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雖三千寵愛獨寵楊貴妃,但卻有一個“洋嬪妃“,還生了公主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一首唐詩常常激起人們對唐玄宗李隆基一世風流的遐想。

著名文史專家、文物雜誌總編輯葛承雍先生經過研究發現,唐玄宗的姬妄中,還有一個“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飄轉篷舞”的“胡旋女”,一個來自中亞的“洋貴紀”!

唐玄宗雖三千寵愛獨寵楊貴妃,但卻有一個“洋嬪妃“,還生了公主

唐玄宗有二十九個女兒、二十個兒子,記錄在案的皇后嬪妃有劉華妃、趙麗妃、錢妃、皇甫德儀、武惠妃、柳婕妤等二十人,還有一些嬪妃失傳,其中最蹊蹺的是“曹野那姬”。《新唐書》的《諸帝公主傳》僅載:“壽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

在魏晉隋唐時代,“姬”是人們用來稱呼年輕貌美女性的,是代表女性身份的一種稱謂。“野那”是外來語,而“曹”姓是出身中亞曹國的粟特人入華後改用漢姓時常用的姓氏。“曹野那”是不是來自中亞曹國的人?

曹國是中亞粟特地區的一個國家,地跨今日的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隋唐時期,中國一般對來自粟特地區的人以國命名,著名者如“昭武九姓”。與米氏、史氏、康氏、安氏等以國為氏一樣,來自曹國的曹氏是中國境內最常見的粟特姓氏之一。

唐玄宗雖三千寵愛獨寵楊貴妃,但卻有一個“洋嬪妃“,還生了公主

葛承雍說,敦煌吐魯番文書透露出豐富的姓名信息,大大擴展了後人對“曹”姓的研究。吐魯番出土的文書記載有曹延那、曹野那等粟特人名,桂林西山石室有唐代景龍三年(709年)安野那題名。

“曹野那姬的名字無疑是漢文轉寫,曹是以曹國為姓氏的粟特人的通例稱呼,‘即日,二字明顯是粟特人常見的名字,其粟特語原意是‘最喜歡的人’,俊男艦女都可用此名,無非是男的長相精神,女的長相漂亮。”葛承雍說。

那麼,作為一名外國女子,曹野那姬是如何來到中國,且有機會接近唐明皇的呢?

根據歷史文獻的線索和近些年國內外學者對粟特文化的深入研究,入華的中亞女性的來源主要有三種可能:

唐玄宗雖三千寵愛獨寵楊貴妃,但卻有一個“洋嬪妃“,還生了公主

首先,來源於絲綢之路上的胡婢販賣。唐代龜茲和于闐都置有女肆,西州繼承高昌遺留下來的奴婢買賣市場興盛,尤其是買賣胡人奴婢特盛。當時京城長安奴婢價格相當高,每人的要價合絹二百五十匹,而西州才四十匹,長安是西州的六倍,刺激來往中原的行客和興生胡們購買胡婢帶往關中、江淮地區。

其次,是長安粟特胡人聚落的粟特女子。中亞九姓胡客居長安的人員較多,特別是來往於絲綢之路上的胡人,常常以長安為貿易中轉樞紐或目的地,後來他們多客居長安。

長安西市作為唐長安最大的消費市場和商品集散地,其主力軍就是胡商,他們開設鋪肆,坐商經營牟利,行商奔波供貨,一般皆有家口寓居長安,娶妻生有子女,出現許多“土生胡”,即胡人血統二代或三代的移民後裔。長安酒肆中貌美如花的“胡姬”中可能就有曹姓胡人女子。

唐玄宗雖三千寵愛獨寵楊貴妃,但卻有一個“洋嬪妃“,還生了公主

此外,皇家梨園中有不少胡人藝術家,胡人女子以樂戶身份入宮,有可能被選為皇帝姬妾。但曹野那姬如果是出生於長安胡人樂戶家庭,一般不會再使用“野那”這樣的粟特名。

最後,是來源於中亞粟特人進貢的“胡人女子”或“胡旋女”。中亞昭武九姓胡與唐王朝正式交往經常以“貢”與“賜”作為手段,而且次數可觀,種類繁多。

長期致力於中西交流史研究的蔡鴻生教授根據《冊府元龜》統計,唐代九姓胡從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到代宗大曆七年(722年)約一百年問,共入貢九十四次,其中曹國八次。特別是8世紀上半期,阿拉伯帝國向東不斷軍事進攻,對中亞諸國步步進逼,迫使他們向中國求援,唐玄宗時代就佔了一半以上。天寶四載(745年),曹國國王哥羅僕祿呈貢表,明確表示希望從阿拉伯人威脅下掙脫出來,願做唐朝的一個小州。如此一來,進貢“胡旋女”也是自然的。

唐玄宗雖三千寵愛獨寵楊貴妃,但卻有一個“洋嬪妃“,還生了公主

“作為能歌善舞、儀態萬千的漂亮女子,‘胡旋女,是外國女性中最容易接近皇帝的。曹野那應該是開元年間曹國進貢的‘胡旋女’,因色藝為玄宗喜愛而進入後官。這和靠‘善歌舞,曉音律,而使玄宗大說的楊貴妃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