啟動。

要是全部換裝ETC,其實可以過得很快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然而,撤站需要一個過程,也同樣需要技術攻關,而且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它帶來的大規模工程建設,雖然時間短,但必須經過了認真地調研、分析、論證。每一個系統都要研究透徹,例如收費車道,每條車道的軟件、硬件、系統、標誌標線都要調整,這都是巨大的工程量。

同時伴隨撤站的,還有ETC不停車收費的不斷推進。這是今年以來,公路交通行業內異常火熱的話題。

“粵”來“粵”快

廣東在這場撤站浪潮中也走在了前列。

就在去年,全國首條高速公路主線ETC自由流在廣東省廣珠西線南丫站建成開通。這是ETC收費模式的一個里程碑式突破,意味著即使在高速公路主線車道上高速行駛的車輛,也能實現提前繳費,不僅拓寬了預交易的應用場景,還將大幅提高ETC過車速度和收費廣場通行效率,也為將來撤銷省界站及各種主線站、實現全國聯網收費改革提供了技術解決方案。

而對於匝道,廣東早在2017年就啟動了東新高速南浦站匝道自由流的項目研究,當時就在廣珠西高速石洲站、廣清高速新華站試點。這為後來的廣東實現高速收費站不再單設人工收費車道,奠定了科技基礎。

四通八達的廣清立交

在高科技的助力下會變得更加通暢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從上個月起,廣東全省各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費站將改造成以ETC車道為主,僅保留1~2條ETC/人工混合收費車道,不再單獨設立人工收費車道,安裝了ETC的車輛通過收費站將更加順暢。

哦豁,以後就幾乎看不見小姐姐甜甜的微笑了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然而高速撤站後收費稽核需求倍增,收費稽核從省內擴大到全國,稽查和追繳難度加大。在廣東省,每年高速偷逃費就達2.5億,廣東也率先考慮到了這個問題。

恰逢數字經濟時代也在這時全面邁入,為廣東撤站助力。而說到數字經濟,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雲智能下的雲計算、數據智能、智聯網、移動協同這四項關鍵技術,它將在未來10年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基礎設施,不擁抱這些新技術,就像是工業時代的一家工廠卻沒有通電。

就在過去10年,阿里巴巴不僅自研中國唯一雲操作系統飛天,建成龐大的雲基礎設施,更是成為擁有云計算、數據智能、智聯網、移動系統四大關鍵技術的雲智能提供商。

廣東就這樣與阿里實現攜手,就在近日,全國首個高速不停車收費AI稽核項目正式落地。廣東聯合電子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與阿里雲達成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和數據技術來準確處理公路聯網收費後的清分結算工作,這在業內開創先河。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這是因為除了硬件改造外,不停車收費事實上還急需升級軟件。首先是依託於最新的收費技術,車輛圖片、視頻帶來相比以往數十倍的存儲和計算壓力,付費系統存在不穩定隱患。拆除收費站後,收費也絕對依賴於路側的收費設施設備,對車輛識別要求更高,僅識別車牌已不滿足新場景下的稽核要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廣東聯合電服與阿里雲合作,首先借助全球領先的視頻識別技術,精確感知車輛特徵,防止車輛以套牌、遮牌的形式偷逃費。同時結合數據技術,在圖片、視頻全部上雲的基礎上,還原車輛在全路網的行車軌跡,堵住車輛換卡逃費、繞路逃費的漏洞。

此外,阿里雲還為廣東路網帶來了穩定的邊緣計算能力,既能聚焦實時、短週期的數據分析,也能在邊緣節點上做簡單數據處理,緩解圖片、視頻傳輸上雲的流量壓力,讓路網疏導車流更加輕鬆。

就在南丫主線ETC自由流開通首日,在通車時速100公里的情況下,預交易成功率達到了95%。只要聽到“嘀”一聲,扣費就自動完成了,不需要再減速停車繳費。而隨著技術進一步強化,這種便民措施的全面鋪開也指日可待。

按規劃,這套系統會在今年年底全面鋪開,此前極為擁堵的廣東高速公路也通暢了起來,讓很多車主喜笑顏開。

其實,廣東只是中國高科技基建的一個縮影。

交通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叫做當斯定律,它是說在政府缺乏有效管理的情況下,新建道路會誘發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量總是傾向於超過交通供給。也就是說新建的道路並不能解決交通擁堵的狀況,而智慧交通就提供了這樣一種提高效率、增加安全的手段。

在四川成都的繞城高速上,阿里雲幫助管理者建設了事故、擁堵的數字化預警系統,今年國慶流量增加了11.9%,但車輛平均通行速度卻快了3.46%;在全國高速路密度最高的江蘇,阿里雲則在逐步取代Oracle、IBM,成為路網運算業務的供應商,用雲服務提高當地的路網管理水平。

常州市新北區滬蓉高速

高效的路網運算將助力江蘇,向更好的發展方向邁進

(圖片@圖蟲·創意)▼

广东高速为什么越来越快?

一個智能基建的時代正在來臨,一如中國基建狂潮中不斷湧起的一座座高聳的豐碑一樣,為下一個時代書寫屬於中國的基建傳奇。

本文來源: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在此致謝,歡迎關注

(感謝原文作者及發佈媒體為此文付出的辛勞,如有版權或其他方面的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政研院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